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07年至今,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走到了第十個年頭。今年會議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亮點?6月7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世界經濟論壇北京代表處專訪了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首席代表艾德維(David Aikman)。
履新已近一年,艾德維表示,過去一年來對他的挑戰是適應中國快節奏、各種變化層出不窮的環境,每天都在發生各種有意思的事件,讓他總擔心會漏掉什么重要信息。
“希望中國可以在更多重大的國際事務中發聲,比如在今年的冬季達沃斯論壇上,中國的CEO出席數量增加了三成,他們更多出現在國際場合是好事。”艾德維說。
《中國經濟周刊》:過去一年的工作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艾德維:在國際問題上,不論是氣候變化、互聯網、數字經濟,還是全球金融系統的未來,來自中國的聲音可能都是最重要的。現在有很多中國政府和私營部門的領導人參與了這些討論,共同引領這些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比如,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表明,中國發揮領導能力對于會議達成有效成果是多么重要。習近平主席號召所有G20成員國在杭州峰會上簽署有關氣候變化的協議,這展現了重要的領導力。我們也希望中國在其他領域同樣發揮重要的作用。
《中國經濟周刊》:今年“大數據”成為一個熱詞,您認為“大數據”在什么行業最有發展前景?
艾德維:大數據確實是現在的流行語,但現在的問題不是如何收集大數據,而是如何分析和運用大數據,在商業上如何創造價值。從目前的討論看,我們還處于發掘大數據潛力的初級階段。例如,大數據已經開始從最直接相關的IT、金融服務行業向健康、電子商務、零售供應鏈等領域發展,但同時還有很多傳統行業,包括采礦、化工、制造業等還沒有看到多少大數據的應用。
對于中國來說,會有很多機遇,因為中國在很多方面沒有包袱,可以實現最先進技術和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經濟周刊》:世界經濟論壇有沒有對大數據商業模式進行探討?
艾德維:關于大數據的商業模式,我最近了解到一些有關中國政府和公立醫院基于大數據進行合作的情況。在西方,數據可能最終會應用手機App讓使用者獲取醫療建議;在中國,我了解到的項目是幫助鄉村醫生了解每一種疾病的發展全過程,使農村患者也能得到城市醫院層次的醫療服務。中國有很多基于中國特色的大數據應用,我希望在會議上中國的企業也可以向其他國家分享傳授這些經驗,因為中國經濟發展是多樣化的,有各種地域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因此你們的經驗對西方國家或者其他國家的領袖都有借鑒意義。
《中國經濟周刊》:“阿爾法狗”戰勝人類棋手,由此引發的關于人工智能的討論也非常多,您如何看待這項技術對于社會經濟未來發展的影響?
艾德維: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了韓國棋手李世石參加此次年會,他談到那場對戰時很有意思的一點感受是,在真實的圍棋對戰中,你可以真實感受到對手的狀態,你可以看到對手的反應,而人機大戰中人類無法獲得一點反饋,這其實很影響人類棋手的情緒。
以前對于機器人、人工智能發展的一般理解是,只有那些程序性的、機械的工作可以外包給機器人,隨著“阿爾法狗”的勝利,人們開始認識到,計算機也可以開始承擔非簡單認知的任務了,這根本上顛覆了我們與機器的工作關系。
這個話題在達沃斯上進行討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不僅有企業界,也有制定政策和技術標準的政府部門人士,也有討論科技倫理的學界人士,我們真正讓所有攸關方都坐在一起討論技術革命對行業發展的影響、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這些都對于政府決策部門有重要參考意義。
《中國經濟周刊》: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轉型升級對于中國經濟的重要作用,您認為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是什么?
艾德維: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進行經濟轉型,中國領導人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確實將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關鍵是要掌握好轉型的重點和速度,不管是國有企業、工業結構還是金融體系,雖然會經歷短期陣痛,但是對經濟的長遠利益是巨大的。中等收入國家進行轉型無疑是充滿挑戰的,應該是越平穩越好。盡管世界宏觀經濟形勢不太好,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還是不錯的。
中國“十三五”提出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特別是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中國和世界都是非常積極的。要強調的關鍵點是政府應如何繼續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和創業的政策環境,讓私營部門在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經濟周刊》:李克強總理今年多次開會強調要進一步放寬民資準入,促進民間投資回升。您認為煥發民營企業活力的關鍵是什么?
艾德維:中國對于國內外投資、競爭與合作持開放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看到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強勁勢頭,有大量并購案例,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當然這最好要以睿智和理智的方式進行。我們看到政府部門和企業在新興產業的政策制度制定方面進行了很多合作,確保政策環境有利于而不是有礙于技術創新。
舉個例子,我此前和瑞士一家水泥生產企業接觸,他們有新技術可以替代建筑用鋼筋,成本更低,并且更環保,但是在中國或者其他國家都沒有相應的行業技術標準來允許這項技術產品得以運用。這說明政府和企業界可以加強合作不斷適應新技術的進步。這不僅僅是中國面臨的挑戰,世界范圍內都一樣,即技術創新的速度快于制度創新,我們需要靈活的、適應性強的政策制度跟上科技創新的步伐。
還有一點對中國很重要,就是要不斷向外界傳遞信息,說明解釋中國發生的變化。這次夏季達沃斯期間也有很多部長級的閉門交流,主題包括如何建立有利于創新的生態系統,這也是中國政府很感興趣的議題。
《中國經濟周刊》:今年初亞投行成立,您如何看待這一國際組織未來可能發揮的作用?
艾德維: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需求是巨大的,而如何去融資、搭建什么樣的融資結構是很關鍵的問題。從加入亞投行創始成員國的數量看,不僅說明各國看到了這方面的需求,也說明各國普遍認同需要建立新的金融機構來加以解決。
從目前亞投行的各種討論、聲明來看,亞投行在向高標準的機構發展,也在同各類多邊金融機構合作,這對于亞投行今后在基礎設施融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發出了積極的信號。我們很高興亞投行第一次年會在達沃斯論壇之前召開,很多代表包括金立群行長都是先參加年會然后再參加達沃斯論壇,他們也很愿意利用我們的平臺向世界展示亞投行首次年會的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