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智聰
摘 要:近幾年,隨著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住房公積金制度在社會上得到了相對廣泛的應用,逐漸發展成為我國住房制度的重要構成元素之一。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住房公積金制度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文章從當前住房公積金制度存在的問題入手對問題的解決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希望能夠促使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得到適當的改善。
關鍵詞:住房公積金;制度;問題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15-0113-02
隨著住房公積金問題逐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管理條例,以法律形式對住房公積金的管理辦法進行明確,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和落實住房公積金管理辦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住房公積金制度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對資金使用率以及人民合法權益的維護產生著一定的不良影響,存在風險隱患。因此現階段十分有必要對住房公積金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行合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希望能夠促使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得到更好的發展,維護更多人的切身利益。
1 我國住房公積金的發展
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是在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并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的,首先在上海市進行試點,在取得初步成效后逐步擴大,現階段已經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實行。
根據我國建設部門的相關數據顯示,20多年來這一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貫徹落實給我國廣大職工群體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促使職工購房能力得到了顯著的增強,對內需的拉動也產生著相應的積極影響[1]。
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住房公積金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也逐漸暴漏出來,特別是在資金使用的公平性和資金使用效率方面出現了一定的爭議,受到來自世界多方面的指責,對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持續健康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在此社會背景下,國內相關學者積極加強對住房公積金制度的繼續發展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夠通過合理的制度改革和調整為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未來發展提供相應的契機,保證住房公積金制度在貫徹落實過程中的可持續性。
因此,現階段,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對住房公積金制度進行優化調整,使其能夠與我國國情相吻合,促使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各項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為我國住房金融以及住房服務體系的構建做出貢獻,也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供一定的輔助。
2 當前存在的問題
2.1 制度覆蓋面較為狹窄
由于當前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應用范圍存在狹窄現象,各項制度的貫徹落實無法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根本的優惠,甚至在一些地區住房公積金制度還無法實現對農民、個體工商戶以及自由職業者的全面覆蓋,資金覆蓋面過于狹窄,無法保證各項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在我國現行住房公積金管理體系中,政府機關、相關事業單位以及國有企業是住房公積金資金繳納的主體,并且能夠享受到相應的住房公積金服務[2]。但是實質上,中低收入群體更需要獲得一定的居住保障,但是受到制度的限制,一般中低收入群體無法被納入到公積金使用范圍內,致使住房公積金的實際使用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
此外,住房公積金的繳存制度還與基本的工資收入掛鉤,最終必然會造成差距逐漸拉大,住房公積金制度保障作用也無法得到充分地發揮,會對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公平性造成不良影響,十分不利于住房公積金制度的貫徹落實和健康發展。
2.2 管理體制不完善
我國顯性住房公積金管理體制中,各地區管理中心的隸屬關系存在嚴重的混亂現象,多數掛靠在財政部門、建委、房管局等不同的部門中,對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獨立性的獲取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一般情況下,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應該屬于事業單位的范疇,與金融機構存在很大的差別,但是實質上其在運行過程中卻承擔著一定的金融職能,對住房公積金的保值增值負責。而此時管理體制的不健全,由此造成的籌資無成本、負債無風險的運行管理機制等極易導致信用危機甚至社會危機,對住房公積金管理工作的良性開展造成嚴重的限制。
2.3 資金運作模式缺乏合理性
我國住房公積金運作模式存在嚴重的不合理現象,運行效率低下,對住房公積金在社會上的持續健康發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住房公積金運行工作就一直以“低存低貸”模式為基本內容,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應用優勢。但是隨著住房公積金被明確的界定為應該歸個人所有,低存低貸的運作模式已經逐漸無法適應基金運作管理的需要,甚至會對資金資源的公平配置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可以適當的對住房公積金的運作模式進行優化調整,使其能夠與當前社會背景相適應。
