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露琪亞
?
多棱鏡下
——觀照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的曲藝
文|露琪亞
隨著時代發展,數字化世界與現實世界發生著越來越密切的聯系,雙方的交互作用日益加強,信息數字化傳播、多媒體的迅猛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在當代中國,很多傳統的生活方式隨之悄然改變——當今時代背景下,評書、鼓曲唱曲等等,這些慢條斯理、慣于在劇場和舞臺呈現的,適應國人傳統生活節奏的曲藝藝術門類能否順利駛入依靠多媒體技術架設的快車道?
一快一慢,內容與形式兩者的懸殊似乎提出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事造英雄,在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前,還真就出現了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們……

2014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方言劇《茶壺就是喝茶的》經過修改重排于2015年5月7日晚亮相濟南市群星劇場。該劇一經問世即成為街談巷議的焦點,上演首日吸引到眾多戲劇界、曲藝界人士前往觀看。全劇大量運用相聲組織包袱的技法手段,更穿插多段山東琴書以豐富舞臺表現。這次修改重排,較之前版本在敘事手段上發生了變化、藝術表現力增強,尤其是“低頭族”設定的加入引人矚目。這個群體既游離于劇情之外,所討論話題又與劇情息息相關——他們的穿著、語言、行為、狀態無形中把整個社會背景鋪陳于戲中,推動了劇情,增強了觀賞性和多層次的藝術張力。
作為一種新的嘗試,在收獲好口碑的同時,針對該劇創作經驗、曲藝院團的生存發展、曲種的傳承與保護、不同藝術門類的跨界融合等話題也引發了角度各異的思考。然而有趣的是,更多人在觀劇后將思考的焦點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在今天的數字化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欣賞習慣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快節奏”趨向和“多元化”分野。曲藝在堅守藝術本體的同時,是否也是時候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這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曲藝院團當下的生存問題,更是為了藝術走進更加廣大的視野和更廣闊的舞臺。
對于編劇來講最艱苦的往往不是新創作一部作品,而是對以往的作品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創作過《泉城人家》《老湯》等跨界劇目,并且執筆本次《茶》劇創作的國家一級編劇王宏坦言:從十六歲起就進入濟南市曲藝團,一待就是十六年,曲藝潛移默化的影響早就融進了骨子里。不論走到哪里,血液里流淌著的“曲藝情結”都讓他不可能忘記自己是“曲藝出身”:“我從小就對曲藝的表演方式非常熟悉,割舍不去。我想我寫話劇也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點,我給自己找的特點是——一定要走‘世俗’路線,講述老百姓的日子。和老百姓的日子有關系的東西一定是平民化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甚至是帶有一點兒諷刺意味的。我寫話劇一定加入自己的個性,那么我的個性當中當然包含著曲藝的血脈。曲藝的滋養潛移默化地融入到話劇當中,發生著某種化學作用。一方面,這種創作對曲藝有好處,它發揚光大了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同時對話劇也有好處,曲藝的融入給話劇開辟了全新的語言體系,提供了新的語境。觀眾來看演出,在里邊發現一些曲藝的東西,他們會感到新鮮。另外曲藝的敘事和曲藝的抒情是話劇做不到的,它可以把假定性發揮到極致。比如我們看到劇中尾聲處將情緒推向一個高潮的山東琴書《養兒難》,曲藝演員就可以直接說主人公當時撫養一雙年幼的兒女有多么艱難,而這在話劇中可能幾場戲都說不明白。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覺得曲藝擴展了話劇的表現力。假如全依賴話劇手段怎么表現這個‘閃回’?恐怕很難,即使說了也很難打動人,而恰恰是曲藝擅長的假定性、抒情性、敘事性突破了話劇的一些限制。”
