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郭綱
研究新加坡50年發展歷程,可以發現這是一個政府主導式的企業型國家。在推進經濟發展時,將市場驅動與政府主導有機結合,并時刻考慮本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關系,以及自身經濟在未來經濟中的角色定位,從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這樣的角色定位,體現在新加坡政府發展經濟的導向上,便是不斷審時度勢、隨時優化調整。建國初期,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在國際社會對殖民統治仍存畏懼心理情況下,大膽、大量引進外資,利用國內廉價勞動力成為歐美企業的亞洲工廠,使新加坡經濟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保持了高增長,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80年代中期出現了經濟衰退,新加坡政府重新檢討對外經貿政策,轉而走向“經濟國際化”即努力向海外投資的道路。
在新加坡政府大力發展對外投資、積極發展海外經濟政策的鼓勵下,1990年新加坡對外直接投資翻了一番,達到20.34億美元;2007年,對外直接投資達到368.97億美元;2008年至2014年的對外投資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2%。
新加坡跨境投資門戶成功的原因
應該說,自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的新加坡經濟國際化戰略是較為成功的。新加坡能夠成功打造跨境投資門戶,筆者以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設立亞太總部的基礎條件較好。政治環境穩定、地理位置獨特、英殖民地歷史、官方語言英語、多元文化并存等因素,使新加坡可以成為一個海納百川的多文化、多種族集聚的國家。同時,新加坡又是東南亞最早對外開放的國家,其包容性、開放性,使歐美一些跨國公司把新加坡作為了登陸亞洲市場的門戶、基地或者中轉樞紐。
政府采取吸引外商投資、鼓勵海外投資并重舉措。一是新加坡政府設立了負責招商引資的經濟發展局(EDB)和負責推動國內企業海外投資的國際企業發展局(IE)等專職部門。兩個部門都配備專職咨詢人員,定期舉辦各種對接論壇,對企業入駐和跨境投資提供全方位專業服務。二是通過財稅政策加以扶持。新加坡企業所得稅率17%,對新注冊中小企業還有各種優惠政策,最低企業所得稅率只有5%,屬于低稅負國家。對經認定的走出去企業,實行長達10年的稅收豁免優待。三是通過產業園、龍頭企業來引領海外投資。90年代初,新加坡開始在周邊的印尼、中國、越南等國家建立海外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就在此背景下建立。目前,新加坡在海外的工業園區已超20個,在中國的各類科技園、產業園等突破10個。四是有完善的吸引區域總部的生態環境。新加坡是個金融機構高度集聚、金融資本自由流動、金融產業高度市場化的國家,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第四大外匯交易中心。
中新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區怎么做?
2015年,中國—新加坡合作開發的蘇州工業園區(下稱“園區”)獲批建設國家級跨境投資平臺,意在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協助國內相關企業走出去,并為國內企業跨境投資提供便利化服務。如何因勢利導打造園區跨境投資平臺、構建園區跨境投資門戶,成為園區的一項重要課題。
剔除地理位置、官方語言等基礎條件,與新加坡相比,園區在構建跨境投資門戶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周邊企業群體的不同。一是在國內企業走出去迫切性方面:中國具有近14億人口,中國經濟的崛起一定是主要依托國內龐大的內需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路,一方面是對接國內龐大的需求層級提升要求,這是主要出路;另一方面是類似新加坡企業90年代的走出去,輸出過剩產能。所以在企業走出去的迫切性方面,與90年代的新加坡無法比擬。
二是企業的層級及周邊競爭:對蘇州來說,尤其對于園區來說,雖外向型經濟發達,但總部企業少,多為上海總部的加工工廠。上海總部企業集聚,上海自貿區的核心功能就是推進企業投資、貿易便利化,是國內真正已經建立起來的跨境投資門戶。蘇州市范圍內比較發達的民營經濟,應該是園區跨境投資平臺近階段的重點服務對象。
金融管制及稅收制度的差異。中國仍是一個資本管制的國家。上海自貿區為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最重要的舉措是完善金融配套環境,逐漸實現金融開放,提高金融自由度。在稅率方面,中國企業所得稅率25%。在國家相關部委的嚴格管理下,除西部地區及部分高科技產業,企業所得稅率基本保持一致,沒有優惠。
對比分析新加坡打造跨境投資門戶的歷程及經驗,結合園區建設跨境投資門戶的實際基礎條件。可以認為,當前環境下,園區建設國家級跨境投資門戶的難度較大,短期目標宜定位為建設蘇州地區的跨境投資門戶,同時從可操作性出發,建議著重在以下方面強化園區跨境平臺的獨特優勢和吸引力,逐步擴大和提升跨境投資門戶服務的半徑與水平。
一、關注國家金融改革開放動態,適時爭取金融開放創新試點,營造跨境平臺獨特優勢。園區在2015年中新理事會上原則獲批試點資本項目限額可兌換、QDII2試點等。如按原計劃在今年落地,將能為跨境平臺提供獨特的、國內領先的金融配套優勢。但是,因國內外宏觀金融形勢的變化,園區兩項政策有可能延遲落地。為此,園區需密切關注國家金融改革開放動態,適時爭取政策盡快落地,提升區內金融自由度,服務跨境投資便利化。
二、依托金融機構及高端中介,盡快完善園區跨境投資生態系統。園區搭建跨境投資門戶,除目前已獲批的對外投資權限下放之外,幾無其他獨特優勢。為吸引區外企業利用園區平臺投資境外,借鑒新加坡經驗,園區可利用區內金融機構、高端中介集聚的優勢,大力提升區內跨境投資服務,搭建由金融機構、高端中介、各類協會組成的跨境投資生態圈。
三、依托園區獨特中新合作背景,利用新加坡政府的海外網絡提升平臺的境外服務。企業對外投資,很大一塊風險在于對外國的法律環境、市場環境、政治環境以及各項辦事流程等的不熟悉。跨境平臺的搭建,需要在境外服務方面提供無縫優質對接。2015年中新協調理事會上,園區管委會與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IE)簽署了共建“境外投資服務平臺”的合作意向書。
四、梳理蘇南地區有跨境投資需求的龍頭企業,嘗試產業鏈跨境投資。由于毗鄰上海,園區在打造跨境投資門戶方面,先期側重于蘇州或者蘇南地區的企業。借鑒新加坡設立產業園和龍頭企業引領模式,園區可梳理蘇南地區有跨境投資需求的大型企業,加大招商力度,在吸引龍頭企業利用園區平臺對外投資的同時,推動產業鏈內的配套企業同步投資海外。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