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產業領域一直存在一個爭議,就是信息技術要快速發展,采取的路徑應該是引進仿制還是自主創新?
一般來說,引進仿制思路的依據是,普遍使用的技術不存在后門,而技術落后會挨打,因此要采取見效快的引進仿制。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這種做法往往采取合資合作等方式,將引進技術穿上“國產”馬甲,做“本地化”“貼牌”等工作,當作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而后一種思路的依據則是要“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認為技術受制于人會挨打,因此“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
倪光南表示,在信息領域想通過引進仿制實現“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比一般領域更難,而且往往是引進了壟斷而未真正引進了技術。“這是因為,網絡空間大國利益的博弈常常導致對某些信息核心技術的封鎖和保密,你很難消化吸收再創新。而信息領域往往形成幾大生態體系的壟斷,使與壟斷體系不兼容的創新難以成活。”
“究竟走哪條道路?我們還是要仔細地研究一下。但把引進的技術穿上國產的馬甲,不過是自欺欺人。因為很難舉出成功的例子。”倪光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的一般市場從來就是開放的,“中國從來沒有對外國跨國公司實現過什么禁運,但眾所周知,中國引進技術歷來受到外國的封鎖和禁運,往往我們能做到什么水平,外國才允許引進什么水平。”
“應當指出,早期在我們的技術和產業水平很低時,那時引進技術還比較有價值。今天,外國的許多技術似乎都愿意給我們引進了,但在引進高新技術上不能抱任何幻想。”倪光南說,“實際上,目前有的引進項目并非是先進的、有長遠前途的;有的是短期內我們消化不了的;有的是我們不能完全掌控的;甚至某些引進項目會加強原有的壟斷或者造成新的壟斷。根據中國國情,信息領域全面引進外國技術既無必要,也不現實。”
在倪光南看來,傳統產業的積累十分重要,所以中國想要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相比之下信息領域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因為除了像IC制造業比較接近于傳統制造業外,信息產業更多地依托人的智力,積累不太重要,創新空間更大。特別是作為信息領域第一生產要素的科技人力資源中國居世界第一位,這就為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有利于中國采取‘非對稱戰略,更好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