曲紅英
【摘 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喪失了生存空間,甚至遇到了生存危機。文章分析了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弊端和優勢,并且探討了具體的保護策略。 【關鍵詞】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優勢;弊端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42-01我國有許多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數字化技術憑借自身的種種優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得到了推廣應用,由于目前仍然缺乏完善的規范與體制,導致其在實際運用中暴露了一些弊端,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和完善,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弊端和優勢(一)數字化保護的弊端。首先,缺乏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并不完善,缺少全面的資源,使有關的學術研究受到了制約。其次是上級部門未給予有效指導。數據庫管理中心負責保護文化遺產,其責任安排較為集中、管理力度不足,導致資源的采集和存儲等應用受到了制約。再次,投入的資金不足。有關的研究與保護機構由于資金不足,無法順利開展數字化軟件的開發工作,同時也難以有效提升機構的服務水平與數字化技術。最后,工作人員技術水平低,無法保證數據信息的可靠性與采集工作的質量。(二)數字化保護的優勢。首先,數字化保護可以囊括更為全面的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在其保護工作中應用數字化技術,能夠結合文化的形態與特點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確保了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其次,數字化保護可以及時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避免文化遺產大量流失。最后,數字化保護更容易通過各個渠道傳播,可起到宣傳作用。二、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策略(一)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必須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對儲存此類文化遺產的數據庫進行建立健全,動用多途徑的資源持續更新數據庫內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配備詳細的原始資料,包括與之相應的音頻、視頻、動畫、圖片、文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其存在的形式比較特殊,自身的文化特性無法通過單純地收集與儲存數字化資料體現出來,相關部門要綜合運用數字化技術與其他先進技術手段實施保護措施。(二)加強建設有關的保護職能部門。因為目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上級領導的重視度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與指導,使得具體責任沒有落實,所以盡快建立各個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機構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需要為各個部門及基層工作人員分配具體的檢索、存儲與收集任務,從而順利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在保護工作中投入更多資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需要向有關的職能部門與各級政府尋求資金支持,利用其提供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促進機構的軟實力提升,進而順利、有序地開展影像制作、多媒體資料與軟件開發等工作,使研究機構掌握更為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提升其服務水平與管理能力。(四)注重基層工作人員技能的提升。保護機構需注重基層工作人員資源采集技能與數字化技術的提升,通過定期開展培訓課程的方式使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提高,從而不斷改進工作質量,確保數據信息的時效性與準確性。與此同時,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宣傳有關的保護知識,并且面向社會加大力度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特別是少數民族音樂、民俗、技藝及民間游戲等,使普通民眾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迫切性與重要性。三、數字化保護工作中的反思現階段最為先進的信息技術之一就是數字化技術,其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首先,在應用數字化技術時應當和文化生態相平衡,不要以阻礙文化傳播、破壞文化多樣性作為應用數字化技術的代價,對文化生態給予充分尊重。其次,運用數字化技術應和其他學科相結合。技術人員要開拓自身視野、勇于創新、跳脫學科限制,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后,應用數字化技術要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相關部門要以服務內容為核心,采用數字化技術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需求。四、結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除了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外,還能充分體現綜合國力,特別是文學軟實力,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新的嘗試,并且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然在實際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必須極尋找出路,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與功能,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參考文獻:[1]譚必勇,徐擁軍,張瑩.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模式及實現策略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4,(2):69-74.[2]代俊波,單桂花.基于Web的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圖書館學研究,2015,(18):32-34+17.[3]蔡群,任榮喜,邱望標.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方法研究[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