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將服務范圍擴展到小微企業、欠發達地區和社會低收入人群,為其提供公平、高效、便捷、安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一場針對互聯網金融的整治工作正在進行中。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獲悉,在決策層部署之下,央行牽頭制定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有望近期出臺。屆時,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具體整改細則將逐一落地。
但行業的風聲鶴唳并不能一概否定互聯網金融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比如,如何通過“互聯網+普惠金融”這種新形式來服務“三農”,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和民生課題。
6月17日,受國辦相關部門委托,《財經國家周刊》、瞭望智庫在新華社總社舉辦第26次文津圓桌——“‘互聯網+普惠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研討會。來自央行、銀監會、國務院扶貧辦、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多位人士參與了討論,并有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國鼎科技、資邦金服、同盾科技等企業代表提供了實踐案例。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央行原副行長李東榮在研討會上表示,互聯網金融是我國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產物,它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有好的作用。尤其是通過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應用,依靠技術創新來實現商業可持續性和金融服務普惠性,可以有效緩解過去長期困擾我國貧困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獲取金融服務的高成本和規模不經濟等問題。而這,正是“互聯網+普惠金融”的要義所在。
“互聯網+普惠金融”大有可為
“互聯網+普惠金融”是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列出的十一項重點行動之一。其核心要義是:將互聯網發展創新成果與普惠金融深度融合,充分運用互聯網理念、技術和渠道,在實現機會平等、商業可持續、價格可負擔的前提下,將服務范圍擴展到小微企業、欠發達地區和社會低收入人群,為其提供公平、高效、便捷、安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在傳統金融機構服務水平相對有限的情況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互聯網+普惠金融”的效果。
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在研討會上表示,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國都在探索如何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在普惠金融方面。目前,中國扶貧攻堅、脫貧攻堅的任務特別重,在這個過程中,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扶貧脫貧攻堅和普惠金融的發展,是普惠金融面臨的一個新的機遇。
此前,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在肯尼亞、坦桑尼亞、南非等非洲國家,超過70%的手機用戶通過移動金融服務解決基本金融需求。
李東榮認為,“無網絡不金融”,在現今條件下,所有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都不可能離開網絡,更離不開移動網絡,這為金融服務延伸“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可能性。而互聯網金融,特別是移動金融是實施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徑。
京東金融副總裁許凌以京東的實踐舉例稱,“互聯網+”在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扮演的是技術角色,利用互聯網數據和技術,真正靠數據驅動來發現需求和風險點,形成用戶畫像,識別風險并連接合作伙伴。
國鼎科技副總裁吳立品則結合其打造的可溯“三網合一”平臺提出,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不僅能發展普惠金融,為更廣泛的用戶提供金融服務,還能更好地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發展訂單式農業。而國鼎科技搭建的可溯金融、可溯電商、可溯數據三大平臺,正在這一領域嘗試發揮更大的作用。“未來的‘三農金融,或將完全不同”。
當然不可回避的是,紀志宏坦言,最近確實出現了一些不利于正面發揮科技推動普惠金融作用的現象。比如,一些網貸跑路事件的發生,一些理財產品在農村地區誤導性銷售,等等。

6月17日,《財經國家周刊》、瞭望智庫舉辦第26次文津圓桌——“‘互聯網+普惠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研討會。
多位與會人士表示,在利用互聯網和移動技術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有必要完善基礎性的監管制度。監管部門要確保實現真正有價值的、符合公平競爭原則的、符合金融發展規律的監管制度,更重要的是長效監管制度的建設和正向的激勵機制的安排,把互聯網技術用在大踏步地提升普惠金融的過程中,切實發揮它的正面作用,提升普惠金融的水平。
“特別是讓老百姓自覺遠離非法集資的高風險活動,在金融普惠和安全性之間找到平衡。這種平衡想要掌握好,一方面要加強市場準入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日常功能和行為的監管。”紀志宏認為,在這個過程中,要嚴控以高利率、交叉補貼形式出現的營銷,同時還要加強消費者教育。
四大政策建議
在認可“互聯網+普惠金融”的發展前景、承認互聯網金融存在問題的背景下,與會人士為行業發展獻計獻策,概況起來共計四點。
第一,結合中國實際,充分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李東榮認為,發展普惠金融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固定模式,應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金融基礎設施完善程度、金融知識普及程度等因素。推進“互聯網+”普惠金融應與當前我國經濟金融新常態的時代背景相結合,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經濟的規模優勢、政策優勢。
李東榮還表示,我國應注重普惠金融領域的國際開放合作,加強與世界銀行、IMF、普惠金融聯盟等國際組織的技術交流與研究合作,積極引入運用較好的“互聯網+”普惠金融技術系統和業務模式。
第二,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守住風險底線。當前互聯網金融某些業態正在偏離正確創新方向,要明確底線、守好底線,將非法集資性質的證券、期貨、理財等平臺進行整治,改善整個互聯網金融生態的環境,防止劣幣驅逐良幣。
資邦控股董事長陶蕾表示,完善的監管制度是中國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基石。作為第三方互聯網金融服務商,資邦金服在風控、合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感增強信息披露、行業監管和公眾監督,才能夠更好的實現規范化的發展。建議主管部門對互聯網金融行業加強監管,對于偽互聯網企業堅決打擊。
第三,加強全民征信體系建設。杭州同盾科技有限公司CEO蔣韜認為,國家應該加強征信體系建設。這包括兩方面,一是國家自身的全民征信體系建設,另一方面是跟行業化、地域化的大數據征信公司展開合作,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對央行原有征信體系形成良好的補充。
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副巡視員侯勇健介紹,扶貧辦與央行正在會商開展貧困農戶的征信體系建設。這個工作量非常大,但是必須下決心要做這塊工作,要為服務于貧困地區、貧困農民的這些金融機構提供一個參考。
第四,積極穩妥發展移動金融。李東榮認為,移動金融是移動互聯網與金融深度融合的產物,具有移動互聯網和金融的雙重基因,具有服務渠道多、范圍廣、效率高、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等特點,是實現“互聯網+普惠金融”的可行工具。
此外,發展移動金融應注重結合各地具體情況,推動金融與公共服務部門的跨行業協作,通過銀行卡受理網絡與移動通信網絡互聯互通,實現銀行卡業務與網上銀行業務的融合,創造多種新型金融應用,提供多渠道、全方位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