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超
公司體制外創新是一種趨勢,也僅僅是一種角度。當我們暢談體外創新的種種奇跡時,可曾理解公司內部創新的種種途徑?中國企業在過去一直以追隨者的形象示人,雖然有中國制造的優勢,卻不小心被戴上“山寨大國”的帽子。最近幾年,中國的從業者正在努力從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大家內部創新“體位”各不相同。
微創新:小處著眼的漸進式改良
說到中國的創新,被市場常常提及的第一個詞便是“微創新”。這是中國不少科技企業,尤其是互聯網公司的創新方式。微創新已自成一套研究理論,有專門的研究人員為其布道。在我看來,微創新的本質是整體上循規蹈矩,而在某些局部細節上進行創新。
QQ并不是第一款IM,騰訊旗下的大多數業務都有先例。但騰訊卻可以在一些細節上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憑借一個或者兩個小功能勝出對手,微信“附近的人”就屬于微創新。
微創新做到了以下3點:
1. 站在巨人肩上。大幅提升了效率、節省了時間,出錯幾率更小,因此我認為它可以被稱為“先模仿后創新”。
2. 降低創新成本。微創新并未違背知識產權保護,頂多承擔道德上的指責。同時它只改變局部某個點,創新失敗不會影響全局,還可以小步快跑、將某一點做到極致,實現“單點突破”。
3. 兼容用戶體驗。微創新并未大幅改變產品既有體驗,用戶不需要重新學習,它是一種“漸進式改良”,是一種溫和的創新方式。
這種創新方式風險低、效果快,很適合大公司。盡管有人說這種創新是“偽創新”,不過依然受到大公司青睞。馬化騰最近表示:“對我們來說,沒有誰對誰錯,只看誰能滿足需求。”這大抵可以說明這一類創新公司的想法。
破壞式創新:不破不立
與微創新的漸進式改良相反,破壞式創新模式強調根本上、整體上和模式上的創新。破壞式創新指創造全新的市場和價值鏈,對舊模式是全新的替代,因此它也被稱為“顛覆式創新”。破壞式創新理論的提出者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這位教授還有一個概念更為人所知:創新者窘境。大企業難以創新的根源是決策者過去一直進行明智的決策,確保幾十年長盛不衰,不過歷史上的成功卻成為其包袱,難以迎接破壞式創新。
中國最典型的破壞式創新案例是360的免費殺毒。通過將殺毒免費,360后來居上,破壞了舊的安全市場格局,卡巴斯基、瑞星等老牌玩家被淘汰出局。這些玩家起初很難跟進免費殺毒,之后想要跟進卻為時已晚。與之類似的,還有小米的互聯網手機模式、淘寶的免費模式、Uber的分享經濟模式,都是從模式上徹底改變、顛覆舊市場。
有意思的是,微創新和顛覆式創新經常矛盾地出現在同一個公司身上。360早期通過破壞式創新取得成功,后續卻切換到微創新,破壞式創新可能只有一次,微創新卻可以每天都來。小米,在產品上微創新,在商業模式上卻是破壞式創新,商業模式相對產品更容易創新,且不需要改變用戶習慣。公司越小、發展越快之時,越青睞破壞式創新;公司越大、發展變慢之后,將走向微創新。
邊緣式創新:從邊緣到中心
邊緣式創新是《失控》作者凱文·凱利所倡導的創新方式,它與破壞式創新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更強調創新的源頭,而不是過程和結果。
凱文·凱利認為,“邊緣式創新所具備的共性:質量低、風險高、利潤低、市場小、未被市場證實,也正是因為這些共性,讓大公司內部出現邊緣式創新變得相對艱難,由此很多顛覆性創新技術其實大多數是從外部產生的,而在外部式的創新中,主導者是大量起初被大公司所忽略的新興創業公司。”
邊緣式創新意味著某些今天的非主流,可能在明天成為主流。今天的非主流技術往往是小公司在探索,它們中的某些將是大公司的潛在破壞者,時機成熟就會冒出來,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在早期并不被大多數人看好,現在卻成為主流。
大公司防范于未然,開始投資一些新興小公司,抑或采取內部創業的制度,以期建立一個“法外之地”,讓邊緣創新在內部發生。一個例子是微信,這款騰訊移動時代的王牌,誕生于騰訊廣州研究院的QQ郵箱團隊,騰訊總部專門負責移動業務的MIG卻因為種種過去的包袱無法做出類似的應用。
山寨式創新:為山寨正名
山寨文化是“反權威、反主流且帶有狂歡性、解構性、反智性以及后現代表征的亞文化的大眾文化現象”。在一些激進派看來,山寨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尤其是在硬件行業。
一方面,它大幅縮短了產品開發周期,繞過政府批文這類繁文縟節,快速滿足用戶需求,粗暴但是有效,比如山寨電視盒子;另一方面,山寨產業讓整個市場腳步更快,智能手機可以做到300元不到的價格甚至更低,盜版Office讓中國人更早擁有電腦辦公條件。
盡管這種創新模式存在違法侵權、有悖道德等錯誤,損害他人的權益,但它效率最高、行之有效。
正因如此,不論是互聯網還是硬件產品,總不乏出現對優秀產品的“虔誠的模仿者”,點點網就曾對Tumblr進行“每一個像素的模仿”,并稱這是對后者的致敬。不過事實證明,這種像素級的模仿,并沒給點點網帶來一個更好的未來。所以純山寨式的創新還是值得質疑的。
多維創新:大公司的未來
聯想CEO楊元慶在Tech World上分享了聯想的創新方向,表示聯想是一家創新公司,并且只有創新才能確保它保持成功。聯想一直在三個方向進行創新,設備創新、連接創新和基礎設施創新。
聯想的創新很難歸為微創新——它并不是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漸進式改良,也無法被歸到破壞式創新、邊緣式創新或者山寨式創新上。事實上,騰訊、三星等公司都采取了這樣復雜的、綜合的多維創新方式。
在我看來,多維創新必定將會成為大企業的主流選擇。
首先,微創新已經跟不上多變的市場環境,如果只做微創新,明天就可能被邊緣式創新者所顛覆,要避免這一點,最佳方式是讓顛覆來自內部,比如投資外部創新者、或者創造內部競爭的環境;
其次,大企業只要有創新意識,并不缺乏創新所需要的資源,過去最大的問題是無法承擔創新風險,通過邊緣創新、內部創新、微創新這些方式可以最小化風險。諾基亞等科技企業的衰弱,幫著科技大公司提高了保持創新的警覺。事實證明,具有多維創新能力的公司依然堅挺,IBM、微軟,依然是對應領域的老大哥。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當企業對內部創新的路徑了解清楚后,才能按圖索驥,去有效率地尋找體制外創新的機會。每一家企業都在試著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創新方向,中國公司的創新能力正在增強,創新成果被海外巨頭抄襲,屢有發生。在各種創新模式被應用到企業的過程中,中國創造正在成為現實,以后千萬別再說“中國公司只會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