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雪
6月14日,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電影盛世 巔峰論劍——互聯網電影上海高峰會”在上海市普陀區舉行。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萬達院線總裁曾茂軍、愛奇藝副總裁李巖松、小米影業總裁唐沐、阿里影業首席運營官鄧康明、華誼兄弟首席執行官葉寧、企鵝影業CEO孫忠懷、百度糯米影業總經理徐勇明、華策影視集團總裁趙依芳等23位業界大佬輪番上陣,圍繞VR、IP、資本、在線票務以及社會責任五個主題,共同探討互聯網之于中國電影市場變革的深遠影響。
電影巨頭如何布局VR產業
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長田:
VR在中國是個新事物,每個人都在摸索,說實話我們并不知道VR未來會給我們帶來什么,但我們現在能做的事是為它的最終到來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索,為之做好前期準備。光線在幾年前就投資了VR公司,在VR的基礎技術里面,VR實時縫合技術在國際上處于比較領先的地位。同時也在VR的編解碼、壓縮、存儲、分發等領域投資了一些國際上比較領先的公司。未來VR能夠改變整個內容產業,光線想做的就是通過技術軟件,來促進內容生產。
合一集團高級副總裁、阿里數娛總經理李捷:
VR是比電影業泡沫更大的行業,但在泡沫中充滿了希望。VR作為下一代的計算平臺,我們稱之為多屏合一的另外一塊屏,從PC到移動、到電影屏、到電視屏,最后到VR這塊屏,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合一集團今年4月份已經正式被阿里巴巴全資收購,現在是阿里巴巴旗下數字娛樂的重要平臺。在阿里巴巴集團內部大概有三四個不同的團隊做VR的嘗試。我們還不清楚VR未來在中國真正的突破口和機會在哪里,所以我們的策略叫做賽道多投。一個VR賽道,從硬件、播放器、內容的供應、后期、拍攝技術等多個方面,有不同的團隊在做不同的嘗試。
與傳統的視頻行業不同,VR行業的挑戰在于資金的密集性以及技術的先進性缺一不可,必須在商業和技術上找到非常好的結合點。關于VR的商業模式,我認為VR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應該是免費的,因為VR提供了完全與眾不同的體驗。
小米影業總裁、小米路由器、小米探索實驗室(VR)總經理唐沐:
VR是由硬件、硬件之上的軟件系統,以及軟件系統之上的內容三部分組成的,三者缺一不可。小米擅長的領域在于硬件和軟件系統,在內容上則會與其他企業進行充分合作。目前小米有2.2億塊手機屏幕、1500萬塊電視屏幕,VR將會變成小米的第三塊屏幕。
VR內容的好壞是關鍵。用戶只會對真正的好內容感興趣,而不是某種新鮮的視覺刺激。我認為評價VR內容好壞的標準就是能不能打動人心,以致于成為一個好的內容流傳下來。
萬達文化集團副總裁、萬達院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裁曾茂軍:
驅動電影行業發展的三大因素,首先是內容,其次是技術,第三是會員。這三大因素當中,內容和技術都與VR關系密切。VR要想真正落地,必須要靠消費,因此我們更加關注VR的技術和內容怎樣與場景消費相結合。
中國的消費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十幾年前進入體驗式消費階段,現在開始進入場景消費時代。在場景消費時代,過去兩類非常好的行業——零售和餐飲,都在大幅滑坡。而VR有可能對場景消費產生重大改變。
目前萬達正在嘗試尋找全球最新的VR技術與電影相結合。一是用VR技術做電影推廣;二是嘗試將VR落地。我同樣認為,VR不是免費的午餐,所以我們從第一天就將VR定位為消費的,萬達的VR體驗票價大約為50元,略高于中國電影平均票價。
蘇寧文創副總裁、聚力傳媒總裁米昕:
通過VR技術特別是相關的體感技術,完全可以逼真模擬現實的消費。既然VR是短時長消費,需要精良的制作內容去互動,因此我們非常看好線下的業態,這實際上是2B的業務。
在2C業務方面,目前VR還只是在做嘗試。直播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比如搏擊之類的體育互動中,VR的震撼力相當不錯,但目前仍然只是一些比較膚淺的嘗試。未來如果VR能夠成為一種普及型的終端設備,對于聚力傳媒這樣的流媒體播放平臺來說,將是我們平臺業務的延續。
愛奇藝副總裁李巖松:
過去兩年,愛奇藝在VR內容、設備以及更核心的商業模型和結構方面都做了大量研究和探討。現在市場上有大量的VR游戲和短視頻,是由愛奇藝合作提供的。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現在真正的VR商業模式其實并不在電影院,包括萬達在內,VR只是電影院內的一個單獨的體驗店,還不是電影院售票體系的一部分,因為還沒有非常清晰的付費商業模式。觀眾愿意為多長時長的什么樣的內容買單?付費內容是線上的還是線下的?商業模型問題是未來兩年內大家要探討研究的關鍵。
