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若然

6月19日晚,隨著金爵獎花落各家,為期9天的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圓滿落幕。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共收到來自114個國家和地區的報名影片2403部,展映近600部中外佳片,場次達1360場,票房超過2000萬元,所有數字均創下歷史新高。
新興企業、新增環節進入市場
憑借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和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影響力,今年上影節的影視市場海外展商報名十分踴躍,數量超過歷年。國際影視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總面積2.2萬多平方米,吸引了500多家國內外影視公司前來參展。展覽內容覆蓋影視投融資、后期制作、發行、營銷、法務、游戲等領域,以及互聯網、衍生品、影院服務等產業新增環節,使得市場分類更加細致、多元。
今年的電影市場,除了國內外知名制片公司之外,更有不少產業鏈中的新興公司參與。隨著網絡大電影在去年和今年爆發式增長,相關出品機構也成為“香餑餑”。淘夢集團的互聯網影視展映大廳人氣爆棚,吸引了許多行業人士前來咨商。映美傳媒聯合互聯網電影集團舉辦盛大晚宴,邀請各路嘉賓共同探討網絡大電影的未來。不少過去活躍在其他領域的平臺也首次進入上影節的電影市場。如整合娛樂營銷平臺大麥首次亮相,展示了包括大麥電影在內的多個業務,更透露將在電影IP跨界開發方面進一步布局。
跨界還體現在電影市場的項目創投,今年共有7個國家和地區的30余個項目入圍,其中“最佳創意項目”頒給了《湖邊密林》,導演是知名音樂人張亞東,這是他的導演處女作。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倡議和推動下,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愛沙尼亞“黑色之夜”電影節和埃及開羅電影節這3家國際A類電影節的代表,共同簽署了“一帶一路”電影節戰略合作協議,促進國際電影人之間的合作。
大IP當道 中外合作加強
上影節期間,約有三四十家電影公司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既有萬達、阿里、星皓等資源雄厚的大公司,也有許多新公司,發布會上累計公布的項目粗略統計已有400多部。這些片單幾乎囊括了接下來一兩年中最引人注目的電影項目,從中亦能看出未來一兩年的電影風向。
眾多合拍片項目令人眼花繚亂,其中中美合拍最受矚目。熙頤影業發布的片單中,“精靈王子”奧蘭多·布魯姆和好萊塢導演克里斯多夫·甘斯、吉勒莫·塞勒都與該公司有合作拍攝的新片計劃,奧蘭多·布魯姆本人也來到電影節現場助陣。基美影業推出了中國版《颶風營救》、呂克·貝松新片《星際特工》,超級英雄片《虎影俠》等等。派格傳媒宣布,中美合拍片《世界邊緣》將由好萊塢著名制片人馬克·戈登領銜,劇本由奧斯卡獎得主戴維·賽德勒執筆。
此前中韓合拍項目少有成功之作,但似乎并未澆滅投資方的熱情。韓國老牌電影公司CJ通過《重返20歲》嘗到成功滋味,此次公布的2016中韓合拍片計劃中,包括中國版《陽光姐妹淘》、中國版《老手》《重返20歲2》等一批重點項目。派格傳媒推出了中韓合拍片《天機2-731驚魂》,由知名導演郭景澤自編自導。派格還買下綜藝節目《最強大腦》的電影版權,要開發成系列懸疑故事片,也是中韓合作。演員許晴也將在中韓合拍的《路轉黑轉粉》中首次擔當制片人。
隨著特效片成為主流,“三幻”(魔幻、科幻、玄幻)題材電影毫無疑問是當下最炙手可熱的項目。在上影節的重要場館之一上海展覽中心,最醒目的廣告莫過于星皓影業出品的《西游記之女兒國》,該片將在2018年的大年初一上映。電視劇導演高希希轉戰電影圈,在其擔任董事長的兩家公司公布的12部片單中,最重頭的是玄幻小說改編的《戮仙》。高希希還將親自執導作家馬伯庸的《三國機密》。元力影業計劃花20億元打造超級IP《混沌之城》,原小說曾拿下華語科幻小說星云獎,劉慈欣擔任該系列影片的監制。劉慈欣另一部作品《超新星紀元》,也出現在派格傳媒的片單上。此外,愛情、動作、喜劇、懸疑等類型元素仍然是中型商業制作的重點。