人們常說,“當局者迷”,然而,面對曲藝團演方言劇所引發的爭議和質疑聲,不少有直接觀劇體驗的曲藝人卻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他們并不認為將來曲藝非得走話劇路線,但也并不否認這種新的嘗試的確為面臨生存壓力的曲藝院團提供了一種思路:“在數字化時代,我們如何去感染觀眾、啟蒙觀眾,似乎是更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不要狹隘地去固守自己的疑慮,而是敞開胸懷,發揮曲藝的特長,看看世界會怎么樣?原來為了堅守所謂的曲藝我們刻意讓曲藝元素去貼近戲劇,而今天的嘗試則把它們有機融合在一起,明確定位‘我是部喜劇’,但是以我們曲藝元素去豐富它,使二者自然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新的嘗試豐富我們、強化我們、提升我們,化他為我,不是很好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曲藝團的新嘗試,以長遠、歷史的眼光來看是非常有益的。我認為我們應該開放胸懷,開明心智,去擁抱和呵護新生事物,要明白所有的藝術和事業都是靠人的觀念更新和素養提升去進步的。”曲藝評論家孫立生如是說。
無獨有偶,近年來,不僅僅出現了曲藝結緣話劇創作的實例,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的蘇州評彈也走進了不少先鋒藝術青睞的LIVE HOUSE,受到萬千文藝青年追捧。秉承“越中國越時尚”“音樂回歸現場”理念的世界音樂品牌“新樂府”不少跨界音樂創作即取材于中國戲曲、曲藝等傳統藝術以及民族民間音樂。其受歡迎程度通過一個舉例可見一斑。據《北京晚報》報道,“新樂府”品牌所制作的第一首小樣問世3分鐘后即引來投資……
事實雄辯地證明,當傳統藝術遇到數字化時代,通過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碰撞與融合,同樣能夠迸發出令人迷醉的藝術火花。
乍一聽“瘋狂”這個形容詞,懂曲藝的朋友們恐怕要連連搖頭、感到困惑了:在曲藝的眾多曲種當中,用句時髦話講,“評書”恐怕要算是“高、大、上”的代名詞了,如此文化內涵深厚的藝術怎么就能跟“瘋狂”沾邊了?簡直風馬牛不相及。可是你們知道嗎?在兩位“80后”的攜手努力下,《海賊王》《火影忍者》等等屬于二次元的動漫經典得以破天荒地走進了評書這門傳統曲藝藝術的殿堂。這在當年絕對稱得上讓大多數人瞠目結舌的“瘋狂”之舉。
謝巖,83年生人,眾多《七龍珠》《海賊王》《火影忍者》等少年向熱血動漫忠實擁躉的同齡人。從當初的中國曲藝網主編到如今自行創業的北京集賢弘藝文化中心理事長,他已經在大量的從業經驗積累中成長為一名資深戲曲曲藝策劃人。
2012年,由謝巖策劃的評書《海賊王》在考拉電臺社區一經推出便引發無數“圍觀”。大家都覺得這種新形式“太好玩了”。有網友留言:“從來沒想過評書還可以說這個。”在考拉電臺上,評書《海賊王》的點播量已達幾十萬次,并且經常有網友在線焦急詢問更新時間。牛刀小試的成功并不是“一拍腦門”、一蹴而就的事,事實上早在上大學期間謝巖就萌生了將自己喜愛的動漫作品《七龍珠》改編為評書的念頭。當他把這個想法在微博上發布之后,網友的反響很強烈,熱情程度甚至遠遠超出了他最初的想象。然而,本來水到渠成的事情卻由于他忙于一個京劇普及項目而不得不暫時擱置下來。這時候一位與他志同道合的伙伴的出現讓事情發生了轉機——謝巖在大學組織興趣社團時的骨干張準主動找到他說想把與《七龍珠》同樣經典的動漫作品《海賊王》錄制成評書。沒想到兩個青年人的想法冥冥中竟如此不謀而合,于是打造第一部動漫題材評書《海賊王》就這樣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為了提高效率,當時謝巖建議由自己負責評書的推廣,而張準則負責評書的創作和錄制工作,兩人各司其職,默契合作。動漫評書《海賊王》推出后立即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幾十家媒體都專程采訪了此事,在互聯網上也引起了一陣轟動。很多年青人正是通過這部書才知道有評書這個傳統的曲藝樣式。
