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今天,中國的發展站上新起點,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新的機遇與挑戰同在眼前。
95年前,引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中國共產黨責無旁貸的光榮使命。
今天,中國的發展站上新起點,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新的機遇與挑戰同在眼前——
放眼世界,積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搭建“一帶一路”區域合作大平臺,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中國道路成就了一個富有生機的大國,更為世界貢獻了可資借鑒的新型現代化建設經驗。縱觀國內,目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呼喚“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經濟新常態,將帶領我們跨越經濟發展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道路如何堅定拓展,正道直行的腳步如何行穩致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于實踐、善于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將如何繼續引領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上海市委黨校王公龍教授告訴《新民周刊》,新一屆黨中央早已給出了答案——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三個必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指明了方向。
堅持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一百七十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偉大的夢想,需要偉大的精神作支撐。沒有振奮的精神、沒有高尚的品格、沒有堅定的志向,一個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國夢,不僅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
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就像是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超級巨輪,我們只有同舟共濟、齊心協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十三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才能推動這艘巨輪乘風破浪、奮力前行,駛向美好的中國夢。
新時期新問題,更要堅持黨的領導
在2015年12月11日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正在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對此,王公龍指出:“當前,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沒有改變,但內涵發生了改變。”
就發展而言,當下中國主要存在幾大問題:
創新問題。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盡管以發明專利的申請數來看,中國在2012年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國的很多專利并沒有投入商用或讓普通民眾受益。
生態問題。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開放問題。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總體上還不夠高,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強,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還比較弱,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本領也不夠強,需要加快彌補。
公平問題。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但分配不公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
為此,我們必須貫徹“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發展新理念,下大氣力破解難點問題:
首先要轉方式,著力解決好發展質量和效益問題。2016年5月23日至25日,習近平同志考察黑龍江,話語諄諄:“轉方式調結構是苦干出來的,而不是硬等出來的。要把政策轉化為行動,全力打好攻堅戰。”轉方式調結構是“十三五”時期的關鍵任務。要以結構深度調整、振興實體經濟為主線調整完善相關政策,構建產業新體系,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轉方式調結構的基礎動力在創新,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形成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使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活動,形成新的產品群、產業群。
其次是補短板,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問題。比如,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突出短板。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貫徹落實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工作中。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最突出的短板。雖然全面小康不是絕對平均的小康,但如果現有的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沒有明顯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讓人信服。習近平同志指出:“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他還特別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已經立下軍令狀,到2020年使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再者是防風險。今后5年,可能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重大風險既包括國內的經濟、意識形態、社會風險以及來自自然界的風險,也包括國際經濟、政治、軍事風險等。我們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
“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保民生能不能取得明顯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和落實情況。”王公龍說。
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社聯黨組書記燕爽表示:“夢想之旅,從來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風順。發展起來之后的問題,一點兒不比發展的時候少,解決這些問題的難度也可能甚于以前。越是在這樣的時刻,越需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中國夢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習近平同志還指出:“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我們黨推動中國夢實現的過程,也正是圓人民夢想、為人民造福的過程。“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是習近平同志反復講的道理。
對實現中國夢,習近平同志和黨中央充滿信心;同時,對實現夢想的長期性、艱巨性,也有清醒認識。他指出,我們國家的發展前景十分光明,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但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藍圖不可能一蹴而就,夢想不可能一夜成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創造十三億人的幸福美好生活絕非易事;當前,我們既面臨著重要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我們黨存在“四大考驗”、“四大危險”,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有本領不夠的危機感,都要努力增強本領,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強本領。只有全黨本領不斷增強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夢想成真。
如今,關于中國夢,王公龍認為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中國夢相對具體的內涵是什么?中國夢與社會主義現代化之間的關系;中國夢與社會主義價值觀之間的關系;中國夢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是什么關系?
中國夢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人類已經進入命運共同體時代,建設這樣的共同體需要各國共同努力,同舟共濟。“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如何更好地闡述中國夢與他國夢、世界夢之間的關系,讓外部世界真正準確地理解中國夢的思想內涵和真實意圖,從而更加主動地歡迎、接納乃至支持中國崛起,也需要在理論上做進一步的思考。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指日可待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銀行根據一些經濟體達到中等收入階段后普遍陷入增長停滯、只有少數經濟體成功邁入高收入階段的現象得出的統計結論。2010年,中國經濟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與此同時,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由高速轉為中高速。一時間,國內外對中國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議論紛紛。
對此,王公龍認為:“中國一定能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逐步變成一個高收入國家。”

2016年6月12日23時3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23顆北斗導航衛星。
2015年6月16日到18日習近平同志在貴州調研期間就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部級干部專題研討班、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出席全國兩會、領導人調研考察等多個場合,習近平同志至少在十余個場合提到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非應急之舉,而是應對深層結構性矛盾的長久藥方。推進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個發展戰略重點。
在傳統的需求管理思路中,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主要是加大投資、刺激消費和拉動出口;而從供給側來看,則認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在于在供給和生產端做文章,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產業競爭力來“提質增效”。
從供給側看,中國目前的供給,面臨著產能過剩、效率低下、檔次不高、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隨著中國中高收入階層的形成,個性化、品牌化、差異化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強烈。2015年,中國人在境外消費刷卡達到900億元,這些消費大多花在高檔產品、醫療、教育等方面。
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我國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購買的商品已從珠寶首飾、名包名表、名牌服飾、化妝品等奢侈品向電飯煲、馬桶蓋、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據測算,2014年我國居民出境旅行支出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
習近平同志強調:“事實證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要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在一些引領世界的新興產業、尖端科技方面有所欠缺;以往大多是一窩蜂式的發展,造就了今天如煤炭、鋼鐵等領域的嚴重過剩,同時生產資源和產品分布不均衡,在中西部、農村及基礎公益等領域則存在巨大欠缺。
習近平同志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在2015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產業政策要準,就是要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改革政策要實,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
2016年3月8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同志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當前和長遠、力度和節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大都同時滿足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有長期穩定并且支持市場經濟發展的政府;二是持續改善的高質量的人力資本;三是堅持實行對外開放。當今中國顯然具備這三個基本條件。因此,我們有信心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