互聯網平臺深入電影業
毫無疑問,中國電影已進入互聯網時代。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已滲透至電影產業的多個環節。上影節期間,大大小小的互聯網公司活躍在展會和各大活動現場,論壇上也少不了互聯網大佬和相關話題。往年傳統電影人對互聯網的憂心忡忡已經轉變為熱烈擁抱。
今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票票正式成為上海電影節官方合作唯一在線售票平臺。阿里影業更是高調地組織了三場活動,一場論壇,兩場發布會。第一個發布會是娛樂寶年度發布會,阿里宣布與包括派拉蒙、二十世紀福斯在內的多家電影公司達成衍生品開發協議,拍賣明星衍生品,并繼續推進金融理財,利用平臺優勢打造粉絲經濟。第二場發布會是阿里影業的內容制作計劃,推出了17部電影和2部電視劇。阿里影業總裁張強總結道,“阿里影業并非一家純粹的影視公司,而是互聯網的影視娛樂生態構建者。”
百度糯米影業的說法則是,“致力于成為文化娛樂行業的‘水電煤。”6月16日,百度糯米影業正式宣布成立內容投資基金。“我們將以大系列IP、動畫片、動作片和青春片等題材為重點,投資至少30部電影,累計票房預計將過百億。”百度糯米影業總經理徐勇明說。
優酷土豆集團旗下電影公司——合一影業與合作平臺共同發布“多屏電影99”計劃,囊括了當下最受年輕人喜愛的電影類型,項目從4月份宣布到6月發片單,只有短短兩個月。
互聯網電影上海高峰會圍繞VR、IP、資本、在線票務等多個熱門話題展開了討論。在第二天舉辦的互聯網電影嘉年華“互聯網+影視”產業投資跨界峰會上,發布了《互聯網+影視產業研究專題報告》,對當下火熱的泛娛樂細分領域做了分析和預測。多家企業代表均表現出對“互聯網+影視”產業領域的投資興趣和計劃。易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于揚認為,“現在的網紅、二次元、網生劇以及網絡大電影的激烈競爭,本質上還是對IP的爭奪。”這在某種程度上亦體現出電影行業與其他娛樂業態的進一步融合。然而,也有一些打著IP旗號的項目只見概念不見內容,不乏泡沫成分。
熱詞VR
幾乎每年上影節都會出現一個熱門詞匯,過去曾出現過“3D”“微電影”“合拍”“互聯網+”……如果問及今年的熱門詞,大家會異口同聲地回答——VR。
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年不僅拍攝了全世界首部VR宣傳片,更舉辦了“創·視紀”VR樂園。這是首次VR集中展示,共有30部VR影片進行展映,26家來自各國的機構參展。市民群眾早早就在場館門口排隊等候,展位上擠滿了排隊體驗VR的觀眾,不像展覽,更像高科技體驗館。
“創·視紀”展示的VR技術,除了適用于游戲、演出、觀光、健身,還匯集了國內外30多部最新的VR短片。電影節期間,多位論壇嘉賓均指出,VR長片不僅從技術上很難實現,人類視覺接受VR的極限時間最多只有40分鐘,之后便會發生眩暈、嘔吐。中國沉浸式虛擬現實設備市場目前處于啟動期,由于受限于VR硬件及拍攝邏輯,目前還沒有誕生真正意義上的VR電影。
《互聯網+影視產業研究專題報告》指出,VR產業的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200多家爆發成2016年的1600多家,泡沫已顯。“目前VR的大眾市場交易規模增長緩慢,并未達到資本預期的高速增長程度。如果下半年VR仍未能在C端市場做出突破,則將與資本期望值形成巨大落差,有可能導致一輪資本寒冬。”
盛世危言、藝術探索與人才培養
李安的出現,無疑是本屆電影節的一大亮點。他在“票房即將超美,成為‘老大還差幾件事”的論壇上,給狂飆突進火熱的中國電影市場潑了盆冰水:“為什么要有‘超英趕美的欲望?”他更期待看到華語電影人能把東方文化和情懷變成世界語言。他對“鼓勵年輕人快速成長”不以為然——“不要去揠苗助長,成長是很自然的事情。”李安的“盛世危言”直指當下電影市場的痛點,他的發言也在網上瘋狂轉載,幾乎成為這次電影節傳播率最高的講話。
