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英++田瑞蘭++胡俊美
摘 要:本文針對工科應用數學專業高等代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在高等代數教學中應用MES教學法,給出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方法,通過實際舉例體現MES教學法的效果。
關鍵詞:應用數學專業; MES教學法; 高等代數
中圖分類號:G64
一、前言
工科院校應用數學專業的高等代數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抽象、邏輯性的訓練形成應用代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由于高等代數內容具有概念多,抽象性高,思維方式獨特的特點。初學者會感到吃力,很多學生不知道學代數有什么用,學習初期跟不上,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興趣。而目前工科應用數學專業的基礎課教學一直注重理論內容的講解,忽視數學應用。教材和教學模式多以理論講解為主,忽視學生的主導作用,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好的現象。
模塊化教學法(MES),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出來一種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它一出臺就在許多國家,特別在發展中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MES教學打破了原有的課程體系,以理論應用為主線,將理論知識與專業訓練融為一體,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突出“做”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識、技能、態度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充分體現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
結合工科院校應用數學專業的現狀,考慮學生的發展,我們將 MES 應用到高等代數課程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中,重點考慮如何有效地對高等代數教學合理得調整,并付諸實踐,經過近兩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學中采取恰當的方法對教學效果的有顯著影響。
二、模塊化教學法在高等代數課程教學中模式和具體實踐
(一)以班為單位劃分學習小組
小組人數4~6人,推選組長,組與組之間大體上要平衡,細致調查學生的思想表現學習,各科的入學成績、知識結構、認知能力、認知方式、家庭背景、性格愛好,乃至交朋結友等都考慮進去。采用互補方式分組,如成績好的學生與成績差的學生相搭配,既有利于差生的轉化,又有利于促進優等生的靈活變通,即所謂“教學相長”;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相搭配,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借鑒;不同認知方式的學生相搭配,在各自發揮其優勢的情況下,相互學習,使認知風格“相互強化”。
(二)確定教學內容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通過完成一項或幾項具體的任務融合到教學過程中,從任務中引出教學目標,使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認真研究、分析教材,確定教學的目標、內容、重點、難點、疑點,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興趣愛好,以便恰當地安排任務。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融入任務中,使任務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三)教學實踐實施
向學生講明要做什么,最后希望得到的結果。給學生留出探索任務的時間和空間,在此期間教師也不能采取“放鴨式”方式。教師要時刻把指揮、調度教學進度的,適時地讓學生知道怎么做,指導學生想辦法、找出路,特別是對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必要的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任務。這一階段,教師是“指導者”身份較為明顯,學生在親切友好、和諧平等的氣氛中進行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構建。
(四)評價體系重建
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教師要對其結論,進行討論、總結、評比,使教材內容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各小組學生代表要依次對完成的任務發表見解,其他小組提問或發表自己的看法,由教師或小組負責人進行總結,最后由教師評價。評價包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等,注意多褒獎,少貶低,以激發學生進行下一輪學習的興趣。評價結果采用模糊綜合評價體系,作為學習成績的一項參考數據。
三、實踐舉例
模塊分析法應用于一堂介紹矩陣計算的教學實踐,首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矩陣的計算,在上課之前要求各小組自己給出矩陣乘法的的定義,引導學生從數學史發展的觀點和數學應用于實際的要求探討每種定義的意義和可推廣性。實踐表明5個小組幾乎不約而同地給出了對應元素相乘來定義矩陣乘法運算的想法,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考慮線性變換的傳遞如何利用矩陣的運算來實現,學生經過實際操作和運算深刻理解矩陣乘法運算的定義和意義。
四、結論
模塊教學法作為圍繞一個能力和素質的教育專題,在教法上強調知能一體,在學法上強調知行一致,集中開展相關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操作技能以及活動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體化的教與學,以實現具體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目標的教學模式。經過兩年的實踐教學,我們發現在應用數學專業的基礎理論課教學中開展模塊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學習效果有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禾瑞,郝燦新.高等代數 (第四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北京大學數學系.高等代數(第三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責任編輯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