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堅
【關鍵詞】拼音教學 兒歌 游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86-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小學拼音要實現學生能準確地拼讀和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為整個小學階段語文學習奠定基礎。”要讓拼音教學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師應當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選擇新奇的教學策略,搭建豐富多彩的拼音學習樂園,激發小學生拼音學習的興趣,逐步樂學、會學。鑒于此,筆者在小學拼音教學中整合兒歌、游戲、繪畫等多種資源,打造趣味橫生的拼音課堂,與同仁分享一些教學實踐和粗淺心得。
一、借助兒歌,催生趣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生而言,眾多拼音字母像陌生的符號看起來雜亂無章,教師可以將字母聲、形、義的特點結合在一起,創編朗朗上口的兒歌,把拼音知識融入兒歌中,利用兒歌的節奏感催生出拼音課堂的趣味之花。教師只有設計符合小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才能實現高效的拼音教學。在語文S版教材第一冊課文《a o e》的學習中,由于不少學生在學前階段都接觸過單韻母學習,本次課的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鞏固拓展知識。筆者設計本次課的教學如下:首先認識單韻母教學,注意發音時的口型,根據教材圖片中的“小孩高歌、公雞打鳴、池塘中鵝”三項內容編一首兒歌,如“圓圓臉蛋,張大嘴巴a a a;公雞一叫,嘴巴圓圓o o o;池塘白鵝,嘴巴扁扁e e e”,簡單三句話將字母形狀、發音的口型囊括其中。筆者要求學生朗讀幾遍并熟記兒歌,在訓練過程中提醒學生三個音節嘴巴形狀依次由大到小。本節的第二項內容是學習聲調,每個韻母的讀音有四個聲調,依然采取編順口溜的方式“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升降”,然后讓學生按聲調順序范讀,可以放慢速度但要讀準字音。這樣設計教學,不僅讓符號形象具體可感,方便小學生記憶,同時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也能為教師課堂增色不少。學生在長期的背誦過程中掌握了一些拼音技巧,筆者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腦創編歌曲助力拼音學習,激發小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
二、巧用游戲,突破難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注意力極其短暫,并且性格中帶有愛玩、多動的特征,很多小學教師采取嚴格要求學生上課端坐、不許說話等形式,力求提高學生聽課的效率,然而這樣的做法反而引起學生的厭學心理,使得難點教學難以展開。教師可以適當設計一些活動或游戲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保持課堂教學的活力。如在教學語文S版教材第一冊復習內容二時,由于學生已經學完了23個聲母,教師正好借此機會檢驗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習成果。為此,筆者設計一些小游戲作為突破復習難點的良策。1.卡片找朋友。筆者事先將23個聲母做成卡片,隨機分發給班內學生,筆者在講臺上說“b——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到相應卡片的學生就要將卡片舉起來,接著全班學生齊讀兩遍加深讀音記憶。另外,教師可以選一名學生到講臺,班內其他同學隨機舉起手中的卡片讓這位同學來讀。2.填字謎。筆者將23個聲母按照先后順序,在黑板上畫出的四線三格中寫出一部分,隨機找學生補充空缺,其他學生可以觀察找到拼寫錯誤的地方并指正,在游戲中以小紅花和棒棒糖等獎勵填寫正確的學生,以激發大家的競爭欲望。此外,還有“一條龍開火車式讀拼音”“看口型猜音節”等各種活動。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師生共同參與游戲也是學生獲得學習體驗的過程,幫助學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將原本枯燥的拼音學習打造成富有情趣的競爭游戲,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自主創新,感受形體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教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才能使其受用一生。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發展階段,直觀的視覺刺激最能挖掘小學生腦海深處的學習潛能。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將拼音教學與小學美術結合起來,用繪畫的方式開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學生的自我感知,更有創意地掌握拼音的書寫規律。在語文S版教材第一冊字母拼寫的教學中,筆者觀察到小學生喜歡在作業本上寫寫畫畫,而且他們也接觸過一些簡筆畫的學習,就可以讓學生結合簡筆畫發現拼寫的奧秘。1.在學習n時,教師可以將其畫作一個門的形狀,配以“一個門洞n n n”的口訣,很快,有學生指出m就可以看做是“兩個門洞m m m”;相應的,教學字母“l”時,有學生拿出一根火柴棍,配上“一根小棍l l l”的順口溜,學生根據外觀的相似性,選擇匹配的簡筆畫強化了教學效果。2.字母ü在韻母中遇到一些聲母是有特定變化的,教師可將其作為拼寫教學的重點內容,訓練小學生的思維敏感性,培養其創新學習方式的意識。筆者采取簡筆畫記憶的方式,將ü的兩個圓點畫成一個帽子的形狀,并向大家解釋“ü”是一個很有禮貌的孩子,見到尊敬的“j q x”就會脫掉帽子,接著出示幾個聲母提問:會讓“ü”脫帽的是哪些聲母。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寫寫畫畫的過程中加深對拼音字母的記憶,一改往日繁瑣的拼音書寫教學,賦予其與眾不同的藝術性,激發小學生自我發現和自我創新的潛能,同時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審美教育的滲透。
四、融入生活,學以致用
拼音教學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學生只有經過大量的實踐練習,才能被吸收內化,促進其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要把握好生活這個大課堂,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語言環境,提供一個學以致用的平臺,在真切的生活情境中構建生動的字母教學情境。一年級學生的功課內容相對較少,此時是擴大學生拼音、識字量的最佳時機,筆者在教學中聯系生活內容,讓學生在生活中掌握字詞,在教學語文S版一年級上冊課文《邊看電視邊識字》時,筆者結合小學生喜歡看動畫片的特點,讓他們先拼出“大風車、米老鼠、孫悟空”等詞語,及時糾正學生的拼寫、前后鼻音的讀法等容易出錯的地方,鞏固拼音知識,還可以在課前利用超市的商品標牌讓學生拼讀,讓學生在認識生活必需品時學習拼音。在進行聲母、韻母的學習時,筆者設計口頭組詞、造句等內容,如“m”可以跟“a”組成“媽媽”,這樣既學習拼音,又訓練了口語表達,一舉多得。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看圖寫話等活動,鼓勵學生用拼音代替不會寫的字,創造更多的學習生活用詞的機會,讓語文課堂生活化,更富有趣味性,貼合小學生的成長軌跡。
總而言之,融合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拼音課堂可以挖掘小學生內在的潛能,學生才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好語文知識,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在后續工作中,筆者將繼續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探討更多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拼音學習資源,為拼音教學開創新的思路。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