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艷
【關鍵詞】初中語文 追問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97-02
追問就是尋根究底地查問。提起追問,大家都不陌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獲得對所學內容的深刻理解與解讀,教師常常會采取追問的形式,從而使學生在有效追問的引領下,獲得對課文的深刻見解。追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智慧。筆者在此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語文教學中的追問策略。
一、點狀追問——聚沙成塔
點狀追問就是指由點到點或者由點到面的追問,它的主要特點是教師在提問時,問題集中在一點,然后通過教師的追問使學生的思維走向深處。在語文教學中,采取點狀追問的形式有助于把所有問題聚焦到一處,從而使學生在核心問題的引領下進行由淺入深的思辨,聚沙成塔,從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提高。下面筆者以《蘇州園林》(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教學片段為例,說明點狀追問的設計。
師: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文,結合你的所思所想,給課文擬定一個副標題:__________________的園林。
生:畫圖中的園林。
師(追問):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生:我是從“他們惟愿游覽者得到‘如在畫圖中的美感”這句話讀出來的。
生:我是從“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句話讀出來的。
師(追問):大家說得很好,作者就是抓住了這種圖畫美來說明蘇州園林的,那么,設計師和匠師們是通過什么途徑來實現這種美,從而使人們無論站在什么角度都能夠感受到這種美呢?
生:從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方面來體現這種美的。
從上述教學片斷可以看出,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先由點到點,再由點到面,從圖畫中來,到圖畫中去,讓學生對作者的構思以及設計師們的獨特設計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認識,這樣的追問大都圍繞著一個目的進行,有助于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下展開積極思維,由點到面,從而獲得對課文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
二、線性追問——水到渠成
線性追問是具有“預設性”“層次性”“遞進性”的追問,這種追問的主要特點是教師在追問問題的設計上是有計劃與條理性的,教師通過有序的追問,使所提出的問題如抽絲剝繭般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層層推進學生閱讀過程。下面筆者以《范進中舉》(語文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教學片斷為例說明此種追問方法。
師:剛才大家閱讀了課文,那么,自從范進中舉以后,周圍的人對他的態度有了什么變化?
生:變好了。
師(追問):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胡屠戶的變化最明顯。
師(追問):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生:中舉前說他是“現世寶”“癩蛤蟆”,中舉后卻又叫他“賢婿老爺”“文曲星”。
生:中舉前只給范進“一掛大腸,一壺酒”,中舉后卻又帶了肉和錢。
生:中舉前經常把范進罵個狗血噴頭,中舉后看到范進衣襟皺了,一路上倒低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師(追問):從胡屠夫在范進中舉前后的一系列變化中,你可以看出胡屠戶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是一個前倨后恭、粗俗勢利的人。
生:是一個趨炎附勢、愛錢如命的市儈。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在關于胡屠戶人物形象的認識上,教師主要采取了線性追問的方法,有效預設,層層推進,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下突破思維障礙,真正走到了文本解讀的深處。
三、重復追問——力求正確
重復追問就是指學生對問題的解讀還不夠深刻時,教師以學生的回答作為新問題再次進行提問的一種方式,這樣的追問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追問下,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過程,達到正確理解問題的目的。下面筆者以《故鄉》(語文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教學片段為例說明重復追問這一方法。
師:剛才大家對課文讀了好幾遍,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請大家在“故鄉”前面加上定語, 的故鄉。并說說你的理由。
生:不值得我再留戀的故鄉。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故鄉變得破落不堪,沒有我想象中美了;童年的小伙伴閏土也變了樣,與我產生隔閡,不是我心中想象的樣子了;再加上楊二嫂的自私、貪婪,這個故鄉真的不值得我留戀了。
師(追問):故鄉真的不值得我留戀嗎?請大家再深入想一想。
生:不是的,正是因為我對故鄉的留戀,我才隨母親一起回到故鄉。
生: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希望故鄉的日子能夠變得美好的心愿。
生:故鄉是作者心中的坎,是作者永遠的牽掛與留戀,不能說故鄉是不值得留戀的。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當學生對課文的解讀出現偏差的時候,教師主要采取重復追問的形式,使學生對要思考的問題引起了足夠的重視,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支持與引導下主動認識到學習中的不足,在重新審視文本的過程中獲得對所學知識的最佳解讀。
四、發散追問——多元綜合
發散追問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機應變的追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采取發散追問的形式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從單一走向多元,從而使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更加多樣與全面,有效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下面筆者以《桃花源記》(語文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教學片斷為例予以說明。
師:陶淵明用簡潔明了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令人向往的世界,你們喜歡嗎?還有什么要說的嗎?
生:我想知道這個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
師(追問):你們認為桃花源真的存在嗎?
生:我認為它是不存在的,因為文中說在返回的時候已經找不到了,所以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桃花源,是作者想象出來的。
生:我認為有,因為漁人都去過了,為了避免地方泄露,入口處肯定設有迷宮一樣的東西。
師:那么,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悠悠千古事,留與后人評啊!亦真亦幻,這也是《桃花源記》能夠流傳千古的真正原因。如果你對他們的見解都不認同,課下也可以翻閱陶淵明的相關書籍來閱讀,希望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收獲。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就難點與疑點展開發散式追問,這樣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站在更加客觀的立場上看待人物與事物,進而在拓展閱讀中豐富自己的閱讀儲備,在這種追問下,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也隨之得到了培養與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追問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有許多種,不局限于以上幾種。它可以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發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當學生理解較淺、走入誤區時,教師要善于采取有效的追問方式對學生指點迷津,從而打造出精彩的語文課堂。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