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星
面對“社會上對公辦學校教師到民辦學校任教問題反映強烈”的問題,衡山當地正按照湖南省巡視組的要求進行整改。
5月7日,湖南省衡山縣發生一起備受關注的事件:
星源學校給學生提供的蘿卜干、辣椒、黃瓜等食物,出現了霉變或腐爛。這個消息在相關圖片和視頻的見證下,很快引發學生家長的抗議,很多媒體也對此跟進報道。
星源學校理事長、校長,就此給全體學生家長發了一封道歉信。5月8日,學校決定撤銷賓金鑫總務主任兼供應科科長的職務。另外,食堂的一名領班和兩名職工,同樣遭到辭退。
5月9日,湖南紅網以《衡山縣積極處置網上傳播星源學校學生吃霉變飯菜事件》為題,突出報道了當地領導高度重視,以及事件得到化解的經過,同時強調“師生情緒穩定,教育教學秩序正常”。
不過,衡山縣教育背后的一些問題,也因星源學校的“霉變飯菜事件”,被揭示了出來。
民辦“新星”
星源學校是房地產商、湖南省人大代表唐正魁在衡山縣創辦的一所民辦學校。這所學校僅有10年的辦學歷史,但這并不影響它的聲名遠播。星源在衡山幾乎家喻戶曉,這不僅僅是它的辦學校址,就位于衡山縣委黨校內—顯得莊重、權威,還因為它有著不錯的升學率。
5月25日上午,《南風窗》記者來到星源學校。校道上,一處的宣傳櫥窗里,張貼有兩份紅底白字的中考喜報。
《喜報》顯示:“在縣委、縣政府的親切關懷下……2015年,星源學校上省示范性高中正取生491人,占全縣正取生總和的59.8%,遙遙領先于衡山、南岳同級學校,穩居衡陽市前茅。其中,全縣前十名,我校8人,前一百名,我校81人。”
這意味著,衡山全縣17個鄉鎮以及幾所縣直中學的初中考生,考上省示范性高中正取生的人數,僅占全縣四成。而星源只一所學校,就包攬了六成。此外,通告還提及了南岳。

南岳本屬于衡陽縣的一個鎮,后來劃出單獨成立一個區,變成了和衡山縣同級的南岳區,同屬衡陽市管轄。
提及南岳而不是其他縣區,是因為南岳區有衡山縣岳云中學在那邊辦的一所民辦學校—文定實驗學校。
星源學校和岳云中學,自2005年起,就從開始的合作辦學,到迅速“撕破臉”,最后演變成了彼此的強有力競爭對手。
5月25日上午,衡山縣教育局副局長成祥輝給《南風窗》記者看了一份關于衡山縣教育發展的報告,報告顯示:過去三年,星源學校初中畢業會考成績,連續三年雄居全縣第一。
這份報告重點提及了星源,稱“星源成了全市(衡陽市)民辦學校的新星。”
星源的口碑,不只初中辦得好。高考成績也不錯。以2015年的高考成就為例,4個班約180人參加高考中,就有約140人考上一本、二本高校。
衡山縣岳云中學的情況也不錯,該校2015年有780多人參加高考,一本、二本上線人數約530人。
相比之下,上一、二本的比例,星源比岳云還要高10個百分點。
不過,作為一所百年名校,岳云的一本上線率,還是保持全縣最高,且最高分的學子,主要還是出自岳云中學。
但在當地人看來,岳云中學現有的成就,還遠遠配不上他的聲名。岳云中學創辦于1909年,早在1963年,這所學校就被湖南省教育廳確定為全省首批十四所重點中學。
更重要的是,很多軍事或科學領域的名人、革命先烈,都出自這所百年名校。比如,大家熟悉的就有革命烈士楊開慧、李啟漢,軍事將領鄧華、成普,文學家丁玲、葉紫,兩院院士李熏、孟少農、鐘訓正等等。
此外,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也曾在岳云中學就讀6年,對岳云中學的感情也很深,他曾撰文稱,“生我者父母,再造我者岳云。”
10年前,岳云中學幾乎每年都有考生上清華、北大。“如今,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啊!”岳云中學的一位校友,對此感到痛心。
