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燕
【關鍵詞】課外 語文 閱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94-01
語文特級教師吳桐禎主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促使學生心智的良好發展,幫助學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識結構,促使學生提高聽說讀寫等全方位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自由的課堂中自主閱讀,進而產生求真務實的精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建立起“真學”的課堂,應注重語文和生活的關系,注意整合各種課內外教學資源,尤其是鏈接課外知識,促使學生學習真語文。
一、經典誦讀,傳承文化
要建立起語文學習的真學課堂,教師首先要將課外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學生嘗試課外閱讀時,教師不能將預設的主題思想灌輸給學生,要遵循先學后教的原則,讓學生先自主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嘗試從中獲得自我感悟,而后通過指導和協調等方法,讓學生更好地品味文本,從中獲取更多的深層文化知識,起到傳承文化的作用。小學語文課本收錄了大量經典古詩詞,如《望洞庭》《峨眉山月歌》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圍繞課本中的詩詞進行課外鏈接誦讀,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教師教導學生如何誦讀古詩詞,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理解古詩詞意象和含蓄的思想表達方式,如學生誦讀古詩詞之后,組織相關的詩詞品鑒活動,如經典品讀大會等。學生在品讀過程中深情地朗誦自己閱讀的詩歌,嘗試說一說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可見,在學生鏈接課外嘗試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閱讀類型、閱讀方法等方面的指導,讓學生從中掌握正確的閱讀策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從優秀的課外讀物中獲取豐富的文化養料,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傳承,更加熱愛誦讀、學習古詩詞。
二、讀思結合,引導質疑
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其實應該是讓學生嘗試自己提出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質疑,使用讀思結合的方法分析文本,從文本中獲得更多的信息,還要嘗試結合文本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鼓勵學生養成問題意識。語文課本中收錄了一些經典的寓言故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在含義,在思考中嘗試提出疑問,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濫竽充數”“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等寓言故事時,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問。有學生在閱讀“螳螂捕蟬”的寓言小故事時指出:這則小故事講的是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身后的隱患,現實生活中是否也存在這樣因小失大的人呢?教師針對學生的這一問題組織討論,讓學生嘗試說一說,在自己身邊有哪些為了蠅頭小利而惹來禍患的事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暢所欲言,提高了自己的認識。語文教學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教師要在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同時,幫助他們搭建起發問的平臺,促進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
三、整體閱讀,升華思維
古人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學生想要更好地學習語文,還要把握住整體閱讀的“根”。整體閱讀是具有一定深度的個性化閱讀,由于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很難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整體閱讀經典名著,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嘗試閱讀經典,在較長時間內持續進行閱讀體驗,在思維沉淀的過程中更加全面地把握文本。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數以短篇為主,即使節選了一些長篇文本中的段落,也往往只能讓學生獲得片面的認知,教師可以利用鏈接課外的方法促使學生獲取源頭活水,在整體化閱讀的過程中嘗試讀整本書,獲得整體感悟。蘇教版語文課本收錄了《三顧茅廬》等節選自經典著作的片段,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對《三國演義》等經典文本進行整體閱讀,教師則可以讓學生嘗試在課余時間進行整體化閱讀。學生每天閱讀一個章節,在閱讀的過程中借助工具書等,從理解文本內容做起。學生還可以建立起閱讀小組,在小組活動中相互討論閱讀內容,探討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問題。為了促進學生展示閱讀的收獲,教師讓學生嘗試撰寫閱讀筆記,說說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思想火花。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學生可以完整地完成一部著作的整體閱讀,他們的思維能力也能夠得到整體提高。
幼兒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教育就是激發生命的過程,要幫助學生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自己發展這種精神。”教師要建立起語文真學的課堂,就必須尊重學生個體獨特感受,在師生平等的環境中,將閱讀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鏈接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切切實實多讀、多思考,自主學習知識。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