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紅
摘 要:小學生有著有意注意時間短和抽象思維能力差的特點,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采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往往會顯得呆板、枯燥,課堂效果也會很差。作為教育實踐者,我們應該根據這些特點及素質教育的要求去探索新的課堂教育模式,情景教學便是其中之一。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0-01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100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那么,到底應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幾點教學體會。
一、聯系生活,創設學習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適用于生活,要想讓學生對這一學科感興趣,就應當經常設置一些跟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就在他們周圍。小學數學課的內容絕大部分都能和生活實踐相連,所以我們教師要善于找準每一節教材內容與小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切入點,讓學生找到一種親切感、熟悉感,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20---30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你自己去商店買過東西嗎?如果想買一個26元的玩具,你準備怎樣付錢?如果想非常簡便的把錢付清又不用售貨員找錢,你應該怎樣付?請學生代表分別說出不同的付錢方法,將平時買東西付款的情景再現到課堂上。像這種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的方法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上數學課堂。
二、直觀教學,創設學習環境
直觀教學是指運用實物、模型、掛圖等直觀手段進行教學。它能調動小學生眼、耳、口、心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的大腦保持興奮狀態,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知起來更敏捷,記憶更牢固。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直觀和操作進行數學教學,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興趣,發展智力和能力。如我在教學一年級數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我把肥皂、牛奶盒、積木、易拉罐、小木棒、茶葉盒、皮球、玻璃珠、魔方等幾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帶到課堂上,讓學生采用分組的形式把所有的物體按形狀分成幾類。然后為這些形狀起名字:正方體、長方體、圓形、圓柱形。再把這些物體發到學生的手中,讓學生分別說出手中物體的形狀及它們的特點;最后教師加以歸納總結。這種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教學方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習內容上體現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極大發揮了數學課本身的魅力。
三、故事教學,創設學習情境
有趣的故事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我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孫悟空拿著一把米尺問豬八戒:“你能用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長嗎?”豬八戒拿起米尺邊量邊數: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時,豬八戒犯難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指名一學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長度,讓其他學生人人動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長度,學生都會遇到跟豬八戒一樣的問題:不夠一米或不夠一尺的長度該怎樣表示?學生認識到生活實際中確實存在著這些問題,自然有了急于解決問題的需要,這時鼓勵學生進行推測和猜想,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去拓展數的范圍。討論之后,教師再引出分數的概念,成功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
四、利用游戲,創設學習情境
低年級學生集中注意的時間比較短,穩定性差。根據這種特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進行學習,起到延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和增強學習效果的作用。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我把“過家家”的游戲搬進了課堂:我讓學生把自己的文具、作業本都擺放到桌子上,并給所有的物品標上價格。然后把學生分組,一組扮演售貨員,另一組扮演買東西的人,并領所需的錢(學具)。以口哨為令,看誰以最短的時間能買到采購單上的東西。游戲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全面調動,數學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學生對元角分的概念也更加清晰。游戲結束后,我讓學生總結對元角分的認識及三個單位之間的換算。一節游戲課下來,傳統教學課上難以解決的貨幣單位換算問題竟然不知不覺中解決了。
五、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手段更豐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可以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提出問題:根據所學的知識說說汽車的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學生思考后演示多媒體課件:馬路上小猴子坐著一輛方形輪子的汽車在前進,一邊走一邊被顛得一上一下,學生哈哈大笑。問其原因,學生回答因為車輪是方的,有棱有角。得到答案后繼續演示課件:小猴子坐在橢圓形車輪的車上,前進過程中依然被顛的上下晃動。為什么?學生的興趣被提起,思維被激活,熱烈的討論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給出了正確答案。再次演示課件:小猴子坐在圓形車輪的車上平穩前進。三次課件演示既讓學生加深了對圓的認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枯燥、呆板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生動有趣、通俗易懂。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運用智慧創設多種教學情境來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讓學生多說、多想、多做,讓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進而發現數學這門學科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