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
撐起這場“世界三大科技展會之一”門面的,早已不是PC。
2016年5月31日,臺北國際電腦展開幕的第一天,走在臺北街頭,隨處可見粉色背景的巨幅宣傳海報,昭示著臺北對這場盛會的熱情。
然而,貼身觀察不難發現,展館數量縮編,PC行業遇冷,如果沒有物聯網、創客和VR的加入,“世界三大科技展會之一”的門面或許很難撐起。這一切意味著什么?
PC風光不再
曾經,臺灣有著強大的PC產業鏈。這其中既包括臺積電、聯發科這樣的半導體公司的技術支持,也有富士康、和碩、廣達等代工廠這樣的制造支持,最終涌現出明基、宏碁、華碩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品牌。
巔峰時期,臺灣島內企業的產量約占全球筆記本出貨量的89%、臺式機出貨量的46%,誰也不能否認PC產業為臺灣經濟作出的貢獻。
在業界,臺北國際電腦展和美國消費電子展(CES)、西班牙巴塞羅那通信展(MWC)并稱為“世界三大科技展會”,一年一度的臺北國際電腦展更是全球PC行業的風向標。
但實際上,雖然今年的臺北國際電腦展在參展商數量上與往年相差無幾, PC卻不再是這場盛會的主角。
從2015年開始,PC市場連續6個季度出現下滑,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貨量跌幅達11%以上。具體到臺灣廠商,華碩2015年PC出貨量下降約5%,宏碁則大幅下降16.6%。
PC的下行在今年的展會上也表現得相當明顯。除了知名度不高的廠商展位門可羅雀,知名大廠的PC展臺前也不像往屆熱鬧。
在華碩體驗區里,PC展臺只剩下幾個講解員無聊地游走;宏碁電腦、手機的展位前,只有幾個模特在進行新品演示,甚至宏碁的講解員本身也沒有多少興趣介紹PC新品;明基的展臺更是根本找不到PC的蹤影;微星、技嘉、精英等PC主板廠商的新品展臺也沒有引起太多觀展者的注意。
放眼整個展區,扎堆參觀PC新品的現象幾乎不存在。
創新撐門面
PC反應冷清,但展會上總是要有拿得出手的東西來撐門面的,PC產業鏈上的廠商們當然深知這一點。
大陸的“創新創業”如火如荼,臺灣地區也卷起“創新與新創”之風,成為今年電腦展的一大特色主題。
所謂“創新”,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產品、技術的突破。比如海爾,該公司利用智能互聯平臺整合渠道、資源,成功孵化出多個互聯網品牌,推出海爾青春小藍平板電腦、游戲本等,還被認為形成了“游戲、智慧教育、智慧生活”三大生態圈。
而所謂“新創”,則主要指產品未徹底成形的創客項目。在面向亞太媒體的交流會上,英特爾帶來了10個來自臺灣地區和日本的青年創客團隊,這些創客基于Edison計算平臺開發了各種智能設備及應用。比如,可根據語音指令控制家居的智能機器人Sota,利用語音來控制汽車與利用面部識別來防盜的智能汽車應用,記錄睡眠質量和習慣并把數據上傳至英特爾云平臺的智能枕頭Dillow,等等。
與大廠商趨于成熟的新產品相比,這些設備和應用既顯得稚嫩又充滿想象。在問及這些項目產業化問題時,英特爾方面表示,由于這些項目大多是基于英特爾計算平臺開發,所以未來仍將會借助英特爾的整個生態鏈走向成品化、產業化。
“創新與新創”意味著新的產業機遇,所以無論這些項目是作為企業子品牌運營,還是成為獨立的創業公司,抑或是被英特爾之類的“技術溫床”消化吸收,都能為PC行業周邊增加想象力,不容小覷。
毫不意外的VR熱
VR的火爆有目共睹,它成為臺北國際電腦展的焦點之一毫不意外。無論是華碩的移動VR頭顯Asus VR、HTC Vive“自制”游戲《Front Defense》,還是三星的4D座椅,再或者是惠普、微星等VR游戲背包,PC產業鏈上的各個公司都在積極引入VR元素,為PC增加新的概念。
事實也證明,這種做法很合大眾口味,幾乎所有的VR游戲體驗區都擠滿了躍躍欲試的觀展人群。
PC廠商爭相引入VR僅僅是為了賺吆喝嗎?當然不是。
由于VR的興起,游戲行業進入由沉浸式體驗、高端游戲和內容創建定義的全新時代。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客戶端計算事業部總經理孫納頤指出,執行大型任務的游戲,尤其是VR游戲,需要更強大的PC驅動,幫助進行游戲內容的創建,讓游戲玩家獲得更好的體驗。
需求即市場。
所以我們看到,ARM發布的新品Cortex-A73 CPU和Mali-G71 GPU,不僅在性能上進行了例行提升,還增加了對VR的支持;而英特爾發布的酷睿i7處理器至尊版,表面上看是遵守了英特爾PC業務每年推新的承諾,實際上更是在加碼VR市場;華碩、微星、惠普等也透露將緊隨市場節奏,持續升級細分PC產品,逐鹿VR。

PC展臺觀展人群扎堆的景象,被VR、人工智能展臺取代。
新希望:物聯網
麥肯錫全球研究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過去五年里全球互聯設備的數量增長了300%,并預計到2025年,各種物聯網應用帶來的經濟規模可能會超過10萬億美元。
換句話說,物聯網對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具備“唐僧肉”一樣的誘惑力,尤其是對于業績深陷疲軟陰影的PC廠商們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
“臺灣所有的公司都非常積極,希望能抓住物聯網帶來的機會,將技術應用于更加專業的領域,并通過差異化優勢增加利潤。”英特爾物聯網事業部副總裁喬·簡森這樣表示。
實際上,物聯網概念早在2014年就已出現,經過兩年的發展,物聯網也已從單純的概念演進發展出智能家庭、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能零售等多個細分領域。但由于“萬物互聯”,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獨自開拓這片廣袤的藍海。所以,合作成了他們的優先選擇。
因此,諸如海爾與英特爾、英特爾與臺灣中華電信和勝捷光電的合作不在少數,包括微軟、IBM、聯發科、華為、谷歌等企業都在聯合一切力量,布局自己的物聯網生態圈。
有人說,今年臺北國際電腦展提前舉辦是為了避免跟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撞車”。這種說法雖然是在打趣,但已經舉辦了36屆的臺北國際電腦展,不僅影響力在隨著PC的疲軟被削弱,風頭也確實在被其他展會分流。
不知道明年的6月,臺北國際電腦展會拿什么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