我相信在很短的時間內,不會超過一年,會有非常好的商業模型出來。只有商業模式在2B、2C、線上、線下整體搭建完成之后,VR才能真正地在中國市場存活下去。
數字王國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謝安:
VR在國內的未來一定是以視頻網站為主。因為電影行業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尋找商業模式,而視頻行業是不需要的,視頻網站會員已經有了一定規模,有非常成熟的商業模式,包括不付費和付費。舉例來講,不付費的VR內容就是糖水視頻(是傳統技術派攝影師諷刺“新新人類”作品的一種稱謂,比較典型的說法是“視覺感受良好,心理感受平淡”),如果要看高端VR內容就要付費,這樣就會形成漂亮的商業模式。
如何打造IP產業鏈
華視娛樂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CEO王琛:
華視的IP布局非常寬泛,無論是典型的流行小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還是經典文學《平凡的世界》,厚重題材的《激蕩30年》,甚至完全來自互聯網的IP《斗羅大陸》《龍族》等等,華視都有涉足。
華視對于IP布局并不簡單求大,而在于求好,也就是說IP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宏大的世界觀、良好的粉絲基礎,以及強烈的可看性和稀缺性。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CEO葉寧:
當下的IP熱是個很好的現象,每個IP背后都代表著一個強大的消費群體。但是來自于文學、游戲的IP如何轉變為電影?這一定是要經歷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并非所有熱門游戲IP和網絡IP都可以順理成章地變成電影IP。
電影故事的表達形式與文學的結構、游戲的結構有非常大的差別。如果是一個特別宏大的IP,還要平衡電影呈現的可能性,從某一個人物、某一個視線敘事的角度形成一個劇本,還要平衡預算等等很多東西,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也是中國電影工業化面臨的巨大挑戰。
所以在熱議IP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回歸電影創作本身。這是一個硬功夫,需要我們沉下心來,掌握它的技法和邏輯所在,然后才會有可能出現中國電影的超級IP。
合一集團副總裁、合一影業總裁劉開珞:
網絡視頻平臺能夠給很多創作新人、年輕人提供內容和個人成長的空間,他們的作品經過網友的觀看、點擊,會自動篩選形成一些有價值的內容。作為優酷土豆旗下的電影公司,我們的一個主要工作就是從中尋找適合改編成電影的內容。
我們將一個IP搬上大銀幕時需要做出很多取舍,除了對故事本身的考量,還要考慮視覺的東西。我覺得最核心還是在于情感的表達。無論哪一種藝術形態借鑒過來的,IP也好、品牌內容也好,都需要把核心的情感價值保留才有機會改編成好的電影。
騰訊公司副總裁、企鵝影業CEO孫忠懷:
無論是騰訊影業還是企鵝影業,我們對于電影還只能算是門外漢,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在市場上特別成功的作品。依托我們的游戲、文學題材所做的新項目,很多籌備和開發工作也都是交給我們的合作伙伴公司去做,比如華誼等等,真正自己操盤的并不多。這樣的策略相對保守,讓我們不至于承擔太大的風險。當然不親自下水,永遠不能學會游泳。騰訊也在考慮今年或者明年是不是真的跳下水去。
一個好的網絡文學作品背后總有一個龐大的讀者群,是比較好的起步點,但對于電影最終的成敗,可能連10%的影響力都沒有,所以我不覺得一個大IP或者特別暢銷的小說就必然成功。
阿里影業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張強:
今天大家做電影最大的困惑是原創的、優質的東西太少了,遠遠供不應求。IP打開了另外一個渠道,通過零門檻的網絡平臺,通過市場淘汰機制,最后涌現出了一些優秀的、暢銷的網絡作品。特別是在今天,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之間幾乎沒有界限,網絡只是一種表現方式而已。
但是網絡文學改編電影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大量的IP是改編不了的,三觀有問題。二是網絡文學的寫作方式是想到哪寫到哪,動輒幾百萬字,結構方式、思維方式跟電影完全不一樣,因此很多網絡文學注定改編不成電影。
中國資本競相出海
對全球電影格局的影響
阿里影業首席運營官鄧康明:
