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去產能的目標不只是減數量,更應該是調結構,推動企業、行業轉型升級。
根據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思路,化解過剩產能是“十三五”期間的一項重要工作。
6月,有關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進入實質階段。各地已按照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部署開展自查行動,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牽頭的專項行動小組亦將奔赴各地,并根據各自職責進行重點檢查。
產能作為鋼鐵煤炭企業的一個核心“資產”,真正合理“去掉”過剩部分并不容易。回顧近年來鋼鐵行業去產能的路徑和效果,雖有一定成效,仍難走出“去產能、增產量”的循環。表現為,有關部門雖對各地去產能任務量有所分配,去產能“數字”目標雖得滿足,但實際化解產能效果并不明顯,局部地區產量增長量甚至遠超產能削減量,鋼鐵行業因產能過剩而長期處在虧損線邊緣亦是佐證。
特別是2016年一季度以來,面對鋼材期現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多個地方對自身去產能預期再次呈觀望態勢,這與中央著眼長遠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初衷并不吻合,并可能導致與實現行業的脫困發展、轉型升級的目標漸行漸遠。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化解鋼鐵行業過剩產能、推動鋼鐵企業實現脫困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政策措施,并就加強組織領導、推進組織實施作出了一攬子具體部署。國務院統一部署,有關部門快速行動,雖已推進了大量工作,但離目標還有距離,例如存在“上熱下冷”的現象。大量報道顯示,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寬容”下,一些村鎮仍在違規生產、非法經營,包括在市場上低價銷售攪亂市場價格。這些是監管的盲區。中央“去產能”明確,部分地方“護產能”心切,難免出現難落實、假落實,只重數量落實而忽略結構落實等跑偏問題。
去產能一定要做好摸底排查工作。把規模摸清楚,把結構查清楚,這也是當前專項行動小組的一個工作目標。去產能工作落實得好不好,要看專項行動中“掃地雷”工作是否精準。特別是對違法違規企業的清退和處置情況,會影響化解產能工作的質量。如果違規企業不能早日退出市場,那些合規經營企業的過剩產能恐也難以甘心退出。
因此,化解過剩產能還要把握住兩點:一是違法違規的落后產能要堅決退出。目前雖有個別地區個別企業的落后產能還在生產,但已不是行業主流;二是對于正處在市場惡性競爭環境下的非落后產能,需要分步、有序地去除、轉型、升級。這是本次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主戰場,對地方政府或企業而言絕非易事。
除劃定淘汰的落后產能要堅決關停淘汰外,對于未必“落后”的過剩產能也須加速做出取舍。一些企業往往需要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斷輸血、打“強心針”才能維持生計,占用資源,半死不活,應該讓其退出市場或加速實現企業轉型發展。
在自覺、主動、積極行動的同時,亦應破除一個認識誤區,即去產能的目標不只是減數量,更應該是調結構,推動企業、行業轉型升級。去產能不光是擠水分,不光是對一些企業、地方本就無關緊要閑置產能下手,更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地方、行業合力出手,真正促進過剩產能退出市場,促進企業實現再造發展,為經濟發展贏得更大的轉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