“有人認為,是星源打垮了岳云。也有人認為,星源的出現促進了岳云的發展,因為星源出現的前幾年,岳云已經不怎么樣了,這幾年反而發展不錯。”衡山縣教育局副局長成祥輝告訴《南風窗》記者。
星源學校的一位老師告訴《南風窗》記者,“如果岳云爭氣的話,也不可能讓星源這么快發展起來”。這位老師認為,這是因為岳云是公辦學校,管理沒那么嚴格導致的。
不過,岳云中學的老師并不認可自身“不爭氣”的說法。他們認為,一切始于星源的“忘恩負義”。
因此,互聯網上,時常出現岳云中學的“影子”在指責星源學校“官商勾結”。但星源學校沒有就此公開回復。5月25日上午,在星源學校總校行政辦公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風窗》記者,“我們注意到了類似的攻擊,但我們不會去回應”,他說,是不是官商勾結、是不是非法辦學,上級說了才算。
龍爭虎斗
毫無疑問的是,星源學校的發展,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此外,在岳云中學的老師看來,星源還“走運”。
2005年,湖南省發布文件規定,“重點高中不得辦初中”的初、高中剝離政策。當時的背景是,200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即將頒布實施,為更好推進免費義務教育實施,國家倡導初高中分離,便于精細化管理。
在這背景下,岳云中學的初中部不得不從岳云中學剝離,而岳云中學只辦高中部。
岳云不愿就此放棄手中的資源(初中部教師以及生源),岳云中學找到了房地產開發商唐正魁,一起合作辦學。這樣,“翻版”的岳云中學初中部—迥程實驗中學成立,岳云中學的校長兼任迥程實驗中學的董事長。
迥程所有的教師,也都是岳云中學初中部的教師,屬國家正式在職在編。至此,迥程以民辦學校的名義出現,開始向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生,收取高額的學費和擇校費。
據岳云的老師介紹,此舉產生的背景是,解決公辦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公辦學校通過辦民辦學校(實際上是改名號,搖身變成民辦學校)的方式,達到按市場化要求收錢辦學的目的。當時時興口號是名校辦民校。
不過,名校辦民校和國家后來推進的《義務教育法》相悖。迥程學校投資人,也以國家政策為依靠,借此推進“省示范性高中必須與私立學校脫鉤”政策的落地。至此,岳云中學和投資方的關系,變得格外緊張。
加上當時,迥程在財務、人員、場地等方面,沒有完全獨立,帶有濃厚的公辦影子。2006年5月,迥程實驗中學被湖南省教育廳列為“公辦省示范高中舉辦民辦學校”停止初中招生的名單之列。
衡陽市教育局也在一份報告中稱,迥程實驗中學含有公辦學校名稱,不具備獨立的校名,學校股份制改造未完成,須按相關規定整改或停辦。
這時,在上級領導支持下,迥程實驗中學帶著生源和岳云中學的部分骨干教師、領導,遷到衡山縣委黨校,借助縣委黨校的場地辦學。校名也更名為星源學校。
“可以說,星源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岳云。”岳云中學的一位教師告訴《南風窗》記者,但最后,他們一腳把岳云踢開了,后來還公開搶了岳云的生源等等。
所以至今,岳云中學和星源學校在公開場合即便貌合神離,私下也是“冤家”。
岳云中學和星源學校徹底分家后,岳云幾位老校長和特級教師聯名向湖南省政府申訴,要求恢復岳云的初中班,否則初中生源質量無法保障。
