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國際指數公司MSCI(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6月15日凌晨宣布A股未獲準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
對此結果,不必大驚小怪。市場參與者應以平常心待之,原因在于:
首先,短期來看,無論是否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A股資金面情況均不會發生顯著變化。因為按照事前估算,A股因為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而獲得的境外資金流入不會超過165億美元,這一規模僅相當于A股總市值的0.2%左右。
其次,長期來看,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因為目前A股市場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同時更是世界第一大新興市場,A股總市值占全球股票總市值的比重已經高達10%左右,交易額占全球股市總交易額的比重更是高達25%左右,而且更重要的是,A股市場還是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市場,因此無論就存量或是增量而言,任何不包含A股市場的新興市場指數(甚至是全球市場指數)都是不完整的。
第三,排除MSCI因素單獨來看A股市場,其“新興加轉軌”基本特征并不會因為是否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而很快發生質的改變。事實上,此前關于A股能否在今年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爭議頗大,分歧點無非在于一方更多地看到了A股市場國際化、市場化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另一方則更多地看到了A股市場體制機制與市場結構、運行邏輯等諸多要素還有待完善。而這種行進間的兩面性,在任何市場中都不可能僅僅因外力介入而輕易擺脫。譬如同處亞洲的韓國股市與中國臺灣股市,雖然早在1992年與1996年就已先后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但兩者迄今均仍處于散戶主導的非成熟狀況。
當然,以平常心對待MSCI,并不意味著視其為虛無。中國的市場化進程中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中國不斷融入全球經濟/金融體系,學習、適應國際規則并逐漸發揮自身作用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中國內部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的改革過程與發展過程。
A股市場監管者清楚無誤地體現出了對上述經驗的尊重與理解。例證如起自2014年3月,MSCI發布納入A股計劃路線圖事宜以來,中國內地已經在資本市場開放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其中包括啟動并且優化滬港通機制、對QFII和RQFII所得稅政策予以明確、放寬單家QFII機構投資額度上限并簡化額度審批管理、就“上市公司籌劃重大事項停復牌業務”發布指引、明確 “證券權益擁有人”概念在法律體系中的有效性,等等。
辯證法告訴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無論是從事物發展一般原理,還是A股建設具體實踐來看,類似以上所舉實實在在的改進,才是A股市場發展之本,而諸如是否被納入MSCI指數等外因,終究是第二位的。成熟、理性的市場參與者,理當對此持正確認知與恰當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