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兩座橋的設計建造突破了眾多難點,實現了工程技術與建筑美學的完美結合,完成了“中國首創、世界第一”的奇幻之舉。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星愿湖的西南和東南角,各有一座弧形景觀橋如同彩虹般飄逸在水面。空間曲梁、單邊懸索、主副橋結合……它們獨特的建筑結構和外觀已足夠讓人感覺到建筑之美。到了晚上,燈光照亮纖細的纜索、扶手,把副橋的玻璃橋面渲染得晶瑩剔透,站在橋上,近賞湖中的燈光倒影,遠望對岸璀璨的城堡和焰火,更是令人沉醉。
兩座橋分別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奇幻橋”、“奇緣橋”。這可謂名副其實:兩座橋的設計建造突破了眾多難點,實現了工程技術與建筑美學的完美結合,完成了“中國首創、世界第一”的奇幻之舉;而參與設計建造的人們,則與這場挑戰和考驗結下了一段奇緣。
大膽創新攻克難題

產生夢幻效果的單邊懸索橋。
三年前,接到這兩座橋的設計建造任務時,龐學雷沒有想到它會這么難。
乍看下來,這只是公園里的兩座跨度分別為120米、90米的景觀“小橋”。但美方提出,希望這兩座橋能建得如彩虹一般,具有飄逸的美感,向中方提出了“單邊懸索橋”的設計概念。
作為上海申迪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的龐學雷,從事土木工程專業技術工作近30年,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作為工程一線的項目部經理參加了上海南浦大橋和楊浦大橋的建設,對于橋梁建設可謂非常熟悉。但是,一般的懸索橋都是對稱的雙邊懸索,而單邊懸索的弧形橋,在國內沒有先例。

上海申迪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龐學雷。
國際范圍內,有8座類似的橋梁,分布在德國、西班牙等地。為了摸清情況,龐學雷趕赴德國實地考察了其中的幾座。他發現,自己面臨的,是世界上從未有人經歷過的挑戰。
現實世界的彩虹擁有“主虹”和“副虹”,而美方要求:星愿湖的景觀橋也要真正如彩虹一般,造出緊挨著的“雙弧”:主橋和副橋。這一下子又增添了太多的難題:主副橋的半徑不同、圓心不同、起坡點不同、坡度不同,副橋和主橋間的連接方式需要非常獨特,對副橋的支撐力需要巧妙傳導……
這些問題也被設計方案評審團的專家們一一提出。“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受力結構不合理。”龐學雷告訴《新民周刊》。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設計方案就不能通過,工作無從開展。
面對全新的難題,在“無規范、無方法、無標準、無經驗”的“四無”情況下,龐學雷帶領團隊,突破框框、返璞歸真,回歸結構力學、空間幾何的基礎來研究,終于獲得突破。
常規的流程是先有設計圖紙再建設,但是,單邊懸索橋的結構復雜,現有的人員、技術根本就畫不出來。龐學雷打破常規,決定讓科研先行,申請該項目的BIM課題研究,以課題聚攏設計、施工、制造、監測等各方面單位,將科研、設計、生產融合在一起。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是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
龐學雷鉆研BIM已有5年,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上海BIM技術應用推廣中心副秘書長。
主橋的寬度該怎樣確定?5米寬的橋顯得更飄逸,6米寬的橋則更安全。究竟選擇哪個方案,中美雙方工作人員討論了兩個多月,也沒有達成一致。中方工作人員使用BIM技術,將5米寬橋、6米寬橋在湖面上的模型分別展示出來,僅僅用了20分鐘,雙方便認同將主橋的寬度確定為6米。龐學雷解釋道:BIM技術建模不僅可以提前展示完工后的實際效果,還可以保證施工的準確性,甚至可以準確到一顆鉚釘的施工要求。通過BIM的模擬演示,團隊還發現橋的主纜與吊索連結處的每個索夾均需扭轉角度,才能實現嚴密的咬合而不滑動。通過精準受力計算,最終提前在工廠完成了每個索夾的定制,避免了安裝之后問題的出現。
上海已對BIM技術推廣提出了明確目標,從2017年起,全市投資額1億元以上或單體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資工程、市重大工程,申報綠色建筑、市級及國家級優秀勘察設計、施工等獎項的工程,均需實現設計、施工階段的BIM技術應用。不僅是單邊懸索橋,上海迪士尼工程的許多其他項目也成功應用了BIM,這是一個很好的示范。
工匠精神打磨細節
俗話說:“細節是魔鬼”。在單邊懸索橋的建設過程中,這樣的“魔鬼考驗”可謂數不勝數。
例如,為了產生夢幻的觀景效果,副橋采用了玻璃橋面。但是對玻璃材質而言,透明與防滑是一對矛盾,既要滿足視覺效果,又要保證防滑的安全性能達標,這樣的玻璃,團隊“滿世界找”。最后通過9次試驗,提交了13個樣本,花了10個月時間,終于得以解決。
又如,單邊懸索橋的欄桿上都布置了鎖網,看上去好像平淡無奇,其實里面也大有講究:首先當然是起到安全防護的作用;其次,用鎖網的形式,可以讓風從孔洞中透過,這就減少了橋梁的風荷載;最后,鎖網采用細鋼索,這和吊索的細鋼索相似,做到了建筑的整體風格一致性。
橋的扶手欄桿為什么要做那么粗?是為了引導游客的視線,讓他們比較容易地體會到橋的優美弧線。主橋和副橋之間為什么要用階梯踏步連接?除了讓主副橋之間可以互通外,還能讓游客坐在階梯上休息,更美好的是夜晚可以坐在這里,遠眺迪士尼城堡的焰火。從橋的同一端出發,兩個人分別走主橋和副橋,他們之間的相對位置、相對高度會一路發生變化,這也設計師為了讓游客有動態體驗的精心設計……
這樣的保證細節、精益求精、屢試屢敗、屢敗屢試、最終成功的故事,實在太多了。“可能需要講上三天三夜”,龐學雷說。
將近2年半的時間里,整個團隊奮斗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開會討論超過100次,其中不乏激烈的爭論。大家在建設、生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隨時記錄在案,接下來集思廣益,攻克難關。
龐學雷將這些日子里的經驗成果總結成書,即將出版。兩座單邊懸索橋正在申請上海建筑工程“白玉蘭獎”,同時也在申請外觀專利和發明專利。
在旁人看來,兩座“彩虹橋”的建造是一次重大的創新過程。而對于創新,龐學雷有自己的理解:
創新是有風險的。在一切未知的情況下,拍板是一件很有風險、很痛苦的事,畢竟誰也不想犯錯。龐學雷說,他非常感謝政府相關部門、申迪集團領導和參建各單位的信任和支持,是他們給了整個團隊創新的空間。
創新是挑戰和考驗。每一個決策、行動都是對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組織統籌能力的挑戰和考驗。經受考驗的還有身心素質。龐學雷回憶:最擔心的是落架成橋階段,“那幾天,天天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創新是漸進式的。創新中跨出的每一步都是進步,同時會有缺陷和遺憾。“現在回首,如果要我再來一次,也許有的地方能做得更好。”但只要堅持不懈,目標終會實現。
雖然只是兩座“小橋”,但在龐學雷看來,這充分考驗了制造業、安裝業的水平。唯有秉持“大國工匠”精神,方可贏得這樣的考驗。
“我們是有幸遇到這樣的機會和考驗。”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