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近年來,受中國電影市場快速擴容、電影產業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及中國資本活躍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外電影產業的合作一直備受關注。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產業戰略研究所最近發布的“中國電影產業指數(2016)”顯示,2017年,中國電影票房市場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1名。中國電影市場在國際市場上的重要性逐年提升,2016年年初,中美合拍動畫電影《功夫熊貓3》為了趕上中國的春節檔調整了全球上映計劃;到了6月,為了搶占端午檔,電影《魔獸》提前北美2天在中國內地上映,并以上映13天票房破13億元的成績,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市場強大的吸金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外在資本、內容、人才、技術、生產制作、營銷發行、衍生品開發等產業鏈各環節的合作與融合更加活躍、深入;中外雙向的投資、收購頻頻,合拍、合作項目層出不窮,交易規模不斷升級。與此同時,合作中凸顯出來的問題也亟須中外電影人共同謀求解決之道,并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上,包括主論壇“中國電影走出去:中外合作高峰論壇”、南茲投資主辦的“電影及相關產業跨境合作與互動交流峰會”、中國電影票房吧舉辦的“中外合拍電影高峰論壇”等在內的論壇陸續召開,就內容創意、市場定位、藝人合作、本土化、合作誤區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對于中外合作的未來趨勢,美國電影協會大中華區總裁馮偉非常樂觀,他表示,“中國市場每年以30%或以上的復合增長率持續發展,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加上中外電影工作者在各方面、各層面的合作,大家的理解越來越加深。這么好的市場加上這么好的相互理解,再加上資本的推進,我覺得中外合作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資本改變中外電影合作
資本越來越深度地介入到電影產業的發展之中,除了海外資本踴躍進入中國,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也開始以收購、入股、深度合作、成立基金等方式布局海外電影市場,這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中外電影合作的方式與形態。
美國Propaganda GEM 的CEO Ruben Igielko-Herrlic認為:現在中國市場的合作機會非常多,整個世界都在談論中國,未來幾年還可以繼續看到這個勢頭的發展。過去幾十年我們看到很多日本、歐洲、中東的資金進入好萊塢。那么中國資本的區別在哪里?中國不僅僅是影業融資和內容的重要策源地,還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娛樂市場,這與其他策源地不同,非常吸引好萊塢。
美邁斯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曹靜認為:現在各種中外合作層出不窮,令人樂觀。以共同制片為例,對國外制片人進入中國市場而言,這種合作將給他們創建非常好的進口途徑。對于中國的境外投資而言,目前大家講得更多的是,中國公司在合作過程中可以學到好萊塢經營的理念;其實,還有另一種收獲——當你做合拍項目時,比如投資一個大制片廠的電影時,將會獲得非常好的經濟回報。在投資時,中方可以要求獲得其中一部分利潤,還可以學習到對方是怎么樣進行收入預測的。
摯上文化傳媒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楊瀟葉認為:海外的影視行業投資對于中國投資人來說是非常新鮮的,近兩年之內才開始出現。合作過程中,資金的安全性尤其重要。作為資方,看項目的時候需要把控整體風險,有三類電影是比較安全的:1.融資結構非常健康且比較優化的,比如說海外電影里面的軟、硬投資部分,包括退稅、銀行貸款、債券投資、股權投資、夾層投資等,比例都非常健康和均衡的,這樣的盤子更能夠以小搏大,風險容易把控;2.選擇包裝得比較完善的盤子,而不是處于早期的、開發周期比較長的項目;3.考察項目的后期回報效率。
如何避免市場誤區
雖然當下的中外合作項目遍地開花,但真正贏得好口碑與好票房的卻是鳳毛麟角,問題的癥結何在?在合作中又應該如何避免市場誤區?
楊瀟葉認為,目前的合拍片存在一個比較大的誤區——想兼顧中國和海外市場。這很難做到,中外文化的差距太大,到最后反而兩頭不討好。舉例來說,《功夫熊貓》系列是在中國核心文化和IP上產生出來的國際化電影,對于海外市場來說有比較好的吸引力,但今年的《功夫熊貓3》在海外獲得的反饋并不積極,因為放了太多的中國元素在里面,影響了海外觀眾的接受度。所以,中外合作一定要選擇一方的市場來進行創作,如果用海外先進的理念和國際化思維、影視技術技巧去對國產IP、國產創意進行包裝和對接,反而更容易產能最大化。
基美影業總裁程笳淇認為:做合拍片市場的目標特別重要,影片是以中國市場為主、海外發行為輔,還是要沖擊北美市場,或是歐洲市場,這些在做劇本之前就要明確。再次,合拍片的周期很長,合拍過程中發生的不可預見性問題會比較多,想清楚市場目標后再去投資。最后,影片不一定要通過合拍的形式去做全球市場,合拍片無法兼顧海內外所有市場,看重哪個市場就做哪個市場觀眾偏愛的劇本故事,在哪個市場重點做發行。
東蛙影業(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單東炳認為:國外的制片人到中國來尋找合作時易犯的一個錯誤是,他們拿著自以為“很中國化”的劇本過來,其實卻根本沒法用——很多中國元素在中國的審查領域過不了關,還有些所謂的中國元素在中國近幾十年來已經不流行了。建議他們先不把這些東西寫成劇本,可以只有一個概念,然后和中國合作伙伴討論,因為你的伙伴是最了解中國審查制度和中國的市場走向的,這樣才能比較有效地拍攝一部適合中國市場的電影。我遇到過很多已經花了幾百萬美元、耗費了好幾年時間的大型項目,到最后都半途而廢,教訓慘痛。
選擇本土市場還是國際市場
在目前的中外合作中,經常擺在合作雙方面前的一個難題是,究竟應該把合作重心放在中國市場還是海外市場?對此,業內人士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馮偉認為,中美合作在近年來發生了變化。早期雙方談得最多的是要怎么去做合拍,拍的這些片子怎樣才能既在中國又在北美市場、全球市場有觀眾。現在大家談得更多的是,怎么樣把中美兩國電影產業通過合拍、合作更好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共同發展更大的市場。這個變化非常重要。再過五年,中國市場會有兩個北美市場那么大的規模,這足夠讓國外公司到中國來進行本土化合作。其中最重要的內容,還是基于中國本土市場發掘出來的項目,在本土進行運作,并針對本土市場發行。現在,全世界也只有中國有這樣大的市場和這樣大的資本吸引力。所以,中國電影人應該先在中國把項目立下來,學習用全球視野跟好萊塢公司合作,了解國際電影的先進理念以及講故事的手法,下一步才有可能拍出在全球市場取得良好反響的合拍片。
威秀娛樂集團亞洲公司總裁艾秋興認為,外國公司如果下決心要做中國市場,那就需要在當地成立制片公司,這是對中國行業、中國觀眾的一種尊重,也更有利于了解當地人的需求。要在這里扎根,進而建立比較健康的產業鏈,比如說做自己的電影開發和發行,甚至主題樂園的建設,從長遠角度規劃在當地的業務。以主題樂園為例,我們可以把外國的IP和中國的IP放在實景娛樂的場所,這都是可以產生利潤的業務,為什么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