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被撕褲管裸露的不僅是律師卑微的大腿,還有暴力執法粗俗的胸肌及個別法院工作人員的隨心所欲。
新聞背景

2016年6月3日,廣西國海律師事務所吳良述律師到南寧市青秀區人民法院申請立案期間,與該院工作人員發生爭執,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吳良述律師穿戴整齊地走進法院,最后破破爛爛地走出來。
事發后,南寧市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并組成聯合調查組進行事件調查。調查結果稱,這起事件系律師到法院立案過程中因法警濫用強制手段引發的事件。
對于這一事件的性質及應該如何處理,各界人士表達了不同觀點和建議。
近日,南寧官方公布“律師在法院信訪室被打”事件調查結果,確認本起事件系律師到法院立案過程中因法警濫用強制手段引發的事件,并強調事件過程中不存在毆打吳良述律師行為。有關方面還指出,根據現場監控視頻顯示,法警對吳良述律師所實施的搶奪手機(導致其褲子被扯爛)、背后控制、關門、放倒在地、腳踏胸口等動作,發生在一分鐘之內,目的是為了強制檢查其手機內有無未經準許的錄音錄像,且法警在拿到手機后立即松開對吳良述的控制,并沒有傷害的故意,不屬于毆打。
“毆打”一詞出現在《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范用語中,是指行為人公然實施的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打人行為。行為方式一般采用拳打腳踢,或者使用棍棒等器具毆打他人。筆者沒有看到視頻資料,無法判斷法警在一分鐘內實施的搶奪手機(導致其褲子被扯爛)、背后控制、關門、放倒在地、腳踏胸口等動作是否符合這個特征。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毆打是指行為人以傷害他人身體為主觀故意,利用踢肢體或工具直接施加于受害人身體且即時發生作用力的行為。很明顯,南寧方面的解釋是很專業的,其精準地從主觀性角度撇開了對吳良述律師“毆打”之嫌。不過,我們也注意到公布內容中還使用了這樣一個 “濫用強制手段”的非法律術語,如果按照有關學理解釋,強制手段可以解讀為人民警察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為制止違法犯罪所采取的各種制服措施,是警察的職務行為。
就這一解釋,有這樣幾個關鍵詞值得關注:“人民警察”“執行職務”“制止違法犯罪”“職務行為”。
首先,司法警察也是人民警察的警種之一,其主體是符合以下條例的。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條例》第二條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的警種之一。
其次,本次事件中,涉事司法警察是在“執行職務”嗎?
對于司法警察的職責,《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條例》有極其嚴格的規定和完整的列舉。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條例》第七條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職責:(一)維護審判秩序;(二)對進入審判區域的人員進行安全檢查;(三)刑事審判中押解、看管被告人或者罪犯,傳帶證人、鑒定人和傳遞證據;(四)在生效法律文書的強制執行中,配合實施執行措施,必要時依法采取強制措施;(五)執行死刑;(六)協助機關安全和涉訴信訪應急處置工作;(七)執行拘傳、拘留等強制措施;(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可見,從本次事件發生的場景來看,涉事司法警察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條例》第七條所列舉的執行職務范疇。那么,涉事司法警察又是基于什么實施了涉事強制手段呢?從公布的內容可知,其依據的是《最高院關于依法維護人民法院申訴信訪秩序的意見》(簡稱 《意見》)。
《最高院關于依法維護人民法院申訴信訪秩序的意見》
人民法院申訴信訪場所由司法警察執勤,負責維護秩序和安全。
第七條 申訴信訪場所應當配備物品寄存設施,申訴信訪人員,應當將所攜帶的具有拍照、錄音、錄像功能的設備予以寄存。未經準許拍照、錄音、錄像的,司法警察應當予以制止,刪除拍錄內容,并可以對行為人予以訓誡。
第十五條??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工作秩序的維護,適用本意見。
可以說,涉事司法警察在當時涉事場所據以該《意見》規定,的確又屬于司法警察“執行職務”的范疇。但問題是,本事件涉事司法警察執行職務的依據不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條例》而是《最高院關于依法維護人民法院申訴信訪秩序的意見》,這兩個規范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國的法律倫理是這樣的:一、憲法;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三、全國人大常委制定的除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四、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五、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六、地方政府規章。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上述《條例》和《意見》的效用是不同的。
所謂條例,是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發布的,針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內的某些具體事項而作出的,比較全面系統、具有長期執行效力的法規性公文。條例是法的表現形式之一。它具有法的效力,是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是從屬于法律的規范性文件。
所謂意見,是上級領導機關對下級機關部署工作,指導下級機關工作活動的原則、步驟和方法的一種文體。它不具有法的效力,意見的指導性很強,有時是針對當時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發布的,有時是針對局部性的問題而發布的,意見往往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效力。
然而,涉事司法警察卻根據該《意見》實施了“搶奪手機(導致其褲子被扯爛)、背后控制、關門、放倒在地、腳踏胸口等強制手段”,這些行為不僅侵犯了他人身體,還限制了其人身自由。我國《行政處罰法》《立法法》早有“限制人身自由的授權,只能由法律設定”的規定。所以,該《意見》無權賦予司法警察實施上述行動。
再次,涉事司法警察是不是在“制止違法犯罪”呢?明顯不是!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條例》第三條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任務是預防、制止和懲治妨礙審判活動的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審判秩序,保障審判工作順利進行。
首先我們知道了,事件發生在非審判區域的信訪辦公室,不是在審判活動中進行任何不當行為。退一步講,即使該信訪人在該信訪辦公室發生了錄音錄像的行為,也絕不是法律意義上的違法犯罪行為。
最后,這一次事件中的司法警察所實施的行為是不是“職務行為”?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條例》第二十八條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必須執行上級的決定和命令。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認為決定和命令有錯誤的,可以按照規定提出意見,但不得中止或者改變決定和命令的執行;提出的意見不被采納時,必須服從決定和命令;執行決定和命令的后果由作出決定和命令的上級負責。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對超越法律、法規規定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職責范圍的指令,有權拒絕執行,并同時向上級機關報告。
