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波
【關鍵詞】低年級解決問題 教學四方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113-01
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接受和分析能力往往比較差,因此,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開展“解決問題”教學呢?現筆者結合多年從教低年級數學教學的經驗,談幾點見解。
一、三讀問題,初步了解題意
低年級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只有讓學生多讀,才能對問題有表像的理解。而要求學生認真讀,大聲讀,多讀,也是很多名師常用的手段。通過反復的讀,學生可以感悟題意。鑒于此,教師在上課時應對學生的讀提出要求,并讓學生讀后畫出題目給出的數量,然后說說它代表的意思,確定要求的問題,以此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筆者認為,數學教學也要像語文教學那樣,先讓學生理解題中每個字、詞、句的意義,培養學生書面語言的閱讀能力。然后,再引導學生去思考:題目有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什么數學問題?例如,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第10頁的例1“有15個氣球,賣了9個,還有幾個?”讓學生讀題后理解這兩個數學信息:“有15個氣球”就是一共有15個氣球,“賣了9個”就是從15個氣球里面拿走了9個。再有一個數學問題:“還有幾個?”就是剩下的意思,這時氣球就沒有原來這么多了,所以用“15-9”進行列式計算。這樣綜合題意,學生回答起來就有了方向,不至于答非所問。學生從中逐步感悟到一個完整的問題至少有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而且一般說的是同一件事,條件和問題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條件”是解題的依據,“問題”是解題的目的。
二、借圖進一步厘清解題思路
數學來源于生活。對于生活中常見的、可以接觸的、可以描繪的數學題,學生如能做到結合圖形解題,化繁為簡領悟題意,就能使解題過程更加直觀,進一步厘清解題思路。借助圖形建構數學模型,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比如:媽媽買了12個蘋果和8個雪梨,蘋果比雪梨多多少個?教學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先畫12個蘋果,在蘋果相對應的下面畫8個雪梨,從而明顯地對比出蘋果比雪梨多出4個,示意圖如下:
學生借助直觀演示和比較,在數量關系中找出差別,再結合以前所學的知識,就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了。
三、求助問題信息,確定解題方法
抓住問題所告知的信息,理解關聯之意,是解題的重中之重。數學課是一門抽象性、系統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只有正確、深入理解問題的關聯信息,方能不入“歧途”。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善于抓住題目中的“一共”“還剩”“增加”“減少”“余下”“多出”等關鍵信息,加強加、減法的應用,從而確定在什么情況下用加法計算,什么情況下用減法計算。例如:小明的爸爸養了3只小貓、5只小狗,小貓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只?小明送了兩只小狗給別人,還剩下多少只小狗?在學生讀了題目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一共”這一關鍵詞,理解這是把它們的數量合在一起的意思,所以要用加法計算;“還剩多少只?”教學時要讓學生理解這就是說比原來的數量少了,所以用減法。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做適當的改編,舉實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促使學生都能夠準確抓住題目中所包含的關鍵信息,從而為問題的解決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各顯其能,提倡解題方法多樣化
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時,要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學會尋找不同的解題途徑,尋求多種解題方法。如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善于分析和總結各種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熟知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并能結合問題特點靈活運用。以一年級下冊“人民幣的認識”后的一個數學案例為例:小明去超市買了一個書包用去30元,一個筆盒用去8元,他付給售貨員50元,還找回多少元?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抓住“用去30元”“用去8元”“付給50元”“找回多少元”等問題信息,認識和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鼓勵學生擺脫思維定勢,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如第一種方法:用去30元,再用去8元,可以根據題意理解成從50里面減少30再減少8,用減法列式計算:50-30-8=12(元);第二種方法:把用去的錢先合起來算,再算找回的錢,列式計算為50-(30+8)=12(元);第三種方法:和第一種方法的理解相同,只是順序變了,結果一樣,列式計算為50-8-30=12(元)。通過大力提倡算法多樣化,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真正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讓學生愉悅地感受到數學的解題方法不單單是“自古華山一條路”。
科學地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的特點,采取深入淺出、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低年級數學教師必須從基礎抓起,引導學生通過“讀”“思”“悟”“解”來提高解題能力。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