這就是動漫評書誕生的緣起,聽起來異想天開,然而卻在客觀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一切的成功絕不僅僅源于偶然,事實證明這條路行得通,在謝巖看來一切其實在意料之中:“這是一條經過很多老先生驗證的路。比方說袁闊成先生最初火遍全國不是因為《五女七貞》,也不是因為《三俠五義》,而是因為他的《紅巖》《平原作戰》。一個時代需要一個時代的東西。我相信所有人聽了《海賊王》之后首先會承認它是評書。形式無疑是評書的,至于說什么內容我想應當鼓勵打開思路。從評書誕生之日起發展到現在所說的內容一直在變,這一點上老先生們是親身踐行者,他們率先做出了榜樣。”多方考察話劇等舞臺藝術新時期的成功模式之后,受之啟發,對于動漫評書這個親手策劃打造的新生事物,謝巖希望它承擔起評書藝術的“科普”工作——吸引到更多在信息接收媒介上更偏重于選擇互聯網、新媒體的潛在受眾,使之成為日后可能培養成熟的曲藝觀眾。在如今市場選擇比重逐漸加大、市場實現資源配置功能逐漸強化的背景下,這么做無可厚非——“動漫評書的題材與新鮮的傳播媒介的結合更容易被青年人所接收和關注,很多人就是看過這些評書的入門級作品之后再去找經典欣賞,這是新時期符合人們生活習慣和心理走向的選擇路徑。”
每日為大家推送一些戲曲和曲藝方面的相關知識,還有視頻、音頻的賞析,其中很多內容極其珍貴、難得一見——由謝巖和他的團隊策劃主辦的“戲曲曲藝兩門抱”微信公眾號推出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收獲近萬名粉絲,著實讓人吃了一驚,不少人感到意外:原先一場演出門可羅雀、小眾的傳統藝術啥時候已經這么火了?答曰,事在人為——處理好感情因素和科學手段的關系,在數字化時代,傳統藝術照樣能驕傲地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主宰戰爭命運的戰士們絕對是“以少勝多”:日益飆升的關注度背后,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戲曲曲藝兩門抱”微信公眾號的幕后英雄并非人們想象中的“高齡團”,而是一群自小就對戲曲、曲藝著迷的“80后”“90后”。別看他們年齡都不大,但團隊中無論哪一位對傳統藝術的感情可都不淺:他們手中不但積累了大量的資料,而且各自都有擅長的研究領域。比如說江洵,這位還不滿三十歲的青年,從小就喜歡臉譜,機緣際遇有幸拜臉譜界泰斗張金梁先生為師,研究京劇臉譜藝術,如今已經是知名青年臉譜研究者。新編戲《天下歸心》和《春秋二胥》,都請他參與了臉譜設計。來自杭州的胡靚對南派京劇情有獨鐘,曾在《百家講壇》講述京劇大師梅蘭芳藝術事跡的學者、劇作家翁思再先生看到胡靚發表的文章后,通過電話聯絡發現胡靚是位年僅25歲的小伙子,不禁贊嘆年紀輕輕便對南派京劇有著如此深入研究的青年人不可多得。“90后”的孫寅生、申子堯致力于京劇老唱片研究;知名網友筱靈通、雪飛、雪晗幾位專攻京劇史料;韓花筱、亡靈兒、老賈三位主攻評劇研究;而佀童強、蔣卯卯、余江、張博則是名副其實的曲藝達人。這些青年研究者懷著對傳統文化特別純粹的感情,投入到事業中來,發揚鉆研、分享的精神,以數字化時代下的科技手段為依托和平臺,為傳統藝術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動力。
機會從來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有這么一群深愛傳統藝術,為之“時刻準備著”沖鋒陷陣的人們,加上技術手段助一臂之力怎么能夠不如虎添翼?恐怕這樣有內涵的公眾號想不火都難!
單個人或單個機構即使再神通廣大,所掌握的資源仍然是有限的。數字化時代,假如整個行業達成共識,協同力量,其所爆發出的能量將是呈幾何倍數增長的。
目前,謝巖團隊與考拉電臺合作搭建的“相聲小劇場平臺”正是在做一件以整合全國范圍內相聲小劇場為目標的事。迄今與“平臺”簽約的相聲小劇場,每周都會把提供演出的劇場實況,由專業團隊進行整合分析以后統一放到考拉電臺專門的頻道里。由于考拉電臺是一個擁有幾千萬注冊用戶的大平臺,產生的傳播效應可想而知。考拉電臺相聲小劇場負責人崔駿介紹:“相聲小劇場平臺是基于考拉電臺搭建的一個全國的小劇場平臺,其中包含13家全國知名的相聲演出團隊。每周會有幾場演出,每次演出之后錄音,然后把音頻發給我,由我統一上傳到考拉電臺,這樣可以保證每周一次的更新頻率,維系穩定的關注人群。各個演出團隊入駐考拉,可以讓觀眾各取所需,足不出戶就從考拉電臺聽到豐富的節目內容;考拉也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對入駐團隊進行面向全國的宣傳,這是一種雙贏模式。”
幸福來得就是這么快——從今以后,假如你身在北京,想聽蘇州的相聲,那么再也不用耗時費力地安排行程,而是可以通過收聽電臺節目輕松實現愿望,隨時隨地欣賞到喜愛的相聲。這種新興模式無疑已經成為對傳統劇場經營模式的一個有益補充。
“O2O”模式、同步直播、實驗藝術……這一個個為數字化時代的新新人類們所耳熟能詳的名詞,正藏在新一代曲藝人的尋寶地圖上,等待著他們去發掘和探索。多棱鏡下,精彩未完待續——傳統藝術正煥發它不竭的生命力擁抱今天,迎接明天。
(劉佳智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