對審判長、獨任審判員指令的執行,依照前款規定。
非常明顯,涉事司法警察是在法院的領導指揮下履行其職務。因為上級的“決定”和“命令”就是他的行動驅使。但是,該條款同時又規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對超越法律、法規規定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職責范圍的指令,有權拒絕執行,并同時向上級機關報告”。遺憾的是,涉事司法警察不僅沒有啟動這一正義的救濟程序,反而肆無忌憚地加以發揮,直至造成惡劣后果。
顯然,涉事司法警察在這一事件中,所實施的并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濫用強制手段”而一語以蔽之。在法律上,它是一種典型的濫用職權的違法行為。
從事件過程到結果,涉事司法警察明顯違反了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屬于濫用職權。雖然公布中為其辯解了沒有“毆打”他人的故意,但是,濫用職權的故意是明顯的。應當予以懲處。
不要誤會了自己,司法警察并不是公安警察
嚴格意義講,發生在法庭之外的違法犯罪活動,司法警察只具有約束權,限于訓誡、制止、控制等處置措施和保存相關證據范疇。其他權力應歸于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管轄并行使。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條例》第十三條有明確的規定:對嚴重擾亂人民法院工作秩序、危害人民法院工作人員人身安全及法院機關財產安全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應當采取訓誡、制止、控制等處置措施,保存相關證據,對涉嫌違法犯罪的,及時移送公安機關。
法院的司法警察和公安警察有著明顯區別和不同的分工。法院司法警察的主要職責是:1.警衛法庭、維持審判秩序;2.負責傳帶證人、鑒定人、傳遞證據材料;3.送達法律文書;4.執行傳喚、拘傳、拘留;5.提解、押送、看管被告人或者罪犯;6.參與對判決、裁定的財產查封、扣押、凍結或沒收;7.執行死刑;8.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按照職責分工,主要職責是:1.預防、制止和偵查違法犯罪活動;2.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會治安秩序的行為;3.維護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處理交通事故;4.組織、實施消防工作,實行消防監督;5.管理槍支彈藥、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危險物品;6.對法律、法規規定的特種行業進行管理;7.警衛國家規定的特定人員,守衛重要的場所和設施;8.管理集會、游行、示威活動;9.管理戶政、國籍、入境出境事務和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居留、旅行的有關事務;10.維護國(邊)境地區的治安秩序;11.對被判處管制、拘役、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和監外執行的罪犯執行刑罰,對被宣告緩刑、假釋的罪犯實行監督、考察;12.監督管理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工作;13.指導和監督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重點建設工程的治安保衛工作,指導治安保衛委員會等群眾性組織的治安防范工作;14.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可往往在執法活動中,司法警察忽略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條例》職責限制,越權行使警察權力,造成了執法錯位、濫用職權的悲劇后果。因此,對于本次事件,筆者不認為涉事司法警察具有任何正當性可言。
立案給憑據,法官你怕什么?
聯合調查組提出了5點處理意見:一是青秀區人民法院向吳良述律師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損失。二是青秀區人民法院依法向吳良述律師出具接收立案材料的憑證,并依法及時告知立案審查結果。三是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啟動責任調查程序,依照有關規定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并向社會通報結果。四是青秀區人民法院嚴格落實立案登記制度,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五是青秀區人民法院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及合法權利。
特別是補開立案憑證,即老百姓通常理解的“收據”,是本次事件的根源,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立案難的共性問題。筆者認為,立案法官收取立案材料后不出具憑證是嚴重瀆職行為,是在濫用司法權力,必須予以懲戒。
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行使訴權,實現人民法院依法、及時受理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2015年4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經過其審判委員會第1647次會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依法應該受理的一審民事起訴、行政起訴和刑事自訴,實行立案登記制。
第二條 對起訴、自訴,人民法院應當一律接收訴狀,出具書面憑證并注明收到日期。
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自訴,人民法院應當當場予以登記立案。
對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自訴,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十三條 對立案工作中存在的不接收訴狀、接收訴狀后不出具書面憑證,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訴狀內容,以及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干擾立案、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或者決定等違法違紀情形,當事人可以向受訴人民法院或者上級人民法院投訴。
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投訴之日起十五日內,查明事實,并將情況反饋當事人。發現違法違紀
行為的,依法依紀追究相關人員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就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公布實施兩個月后的2015年6月9日上午10:00 ,最高人民法院在其新聞發布廳,高調向媒體和社會通報了全國法院實施立案登記制度進展情況和成果。那是多么振奮人心的一個時刻。可是,又有誰知道,一些基層法院卻將這一規定執行得如此詭異,讓律師及其委托人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直撞得頭破血流,大腿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