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廣坤
【關鍵詞】生活元素 小學數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90-01
小學數學教材貼近學生生活,也源于學生生活,教師應充分挖掘生活元素,讓生活元素能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出更大的功能。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不高。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深入反思成因,積極探索出一種新型的、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耐心學習,進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一、與生活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課程比較特殊,邏輯性比較強,許多學生一看見數學題目就感覺無從下手,學習興趣自然不高。為此,教師應將重點放在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來,通過將數學知識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較好地感受到生活的氣息,感受到生活所蘊含的數學知識如此奇妙,促進學生主動地發散思維、大膽地探索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奧妙。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時,筆者巧妙運用學生經常接觸的人民幣(如1元、10元、1角等),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讓學生從感官上熟悉人民幣。通過學習,學生很快就掌握了1元就是10角的兌換概念。接著,筆者構建了一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場購物”情境,把練習本、橡皮擦、圓珠筆與鉛筆等若干物品擺在課桌上,再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自行安排學生擔任售貨員與顧客等角色進行物品買賣模擬。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親身感受了購物兌換人民幣的經歷,深刻地掌握了人民幣兌換的知識。這種貼近學生生活,與學生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走進生活,凸顯數學知識的價值
小學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從一年級《認識時間》至六年級《自行車里的數學》,均滲透著生活元素,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來解決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問題。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統計》時,筆者發現本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教會學生如何加工及統計數據,學會及掌握統計的相關思想及方法。為此,筆者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依托,設計了這樣一系列題目:班上喜歡籃球的同學有多少人?喜歡羽毛球的同學有多少人?喜歡排球的同學有多少人?喜歡乒乓球的大家有多少人?結合這幾個問題,請大家運用扇形統計圖來描述班上同學喜歡球類運動的人數及所占的比例。學生結合所學的統計知識進行了一番思考之后,很快就得出了答案。這樣將籃球、排球等生活元素巧妙地運用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明顯地讓學生感受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性,進而激發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
三、結合生活實例講解,化抽象為具體
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弱,對學習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比較難,但小學數學教材中恰恰收錄了許多抽象的數學概念。那么,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這些抽象概念呢?筆者認為,教師應通過轉化的方法,讓抽象的知識內容轉化成為具體的內容。轉化的方法比較多,其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例進行講解就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通過轉化,可以讓復雜的數學知識簡單化,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降低了學習難度。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時,理解并掌握比例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如果學生不能有效地掌握這個概念,則很難學習下一章節的內容。比如什么是“對比關系”?什么為“分量”?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概念,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在課堂教學時,可以詢問學生:咱班上的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女生人數與男生人數的比例是多少?接著,讓學生進行分組統計出班上的總人數為50人,班上的女生人數為20人,男生人數為30人。最后,學生得出了女生人數與男生人數的比例是2比3。通過結合學生熟悉的實例進行講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促進學生對數學專業術語的理解,讓學生樂于學習。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程包含了許多生活內容,教師應巧用生活資源、生活元素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學會運用生活常識來學習數學知識,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