當時,湖南一位副省長對此做了批示,要求教育廳廳長、衡陽市長“認真研究岳云中學的發展問題,幫助該校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隨后,衡山縣教育局召集縣里的四所高中和星源學校的校長開會,并形成了“岳云不辦初中,星源不辦高中,雙方各退讓一步”的共識。
不過,2009年,星源學校就開始創辦高中部了,當時只有兩個班。2012年,第一屆畢業生是96人,本科上線84人。本科上線率,居全市第一。2010年及此后,星源學校高中部不斷擴大。目前,星源的高中部已經形成了高一6個班,高二、高三各4個班,預計高中生700多人規模。
岳云的初中部被停辦后,星源作為全縣優質初中生的培育地,自辦高中,無疑壟斷了大批優秀生源。
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岳云中學的教師和領導,發起一場自救運動。2012年,岳云中學在知名校友的牽頭下,發動老師籌款興建一所初中,主要為岳云中學的后續發展提供生源。
這所初中,就是位于南岳區燒田村的文定實驗學校。岳云中學一位老師告訴《南風窗》記者,他在文定實驗學校投了10萬元,有的教師投了20萬元。到了2015年,文定實驗學校已為岳云中學提供了第一批優秀的生源,“目前勢頭不錯,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分紅”,這名老師說。
之所以避開衡山在南岳區辦初中,知情人透露,目的是盡量避開星源學校理事長唐正魁的影響,同時不給衡山縣教育局更大壓力。“大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就辦下去了”,這位教師說,“我們希望能公平競爭。”
除了自己培育優秀生源之外,防止優秀生源外流,也是各中學重點考慮的。
無論星源,還是岳云的老師都認為:這么多年,衡山的中學的優質生源多被衡陽市一中、八中,湖南省四大名校(長郡、雅禮、長沙市一中、湖南師大附中)給“搶走”了。
據衡山縣教育局出示的材料顯示,每年在小升初、初升高的考試中,有約200名優質生源被省市抽走。
這點就像岳云中學、星源中學將優秀生源從各鄉鎮中學抽走的一樣。
不一樣的是,岳云和星源已經想到了截留的“好辦法”。
2015年,岳云中學辦了個“創新實驗班”—事實上,就是高中預科班。手段是:在初三上學期期末考試,岳云中學組織一次創新實驗班的招生考試,通過這次篩選,把全縣各鄉鎮優秀生源、星源學校的優秀生源,以及自己在南岳區文定實驗學校培養的優秀生源,優先收過來。這樣,在初三下學期開學,就將這些生源弄到岳云中學來上課。
在岳云中學,老師迅速上完了初三下學期的課程。但課程結束后,不輪回地復習,直接繼續上高中的課程。
對于其中的原因,“目的就是不讓這幫優秀的學生有復習的機會”,這名老師說,一旦學生沒有反復復習的機會,他們在參加衡陽市、湖南省等名校的考試時,就不可能考出好成績,考不出好成績,學生要去省市名校就讀就無法實現,這樣,優質生源被成功截留了。
“先讓他們為我所用,然后再好好培養”,這位教師說,坦白講,“我們老師也做了很多違心的事。”
2016年,星源學校也仿照岳云的做法,來截留自己培養或其他鄉鎮培養出來的優秀生源。
不過,星源和岳云“玩”得正熱鬧的時候,衡山縣更多的鄉鎮公辦學校、縣直中學,只有看熱鬧的份。
成長邏輯
這種做法,鄉鎮教師很無奈。這些年,很多鄉鎮公辦學校,也只有默默無聞的份。而更大的威脅在于,民辦學校對優秀師資力量的爭奪。
10年前,衡山縣出臺了支持民辦教育發展的相關決議。這場對民辦教育的支持,不只是政策上的支持,還有人力上的“支持”。
當時,星源遷到縣委黨校辦學時,縣里允許并鼓勵優秀教師到星源任職。這些老師通過試講、篩選,獲得星源的認可后,由教育局和原單位協調、對接、辦手續。