全球化是阿里影業的一個前進方向。作為互聯網出身的新兵,阿里希望不斷引進國外優秀人才、導演、制片人以及前沿技術,講述中國的故事。一方面用先進技術改善中國電影工業的制作水平,同時引進優秀制片人幫助本土電影人才成長和發展。
博納影業集團發行公司總經理劉歌:
中國資本進軍好萊塢,對我們來說是邁出了一大步,但對于全球電影界只是很小的一步。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投資他們的電影和引進作品,而是運用我們的投資把他們最先進的技術、思維、電影的世界觀以及主流價值觀都引進到中國,用美國電影的技術、人才、設備等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做深層次的布局。
萬達文化產業集團高級總裁助理、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方:
大家看到的萬達資本出海方式好像一路是買買買,其實背后有著我們自己的邏輯和策略。我們的目的是扎扎實實地學習做電影,從最開始的選擇劇本、選擇項目,到怎樣搭班子、做拍攝計劃和預算,一直到最后的宣傳、發行,我們試圖全程參與好萊塢電影制作的過程。
百度糯米影業發行總經理李陽:
中國資本怎樣走向海外?我認為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學習,一個是生態。如果降低風險,肯定要建立一個比較強大的掌控電影生態的能力。不管是讓海外的人才或者資源更深入的走進來,還是把中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借助國外力量走向全球去,我覺得這兩個關鍵詞都非常重要。
復星高科技集團(上海)有限公司影視娛樂事業部董事總經理黃競彥:
美國工業化的電影制作體系一定要從源頭控制,也就是說如果你在融資環節、在劇本撰寫環節、在找制片人、演員、導演環節沒有一定的話語權和控制力,要做到我們想要的中美電影的學習交流,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在海外的布局實際上是希望為下一代、為今后5到10年,打造一個有特色的產業平臺,幫助未來一代年輕人直接和美國對話。
在線票務平臺的未來發展空間
淘票票副總裁萬里:
淘票票作為一個互聯網票務平臺跟同行一樣,一開始從票務入手切入到這個行業。另外一個角度,淘票票同時又是一個內容輸出平臺,在此平臺上我們有數據,通過這些數據沉淀可以更好地服務于整個娛樂行業上下游。
百度糯米影業發行總經理李陽:
作為一家在線票務網站,如果我們只把自己當做賣票的,恐怕發展空間就很小了。我們要做的是電影產業的“水電煤”,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抓住我們的最大優勢——用戶和海量粉絲。我們與愛奇藝的合作,就是要將愛奇藝的用戶高娛樂屬性與百度糯米的高交易屬性融合,達成雙方共贏。
貓眼文化運營副總裁康利:
在整個泛娛樂行業中,用戶不僅在消費內容,也全程參與了內容傳播的全過程,有評論,有轉發,甚至還有二次創作等等,這些手段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變得非常豐富。我們注意到用戶參與的過程其實產生了數據和價值,通過數據的沉淀可以把整個產業鏈打通,通過一些數據更好地服務產業的上下游。
“互聯網+電影”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以及社會責任
華策影視集團總裁、創始人、董事趙依芳:
我們是影視產業的服務員,任務就是為大家服務。我特別期待的一個狀態就是大家都會尊重這個行業的商業、科技,以及人才的發展規律。
貓眼文化CEO鄭志昊:
服務產業占整個GDP大概70%,其中一半將會落到泛娛樂和體驗經濟上,尤其是以互聯網+電影為主。再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來看,電影本身是藝術,技術只是賦予它的翅膀。藝術乘以技術,資本對接市場,人才對接土壤,這才是我們樂見的。
咪咕視訊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斌:
未來四五年之內,IP網絡發展的速度會更快。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不管任何時候一定是內容為王,因為我們所有人上網的目的一定是看內容。
阿里影業首席運營官鄧康明:
中國電影人承載著很大的社會責任。今天主流觀影人群基本上是85、90后,他們中的一些人現在只知道鋼鐵俠、蜘蛛俠,只知道去買大白、小黃,這一點是我很擔心的。因為影視是一個民族傳承文化的有效載體和手段,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講,我希望我們的優秀導演們跟國際電影人合作,一塊告訴中國觀眾除了老外的鋼鐵俠和可樂,我們民族還有類似孫悟空、炎黃等很多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