2.4 監督體系不健全
造成住房公積金監督體系不到位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如監督手段落后,導致監督工作無法滿足基本的工作需求,監督效率也有所下降,不利于監督工作的優化開展等,這些因素的存在嚴重限制了監督體系各項功用的發揮,對住房公積金資金使用情況監督工作的優化開展產生不良影響。同時,公積金游離于金融監督管理體制之外也是影響監督工作質量的重要問題,因此應該結合公積金實際運作需求,建立健全的監督管理體系,并未管理體系的良好運行奠定基礎,為住房公積金監督體系作用的發揮提供相應的保障。
3 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優化調整措施
3.1 擴大制度覆蓋面,實施梯度繳存機制
針對當前我國實行的住房公積金制度,相關部門要想進一步擴大制度的覆蓋范圍,可以嘗試性的制定強制性的梯度繳存制度,促使繳存制度的作用能夠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3]。
首先,可以制定資金儲蓄制度。相關研究者在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可以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如新加坡等地區實施的大公積金制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繳存制度,并對住房公積金制度的適用范圍進行科學的拓展,對使用和提取等方面的限制加以削弱,保證職工在住房公積金方面的所有權能夠得到全面貫徹落實,維護廣大職工群體的根本利益。
其次,在對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進行優化調整的基礎上,積極向市場化靠攏,探索多元化的繳費形式,對繳費渠道加以拓展,保證為職工群體提供更為便捷的住房公積金服務。
再次,嘗試性采取多種利率形式、稅收減免等措施。對住房信貸的資金來源進行合理拓展。
最后,對個人所得稅的調節功能進行適當的激發,并結合不同地區人民的基本收入水平,對個人所得稅的減免標準進行優化調整,結合實際情況有選擇性的提供一定的政府財政補貼,為住房公積金制度的貫徹落實提供相應的保障。
3.2 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金流動率
現階段,我國各省市地區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還無法實現相應的跨地區合作,這一限制條件的存在極大的制約了資金的穩固流動,對這一制度在我國當前社會上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可以基于這一現狀在政府相關部門中成立全國性的資金管理機構,對各地區的閑散資金進行有機整合,進而利用現代社會先進的通信技術在各地區之間建立完善的信息和資金流動管理網絡。優化不同地區資金資源的配置,進一步提升資金的流動率,對全國范圍內資金的使用效率加以強化,最大限度的促使資金的規模應用效應得到實現,為住房公積金制度的貫徹落實奠定堅實的基礎。
3.3 改善資金運作模式,以市場為導向
目前我國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自身性質為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綜合管理機構,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缺乏自有資本的支持,因此不能夠納入到金融機構的范疇中,自主決策能力較差,無法完成對資金管理風險的全方位控制。因此,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可以積極借鑒國外其他國家的經驗,對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進行改制,將其向著金融機構的方向進行合理調整。
在具體操作方面,可以由政府出面對這一政策的貫徹做出一定的信譽擔保,并積極組織以資金的有條件讓渡為主的融資活動,將住房公積金的資金運作與政府財政資金的運作加以區別。同時,政府還應該適當的提出一定的政策性優惠,如利息補貼和稅收減免等等,借助改制的影響真正將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轉變成為能夠在社會上承擔獨立風險的金融實體,在實際工作中為住房公積金的保值、增值、政策性貨幣補貼和保險以及賬戶管理等工作進行合理的完善和規范,為住房公積金相關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3.4 加強監督管理體制建設
我國當前現行的住房公積金管理體制一般無法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全面的貫徹落實,存在監管體制流于形式的現象,對職工群體合法權益的維護產生著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應該積極在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和社會商業銀行之間構建良好的溝通體制,通過季度和月份的信息交流改善當前兩個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為住房公積金的運行風險提供相應的保障[4]。同時,還應該適當的加快住房公積金制度的信息化建設步伐,對住房公積金管理工作中各種信息化建設工作加以重視,盡量做到相關信息的公開化和透明化,保證住房公積金各項工作的開展能夠獲得全體職工以及社會各部門的廣泛監督。此外,政府有關部門結合當前我國住房公積金的實際使用情況,可以適當的引入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部門,借助中介部門的力量促使財務報告能夠在社會范圍內得到確認,保證財務報告的社會公信度得到顯著的提升。
住房公積金與社會大眾的實際生活存在著極其緊密的聯系,只有通過合理的優化調整,保障住房公積金制度的貫徹落實能夠切實維護廣大職工群體的根本利益,才可以為住房公積金制度在全社會的貫徹落實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相應的契機。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住房公積金制度的重視,采取適當的措施對住房公積金制度加以優化和調整,促使住房公積金制度在維護群眾利益方面的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韓立達,郭堂輝.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運行的績效、問題及對策[J].華
東經濟管理,2009,(6).
[2] 吳志宇.論住房公積金制度主體性功能的重塑[J].現代經濟探討,2014,
(10).
[3] 薛燕.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 學,2013.
[4] 劉文麗,羅能勤.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問題探析[J].理論導刊,201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