可喜的是,的確有不少電影人在埋頭尋覓民族化的藝術表達。本屆電影節上,劉杰導演的民族題材《德蘭》勇奪最佳影片大獎;導演王小帥宣布成立冬春(上海)影業有限公司,他導演的最新劇情片《地久天長》將于今年開機,開啟“家園三部曲”系列。導演張楊經歷了《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的拍攝后,明確自己將繼續藝術電影的拍攝,并將和其他導演合作,扶植好的藝術電影。文藝片的宣發問題一直為業界困擾不已。“放大電影”在上影節宣布成立,致力于做中國第一家專注文藝片宣發的公司。
如果停止揠苗助長,如何更好地幫助電影界年輕后輩成長?今年適逢上影節創投十周年,主辦方在原有的扶持力度上又增加了新動作。電影節請來資深影人擔任“青年電影計劃”培訓師,為入圍的10組青年項目方閉門培訓。上海電影節從2014年開始設立了“華語新導演計劃”大師班。2014年第一屆大師班,選出7位青年導演拍攝7部短片,形成了電影《戀愛中的城市》。本次大師班邀請了山田洋次、金基德、園子溫、冢本晉也。或許我們不應期待扶植成果盡快顯現,但大師手把手的指導,至少可以幫助青年影人少走彎路。
陳凱歌以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院長的身份出現在論壇,提及他的電影人才培養藍圖:“讓在社會上可能沒有機會通過高考進入電影學院的年輕人,以另外的途徑進入上海電影學院。”黃渤也發起了“HB+U”新導演助力計劃,準備三年幫助十位新導演。對有志于電影的青年人而言,這是遍地機會的時代,也恰恰是需要沉淀創作的時候。
金爵獎國片揚威 展映片一票難求
作為國內唯一的A類國際電影節,上影節今年共有14部中外電影佳作入圍金爵獎競賽單元。《德蘭》獲得最佳影片獎,距離上一次國產片問鼎最佳影片(《生活秀》2002年)已過去14年。曹保平繼去年獲得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男主角后,今年憑借《追兇者也》再次貢獻出“最佳男主角”劉燁,令人驚喜。
除競賽單元外,上影節最受大眾歡迎的非“國際影展單元”莫屬,今年的展映片單被封為“史上最強”,參展影片近600部,展映單元高達36個,放映場次超1250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影展、維斯康蒂代表作展映、伍迪·艾倫影展等等都受到了影迷的追捧。影展開票首日票房已達1562.6萬,比去年首日1200萬票房超出362萬。展映開始前,預售票房已超1900萬,超過去年整個電影節期間票房1800萬的總和,眾多熱門影片均一票難求。唯一的瑕疵是,6月4日開票日,淘票票系統一度因為流量過大造成崩塌。組委會盡力爭取熱門影片加場,截至6月18日,電影節票房突破2000萬,幾乎所有數據均創歷史新高。這一進步有賴于在線售票的普及,也說明大眾的觀影審美水平正在不斷提高,對此,上海電影節既是助推力,也是受益者。
上影節也得到了國際電影大腕們越來越多的認可。德國著名導演赫爾佐格帶來了新片《鹽與火》參賽,他說:“我希望將上海作為融入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甘道夫”伊恩·麥克萊恩亮相電影節首映式,并為“莎翁影史”展映站臺。日本著名導演山田洋次、好萊塢老牌影星梅格·瑞恩都現身自己作品的展映見面會現場,與中國觀眾面對面交流。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崛起,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逐漸成為中外電影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新人新作的助推力量,新片亮相的主要陣地,集中探討電影產業的各種問題。因此,來自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一系列數字、觀點、現象,更像是中國電影產業的微縮景觀,促使人們清楚地看到產業的發展成果以及癥候所在。盛世之下,或許更需要李安的話來冷靜一下:“中國人口那么多,票房超過美國是遲早的事,但別忘了,美國在輸出電影的同時,背后有文化的影響力,他們是強勢文化。現在醫療發達,我們都會活很長,給文化一點時間,不要急于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