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波
在地方人大常委會機關工作,多次遇到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談論涉及財政預算調整方案、城市規劃、人事任免職議案等話題時,總是稱某某事項其實已經定案,但還需要等人大“走程序”,令人覺得簡直就像是被脅迫和多余似的。
這種對人大工作“走程序”的說法由來已久,且司空見慣,充斥著負面味道。遺憾的是,在人大機關內部也竟然如“自嘲”般不以為奇。明明是法律、法規和人大工作相關制度規定屬于應由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并依法作出決議、決定的大事要事,在向人大匯報時卻稱黨委已經研究決定了,要么說是其上級主管機關已經批準了,或“說風就是雨”地請人大迅速議決行文。 把已知定論的事還拿到人大來審議決定豈不多此一舉?歸根結底,還是人大這道程序非走不可,繞是繞不過去的。既然是鐵定要走的程序,那么人大就應理直氣壯地要求“一府兩院”提交有關報告務必遵法治、守規矩,應提前報告的不準放“馬后炮”,該備案的不放任自流,絕不能有含糊、隨意性和搞變通。尤其是對“猶抱琵琶半遮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報告事項,一定要敢于替人民群眾“亮劍”,把來龍去脈搞清楚、弄明白。如果抱著睜只眼閉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那么職責所系的“走程序”難免稀里糊涂成了“稻草人”,甚至淪落為花架子、空勢子,就會誤事誤民。
“人大工作的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很強。”這是人大工作者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的表面強,關鍵要秉持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維,通過細化相關程序的實際操作規程,力避程序運轉的虛化和流于形式,切實增強人大議事決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府兩院”向人大提交報告,都是決定于“由人大產生、受人大監督、對人大負責”的法定關系,踐行權力服從程序,實現行權來源合法,斷不是可有可無、過套或“闖關”。人大“走程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設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現實的客觀需要、群眾的利益要求,任何機關、個人都沒有絲毫理由把這視作額外負擔,輕描淡寫,一步一個腳印地把程序走嚴走實,才是正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