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王先知
“精簡”配方,治理市場亂象,并不會引起行業巨震。
6月8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并將于10月1日開始施行,《辦法》明確規定,每個企業不得超過3個系列9種產品配方,比之前征求意見稿中規定的“5個系列15種產品配方”更加嚴格。
“配方過多、過濫是當前嬰幼兒配方乳粉市場中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食藥監總局副局長滕佳材表示。配方之間的區分缺少科學證實,品牌與配方的混亂使消費者選擇困難,生產過程中頻繁更換配方也會對產品質量造成安全隱患。
“精簡”配方只是《辦法》的一部分,按藥品管理嬰幼兒奶粉、實行注冊管理、將國內奶粉和進口奶粉全部納入監管,這些措施的疊加,使《辦法》的“殺傷力”倍增。按照業內的說法,我國本土取得奶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103家,或將有四分之一的奶粉企業出局。不過,食藥監總局人士表示,這一“史上最嚴”奶粉新政并不會引發行業大洗牌。
按藥品管理
從公開征求意見到向WTO(世界貿易組織)遞交文件,再到《辦法》出臺,嬰幼兒奶粉配方注冊制的管理醞釀歷時近一年。滕佳材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辦法》體現了以下特點:一是對癥下藥、要求明確;二是內外一致、統一規范;三是標準更高、程序更嚴。
《辦法》規定,嬰幼兒配方奶粉將參照藥品管理,明確我國境內生產銷售和進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均實行注冊管理,并嚴格限定申請人資質條件。
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上長期存在著“一方多品”亂象,很多奶粉廠商拿配方來打營銷牌,用一個奶粉配方卻生產出多個品牌,與此同時,不少企業擁有的配方數量相當驚人。統計顯示,目前我國103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共有近2000個配方,個別企業甚至有180余個配方,有些配方制定隨意,更換頻繁等問題突出。
以往,監管部門對嬰幼兒奶粉配方的管理是“備案”,主要是企業方提供奶粉配方資料、企業生產資質等材料由專家進行預審,審核通過后在食藥監登記,對配方本身沒有過多要求。備案制只是讓監管部門大致掌握企業奶粉數量、品牌資料等,起到的只是一個登記作用。

隨著嬰幼兒配方奶粉注冊制的實施嬰幼兒奶粉市場迎來變局。
而注冊制則意味著該配方需經監管部門審核通過、領取相關生產證后,才能生產。“注冊”相對于“備案”,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審核,從原來的了解情況,到現在對配方的嚴格審查,這是進了一大步。
為何每家企業要求不得超過3個系列9種配方?食藥監總局食品監管一司司長張靖介紹,嬰幼兒配方乳粉是按3段生產的,這是按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確定3個系列的一個直接來源,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終極研發目標是接近母乳,從本質上說每段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實際上只有1個配方,每個段位3個配方,是鼓勵企業不斷地研發創新。
不會大洗牌
奶粉配方注冊制被業內認為是“大考”,此前,業內盛傳此舉將帶來巨大的市場變局。
按照業內的說法,我國本土取得奶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103家,平均每家企業有近20個配方。業內估算,或將有近三分之二的奶粉配方被淘汰,四分之一的奶粉企業出局。
在國內市場,大部分嬰幼兒奶粉企業都熱衷產品多元化,以此來搶占細分市場,《辦法》實施后,這些乳企的產品策略或將被打亂,需要重新布局市場,這樣會導致渠道鋪貨困難、銷售積極性下降。
“我們的工廠產能規模大,按照這個《辦法》,配方數量會減少,勢必會帶來更大市場銷售壓力。盡管有壓力,但我們很擁護新政,新政有利于行業良性發展。”貝因美奶粉公關部相關負責人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飛鶴乳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規模企業而言,市場越規范,機會就會越多。
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辦法》實施后,擁有工廠和完整銷售體系的規模乳企,會在市場競爭中擁有更多優勢。相比之下,國內中小乳企會受到較大沖擊。
陜西一家中小奶粉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由于品牌集中度不高,也沒有過于強大的渠道,這場配方注冊制帶來的市場洗禮,他們這些中小企業有些招架不住,大家普遍對生存擔憂。
張靖則認為,奶粉行業“大洗牌”的現象并不會出現。“基本上103家企業都有相對穩定的銷售渠道和銷售區域,除非產品質量發生嚴重的狀況,否則不會出現大洗牌的情況。”
張靖談到,對大多數企業而言,當前可能比較困惑的是營銷策略、戰略問題,要選擇哪些留下哪些舍棄。
利好消費者
對于洋奶粉來說,這也是一次市場凈化升級的難得機遇。
《辦法》明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銷售和進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這意味著進口奶粉也正式被劃入監管范圍。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出臺的政策兼顧了公平。因為,在此前的征求意見稿中,配方注冊制只限制境內生產企業,對境外生產的產品并未涉及,“管內不管外”也被質疑為雙重標準。
洋奶粉市場亂象驚人。“配方多的市場亂局,也是主要受海外市場影響,僅從新西蘭這一個國家,境內市場上就出現過幾百個配方,當然很多都是‘假洋鬼子代工生產的。”一位乳業界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有消費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15年,我國乳粉產量從120萬噸增長至142萬噸,七年間增幅僅為18.3%;而同期,進口乳粉量則從14萬噸增長至72萬噸,增長了四倍多,這還不包括消費者通過海外代購、跨境電商等方式從境外直接購買嬰幼兒配方乳粉。
不過,從長期看,《辦法》對進奶粉企業也是利好。因為,進口奶粉大多品牌單一,知名度高,配方的數量也較少,所以配方注冊制對它們的影響并不大。淘汰出局的中小企業留下來的市場份額,會帶給進口奶粉企業更多機會滲透其中。
乳業專家宋亮認為,《辦法》的實施,體現多重利好。比如,產品價格將趨于穩定,并逐步與國際接軌,消費者可以買到物美價廉、安全放心的奶粉。另外,即使淘汰一批品牌,市場上仍會有600個左右品牌存在,競爭依然充分,隨著消費集中度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產品及品牌認知度會大幅提升,這也助于恢復對國內奶粉的消費信心。
食藥監總局有關人士表示,考慮到企業的適應期,也會考慮設置一定的過渡期,與《辦法》相配套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申報資料項目與要求》、《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生產企業現場核查規定》等文件,也在進一步制定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