因為星源在縣城郊區,距離縣城中心不遠。這樣,很多公辦教師,特別是距離縣城較遠的鄉鎮老師,很樂意到星源教書:一是在縣城住比較方便,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也比較好,而且很多人在縣城買了房,樂意回縣城居住。二是星源給的待遇很高。10年前,當公辦教師只有600多塊錢的時候,星源學校就給出了3000多塊錢的工資—目前,星源教師的年薪,也在8萬元至10萬元不等。
更重要的是,公辦教師到星源學校教書,他們的工齡、教齡、評職稱等,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此外,這些到民辦學校上班的老師,他們的工資卡還在他們手中,財政持續把每個月工資打到卡內。
星源的一名教師告訴《南風窗》記者,他一個月的收入是7千塊錢。財政部分根據工齡等給他的,大約3500元—這和鄉鎮其他同工齡的公辦教師一樣,但績效這塊,則根據課時、表現等,由星源另外給教師發,這部分大約3500元。
據《南風窗》記者從衡山縣教育局了解到,目前有120多名公辦教師在星源任職。
當然,和星源一樣,岳云后來興辦的“民辦性質”的文定學校里,也有幾十名公辦教師。
對此,岳云中學的校長李桂元在接到《南風窗》記者的采訪電話時,沒有做出回應。
此外,衡山縣的其他民辦學校,比如迪星學校等,也有為數不少的公辦教師在“支教”。據該校一位姓周的老師透露,“全校有六七十名教師,其中一半以上是公辦教師。”
5月25日上午,《南風窗》記者來到星源學校鐘圖強校長的辦公室,但他不在。工作人員撥通了他的電話,表達了記者的采訪意圖。鐘圖強表示自己“人不在學校”,記者表示可以等他回來時,工作人員表示,“鐘校長的意思就是拒絕采訪了”,并建議記者“去教育局了解”。
不過,星源的這名工作人員表示,公辦教師財政工資的那部分錢,盡管是通過財政打過去,但這些錢其實都是星源給財政的。
在接受《南風窗》記者采訪時,衡山縣教育局副局長成祥輝、衡山縣財政局紀檢組長陳賽,也都表達類似的說法:星源把錢打給財政,財政把錢撥給在星源任職的公辦教師。
如今的鄉鎮中學,很多優秀公辦教師被抽走后,有的學校甚至只有百來人,面臨停辦的困境。有的學校,因為缺乏優秀教師,生源也很差,不要說考上重點了,考上本科的,也越來越少。
為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經濟條件稍微好的家長,不得不花錢將子女送到有公辦教師的民辦學校去讀書。他們不得不再次為優質教育資源埋單。
衡山的民辦學校蓬勃發展,這是很自然的事。據悉,衡山縣目前各類民辦學校就有60所左右,生源約1.2萬人。其中,星源學校的辦學涵蓋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學生6000人左右,專任教師約280人—其中公辦教師超過四成。
一位知情人道出了其中玄機:公辦教育稅收少、不掙錢,但有優質的教師資源,一旦抽到民辦學校去“支教”,學生跟隨好教師走,家長不得不付出更多的錢。而民辦學校發展好了,稅收就多了,財政不僅不需要在公辦學校進行硬件投入,連公辦教師的工資也被民辦機構包攬了。
湖南省委巡視組已經注意到了這些問題。今年5月6日,衡山縣委在當地的官方網站上,掛出了《中共衡山縣委關于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其中稱,在省委巡視組關于“社會上對公辦教師到民辦學校任教問題反映強烈”的問題中,衡山縣委回復時表示,“出臺整改方案,依照相關規定進一步規范公辦學校教師到民辦學校支教工作,認真清理公辦教師到民辦學校支教人員,嚴格按照程序選聘支教人員,對違規人員,予以查處清退。鑒于學校教學特殊性,為確保穩定,整改在暑假期間進行。”
后續如何,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