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如果還以投資為導向,將會導致利潤降低,經濟問題加劇。
中國的經濟增長開始下滑后,金融化改革的要求就越來越迫切了。通過金融創新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金融創新屢屢被政府文件提及,說明政府意識到了這點,要鼓勵金融創新。然而金融創新的手段并非一種,其有效性則需要實踐檢驗。
金融創新的頭等舉措,莫過于股市注冊制改革,由此塑造的牛市。通過牛市的高杠桿解決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這是規模宏大的金融創新。然而金融創新欲速則不達,牛市出現的風險也更難以控制,注冊制改革本身是要造成熊市的,而被塑造出來的杠桿牛市,就只能看誰會先下手做空。
股災的來臨令股民猝不及防,社會失血,中產階級的財富由此進一步縮水,需求將更加不振。雖然國家試圖力挽狂瀾,但早已于事無補,后果已經形成,而注冊制改革并未如期推出,這樣的金融創新是失敗的。再如“中期借貸便利”的金融創新,定向借貸防止資本流向房地產。然而最終的結果呢?房地產還是暴漲了。
當社會需求成為問題時,消費信貸成為解決需求問題的手段,由此擴大消費信貸也是一種金融創新。網絡信貸、P2P,紛紛以響應此金融創新的口號而崛起,這的確解決了部分消費不足的問題,然而得小失大。大量民間信貸陷入了龐氏騙局的境地,又紛紛隕落,如e租寶等,動輒讓社會損失數百億元。
這實際是讓普通中產或者消費者喪失消費能力,是削減需求,讓需求不足變本加厲。轟轟烈烈的各種金融創新,并沒有帶來預想的結果,金融創新要么是創錯了地方,要么是中途夭折,這并非有效的金融創新。
這些都是無效的,甚至是適得其反的金融創新。如今當局又在推動地方政府債務的“債轉股”方案了,上萬億元的不良債務規模。不出預料的話,最終的風險承擔者仍舊是公眾,是難以解決問題的。這些金融創新,實際是讓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什么樣的金融創新是有效的?是趨向平等的創新。金融評論人士總是對金融創新的各種方式津津樂道,但對根本的目標卻置若罔聞,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當下中國經濟不振的病癥,合理的藥方是什么?還是看經濟不振的根源在哪里。經濟增長的來源有兩條——生產力發展與社會平等的實現。這對應的是產業升級狀況與貧富差距的控制。至于為什么是這兩條,因為產業升級本身創造新分工、新需求,而貧富差距縮小,則提高社會需求能力。
金融創新離不開這兩點,因為中國的金融體系,低效而不平等。只有順應產業升級的要求和控制貧富差距程度,才是它的根本社會任務。然而當下的各類金融創新,如以上提到的幾點,與這兩個基本的硬要求大相徑庭。在控制貧富差距方面,根本屬于背道而馳。
當下中國的金融觀察家們,對中國金融化的主要批評意見在于順應產業升級的要求,如互聯網等高新科技,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金融體制本身要向西方看齊等。這當然是對的,但是全然無視了第二個要求,就是縮小貧富差距,這才是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根源所在。
如果細究中國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機,我們會發現根本問題在于貧富分化,需求總體不足,造成資本過剩狀況——放水搞通脹只會加劇這個過剩狀況,而需求問題根本沒有解決。這與分配方式有關,當下的社會財富分配,根本點還是金融的分配。同時我們卻發現,金融與科技已經密切關聯,要提升金融效率,促成產業升級,會造成諸如互聯網科技領域更加瘋狂的造富能力。這不啻是一方面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在創造問題,這是創造需求的同時又在消滅需求。而產業升級與縮小貧富差距擴大的要求,形成了對抗關系。
那么我們需要怎樣的金融創新?實際上就是消弭兩者的對抗關系,這是重大的全球性金融創新困境,解決不了的后果就是動蕩,時代要求的不僅是效仿美國的金融化。
這個創新任務解決似乎有些困難,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門道。比如資本視為私有財富還是公共權力的分歧,或許就是解決金融分配創新的要點。不過無論如何,對中國來說,要合理的金融創新,至少要做到不做無謂的折騰。金融創新,需要有個清晰的格局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