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我這個西方人,對于中國經濟格局發展的興趣。
在西方,由一個研究中國的西方人所寫的關于中美地緣政治關系的著作,并不多見。尤其是在本書中,作者還對美國對付其競爭對手所使的手段,做了極其準確的分析。對美國如何接連戰勝蘇聯、日本與德國等競爭對手,以及如何試圖使用同樣的招數對付中國,進行了非常詳盡又富有洞察力的闡述。
羅思義強烈駁斥了美國所有主要階層歡迎中國崛起的說法。他指出,在美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新保守派,對此持完全相反的態度。正如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在其最近所作的《修正美國對華大戰略》研究報告中指出:“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應是美國二十一世紀的首要戰略目標。”并且還特別呼吁:“美國應在亞洲地區簽訂將中國排除在外的新貿易協定;美國應尋求和美國的朋友與盟友間達成將中國排除在外的新特惠貿易協定,擴大雙方共同利益。”
面對這樣的威脅,作者認為,只要中國的軍力強大到足以阻止美國入侵,那么中國就能夠和平崛起。即使中國和平崛起對西方新保守派來說,是最不可接受的事情。
西方那些敵視中國的人當然也清楚地知道,經濟實力是一國軍事和外交政策實力的基礎。本書取名“一盤大棋”,也正是源自這一重要的地緣政治考量。中國可以避免與美國的軍事沖突,但無法回避與美國的經濟競爭。中美之間的博弈,就好比一盤國際象棋游戲的決賽。如果中國贏了這場比賽,那么中國就能夠和平崛起,因為甚至連美國新保守派也不建議與中國發生軍事沖突。但如果中國輸掉了與美國的經濟競爭,那么美國軍事實力將相對中國有所上升。中國不僅將不能實現繁榮,而且其和平環境也將受到威脅。
有意思的是,連這本書的封面都形象地體現了中美博弈的精髓——一個機器人的手臂行將落向棋盤。這是一盤巨大的地緣政治棋盤,只不過棋子是最先進的經濟手段。任何人想要了解中美地緣政治關系,都必須先了解中美經濟。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一個外國人能如此詳盡地分析出中國大時代的經濟變革?
一方面,這與他個人的經歷不無相關。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便開始研究中國的經濟改革。30多年以來,他不僅從經濟理論的角度去研究中國經濟,還經常與中國的經濟學家、學者一起探討。
他的分析能力也在這30多年的經驗中不斷得到驗證。1992年,他曾寫了一篇文章:《為什么中國的經濟改革會成功,而俄羅斯和東歐會失敗》。文中,他不僅分析到中國的經濟改革會取得成功,還預測到推行“休克療法”后的蘇聯所遭受的災難。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寫作不是事后確認,而是事前預測。所以,他的分析遠比絕大多數的西方經濟學家要準確得多。
羅思義是我所認識的非中國經濟學家中,最了解中國經濟分析理論知識的人。許多西方經濟學家只能通過西方人寫的關于中國經濟的著作,間接了解中國,但他卻能直接閱讀鄧小平、習近平,以及許多當代中國經濟學家的著作,掌握關于中國經濟的第一手資料。他在《一盤大棋》中,重申了他所著的《鄧小平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學家》的文章結論不言自明。他的另一篇文章《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與鄧小平》,則解釋了他認為鄧小平與那些隨他一起推動中國經濟改革的人,比西方偉大的經濟學家更偉大的原因。因為鄧小平對勞動分工、生產社會化作用關系的了解更深入。
另一方面,他是西方現代計量經濟學領域的專家,在這個領域出版過許多重要的著作。雖然他是西方的中國問題專家,但他曾參與西方經濟政策發展的經歷,也讓他積累了許多經驗。在肯·利文斯通2000-2008年任職倫敦市長期間,他曾任職倫敦市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達八年之久。他也參與英國經濟政策的討論與制定。據我所知,在利文斯通時期,工黨的經濟政策大多由他制定。
正是因為他的專業,所以他才會同時受到對中國持正面看法,以及對中國持更大疑慮看法的兩派人士的尊重。
對中國持最客觀看法的西方經濟學家之一,高盛前首席經濟學家加文·戴維斯曾向英國《金融時報》讀者推薦過羅思義。而對中國持更多懷疑態度的,英國《每日電訊報》國際經濟事務編輯安布羅斯·埃文斯·普里查德,曾這樣說道:“我非常重視您(羅思義)對中國的分析。您讓對中國經濟持悲觀看法的人,不得不重新審視他們的假設。”
本書可以說是我所知的西方人對中國崛起原因最好的分析,我也特別想知道中國的專業人員將會如何比較。但我肯定的是,這本書會引起那些,對中美地緣政治關系感興趣的人的極大興趣。書中對美國和西方對付中國的招數,所作出的準確分析,勢必也會引起中國讀者的興趣。
我在讀:從2014年起,以BAT為首的資本和各大制作方就開始瘋狂追逐IP。在傳統媒體生存環境一路唱衰的背景下,爭做具有長期生命力和商業價值的內容,成為了它們競相追逐的目標。一時間,IP成了文化娛樂領域最熱門的關鍵詞。尤其是在今年,papi醬獲得羅永浩1 200萬元投資后,更是掀起了一陣IP大熱。她單打獨斗4個月,就把估值做到了3億元。而馬東帶著一堆新老“奇葩”,不到5個月就被估值20億元。一時間,超級IP的造血能力不斷地被大眾放大。
針對互聯網時代下的IP運營公司,作者進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并指出,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產品脫穎而出的關鍵是采取看似高風險的“爆款策略”。比如打造一個超級IP,需要制作成本與營銷費用極度高昂的電影、電視節目、歌曲、書籍,其實是最能確保公司成功的方法。
作者提出,IP即品牌,爆款的邏輯是贏者通吃。執行高風險、高報酬的計劃,其實是最佳的、長期制勝的商業模式。我們需要對長尾理論進行修正。即使尾巴很重要,但要成功,還需精心打造頭部。互聯網時代,一切行業皆娛樂業。作者在書中詳細地解構了IP產業鏈,并清晰地解讀了,為什么許多企業耗費巨資去尋找爆款,為什么超級巨星可以得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報酬,以及數字科技如何改變商業。
如今,雖然IP的概念已經被大眾炒得白熱化,但我們也不可否認它強大的商業價值。隨著認知度和理解度的提升,IP的投資開發會回歸理性。希望大家能在本書中得到一些啟發,在追逐利益的同時,多思考我們該如何去打造良好的IP價值上升體系,提升IP開發各環節的協調性,實現IP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