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祥
我身處ICT前言領域,ICT、互聯網是搞研發投入和創新最活躍的領域,我看過許多創新公司和風險投資,真實的感受是,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創新都十分難。
基本的邏輯是,有明顯需求的領域技術上極難突破,比如延長壽命、治愈癌癥、增強學習能力、做一款可以干家務活的機器人、消滅令人煩惱的蚊子、真正能夠治療脫發的藥物等。這些有明顯需求的領域,無一不面臨巨大的困難。在技術能夠解決的領域,面臨著需求的極不確定性或者千軍萬馬的競爭。
創新的艱巨
有人做了一款靈活高檔的學習機,可以裝軟件、下載、上網等,努力推廣了一段時間,發現市場并不接受。許多旁觀者說:“老王,你搞錯了,應該做非常簡單的傻瓜學習機才有市場,你這個東西這么復雜,誰會用啊?”我說:“如果你去賣學習機的地方轉轉就會改變你的看法。我曾路過一家賣學習機的店鋪,桌子上擺著數十款學習機,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價格低廉的傻瓜型學習機。要是我做學習機,也不敢做這種類型的,因為無法競爭?!?/p>
各行各業的現實都差不多,探明需求的要么技術上做不到,要么面臨超飽和競爭。技術上能實現的創新,多半無法命中真實需求。
就在近幾年,科技概念已經死過許多,所謂概念的滅亡是整條賽道的滅亡,即使你是最鮮艷的那朵花,也必然枯萎。
可穿戴設備是一個炒作了好幾年的概念,它被認為是手機之后的一個大產品、大風口。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都有許許多多的公司在做,風險資本也瘋狂涌入,幾年下來,幾乎全軍覆滅。即使是有很強大的財力、營銷、科研能力,甚至開了一個好頭的谷歌眼鏡,蘋果手表在小火之后,也慢慢無人問津。
O2O這個概念之下,經過了燒錢、瘋狂擴張之后,許多細分的行業悉數沉沒,剩下的少數公司也是勉強維持生存。
據統計,2015年拿到A輪投資的企業高達846家,到了2016年初幾乎都快倒完了。
創新是極為困難,極為糾結的。很多人感慨現在的需求都被滿足了,說明以前是多么容易創新。其實這是一種錯覺,每個時代的創新都是不容易的。事后活下來的,探明的真實需求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創新都無法命中需求而死亡了。
只要我們和科技界沾點邊,打開手機都會經??吹健盎ヂ摼W+”、O2O、工業4.0、物聯網、可穿戴設備、大數據等諸多科技概念。概念的發明、炒作、傳播有比較復雜的原因和規律交織在一起。其中很多都是經不起推敲或者缺乏真實內容的偽概念或者假概念,更有很多根本行不通的概念。
然而,有方向總比沒方向好,有概念牽引總比沒有概念牽引更容易讓人理解,也更容易得到投資。同時有廣為人知的概念牽引,也更容易和目標用戶溝通。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下,“概念牽引法”創新相當活躍。每個概念背后都有無數的創業公司和風險投資。許許多多的上市公司也通過各種辦法往新概念上靠,以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從而提振股價。
在中國,這種方法比美國還要流行,而且還有國家在背書、吶喊、火上澆油,股市、資本市場更樂于接受各種新概念給出真實的“估值”和金錢。
然而,這些被創造、包裝、炒作出來的概念并不能改變市場真實的需求,如果沒有真實的需求,即使概念炒得火熱,堅持不了多久,還會偃旗息鼓。
但是,創新絕不限于產品,圍繞著如何更有效地把產品和服務銷售到用戶手中,換回金錢的每個環節都有可能進行創新。例如,樂視買會員送手機和運營商存話費送手機如出一轍。但是,樂視看視頻的需求遠遠弱于運營商的流量和通信需求。從道理上說,這明顯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創新,就運營商存話費送手機模式都已經式微。但考慮到手機市場的高度競爭,進入市場極為困難,在銷售模式上搞一個小的細分市場也是可行之策。
尋覓最優解
由于金融市場的創新,企業的目標并非是過去很單純的賣東西——賺錢。甚至,現在想老老實實賺錢的公司已經是少數,估值、上市、圈錢才是主流模式。我們不討論目的是否“道德”,甚至也不討論目的是否“正確”。確立好目的,才能尋求創新的最優解。
上市公司花錢購買明顯不靠譜的創新如果真的提振了股價,圈到了錢也是正解。正因為商業途徑和目的的復雜性,創新的目的再也不像德魯克時代那么單純。一位投資經理說,“我并不是很關心某項技術有沒有前途,我重點關注有沒有人接棒?!焙芏鄤撔率菫榱送樕腺N金,也有許多創新可以獲得免費報道和傳播利益,也有相當數量的企業為了獲得市場的競爭優勢。
目的往往決定途徑。以經營為目的的企業,往往更注重細分市場的創新方式。以融資、估值、提振市值為目的的企業更青睞于概念牽引型創新。當然,這些創新手段并非相互排斥,各種手段可以靈活運用。本文的梳理和總結可能給非常困難的創新一點亮光。
根據我對很多企業創新實踐的觀察,總體來說,創新并無固定的套路,創新代價很大,失敗率很高,往往是被激烈競爭逼迫的結果。但遵從一些原則有助于減少創新的盲目性。
第一,承認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商業的任何節點都是激烈競爭、優勝劣汰不斷選擇出來的,對行業和產品越熟悉,才越有可能有靠譜的創新。假如我們看到某個行業市面充斥著偷工減料的劣質產品,我們是不是應該生產高質量、用好料的產品?從創新的邏輯上看,首先應該認清現實,偷工減料很可能是消費者缺乏支付能力,廠商頂不住價格壓力不得已而為之。當然也可能是消費者不識貨,用便宜的材料更有利可圖。前些年,中國空調的體積越做越小,用的鐵片越來越薄,我覺得這是廠商頂不住價格戰的結果。這時,你若貿然用真材實料,市場不接受你的價格,很可能死在創新的路上。
第二,存在的就是不合理的。和第一條看似矛盾,實際上說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原則上任何產品的每個商業環節都有改進和優化的空間。在承認現狀合理的情況下,虛擬向現實學習,慢慢地就會發現不合理之處,這種發現往往是較為深刻和準確的發現。還以空調為例,這幾年空調的價格提高了,用料更實在了,重量也增加了。因為消費者更富裕了,他們愿意為較高的質量支付較高的價格,如果再固守質次價低的策略很可能已經不合時宜,被市場淘汰。
第三,創新動力既有外部競爭滿足用戶需求的壓力,也有內部競爭的動力因素。我們看到科技公司的員工經常加班加點,并不一定是活太多,干不過來。很大程度上是員工內部競爭導致的,員工為了表現得更好,往往主動自愿加班。只要有恰當的業績考核和回報,公司不用號召創新,員工都會主動創新。大多數事情,有組織、有考核,都會產生創新。比如,讓一個組織做市場分析或者競爭分析這樣很模糊的事情,因為有考核的壓力,過一段時間,員工會拿出像模像樣的成果。有時,在激烈的內部競爭環境下,創新壓都壓不住,根本無需鼓勵。一位老板告訴我,每天他的辦公室門口都有許多人排隊進來匯報,匯報的內容大致上只有兩個:第一,讓公司如何發財;第二,讓老板如何發財。所以,很多時候,創新并不需要去倡導,它是激烈競爭的自然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