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于 莎
“1361”搭起家校聯教橋
文_于 莎
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導。家校只有攜手聯教,才能將育人落到實處。淄博市臨淄區皇城鎮第二中學經過長期探索,構建了“1361,一生有你”家校聯教新格局,推進家校聯教工作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譜寫了家校聯教工作的新篇章。
學校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以加強對家校聯教工作的引領。中心主任由校長親自擔任,名譽主任由外聘知名家庭教育專家擔任,主要成員還包括學校分管副校長、德育主任以及學?,F有的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
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引領下,學校通過集中培訓和個別指導相結合、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理論學習和案例分析相結合等方式,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家校聯教工作,家校聯教工作網絡日益健全,現已形成了以家校聯教理論研究為指導、以多渠道實踐落實為依托的家校聯教工作新局面,有力地推動了家校聯教工作的深化和家校聯教水平的提高。
第一,是家庭教育專家系統培訓。
為加強家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學校成立了家庭教育講師團。講師團成員主要包括外聘專家團隊、學?,F有的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外聘專家團隊每學期針對全體家長舉行兩次培訓指導,每月舉辦一次分年級、分層面的家庭教育培訓,側重傳授科學的教育方法。
第二,是家長課程超市講師授課。
學校依托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充分利用現有的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團隊和優秀班主任等組成的家庭教育講師團,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定授課方向,形成學期“必修+選修”家教課程,通過開設課程超市,以系列化家庭教育課程建設為突破口,及時分析新問題,交流新思想,幫助家長在交流、碰撞中解決家庭教育困惑。以家長課程超市建設為抓手,學校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家庭教育講師團隊和家長隊伍。
第三,是家長講堂家長現身說法。
家長資源是家校聯教資源的有效支撐,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好這部分資源,那么家長們的視野將得到極大拓展。學校的家長講堂在原有傳統家長會的基礎上,邀請優秀家長現身說法,談論育子之道,講說自身經驗,為其他家長教子提供參考。
第一,是校長接待日。
學校將每周一設為校長接待日,專門接待家長的來訪。為了便于溝通及校園安全管理的需要,學校下發了《皇城二中家校聯系卡》,卡上明確標明了校長、副校長以及班主任老師的聯系方式,家長來訪需持此卡作為憑證。校長接待日增強了家長近距離接觸學校的機會,提高了家長參與學校發展的積極性。
第二,是預約家訪。
學校地處農村,學生家長經常在田間及棚間務農。基于這種情況,學校推出預約家訪制度,即老師事先跟學生家長進行電話聯系,約定好家訪具體時間,讓家長事先安排好農活,避免出現家訪找不到家長或打擾家長等現象。預約家訪既充分考慮到家長的實際困難,又深入學生家庭實地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為家校聯教工作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三,是樂教樂學平臺。
學校充分利用樂教樂學軟件,開展家校聯教活動,方便了家校溝通,促進了孩子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進行學習,更為孩子在家提交圖片、音頻、視頻作業并在班級圈內相互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樂教樂學還設有才藝秀、快拍錯題、樂學閱讀、朋友圈等廣受家長和師生歡迎的板塊,已經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家校溝通交流、推動學生移動式學習的重要平臺。
第四,是QQ群、微信群平臺。
隨著各種社交媒介的廣泛應用,智能手機以及各種社交軟件為家校溝通開辟了更為便捷的渠道。學校在校級層面開通了全國家庭教育淄博指導站皇城二中分站微信群,在班級層面建立了班級QQ群,家長和教師可以用視頻或圖片等形式交流孩子們在家中及學校的生活,交流家庭教育經驗。學校還邀請優秀家庭教育專家定期定時在群內做報告,彌補家長會時間短暫、形式單一的缺陷,幫助家長解決親子教育中的專題性疑難問題,讓家校溝通更有針對性、實效性。
第五,是《幸福心語》報。
學校創辦了報紙《幸福心語》,組織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人員、班主任、普通教師進行編輯,每季度出版一期。《幸福心語》以專家微型講座、家長來信、學生信箱等欄目,積極宣傳家庭教育知識。
第六,是三級家長教育委員會。
為進一步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形成家校合力育人的新局面,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指導下,在家長自愿、教師推薦的基礎上,學校成立了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完全由家長組成,設置主任一名、副主任兩名、秘書長一名,成員若干。家長委員會為家長監督學校工作、參與學校重大事務、建言獻策搭建了平臺。
為了促進家校聯教科學、持續發展,學校逐步建立健全了家長激勵機制,優化家長評價體系,堅持每學年開展班級、年級、校級縱向維度為主線,書香家庭、溫馨家庭、最美家庭、十佳父母等橫向維度為基本面的一系列、多層面優秀家長評選活動,激發了家長的參與熱情,增強了家長們參與家教的信心,實現了家校共贏。
為了每一個生命的幸福綻放,為了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成長,學校將繼續深化“1361,一生有你”家校聯教機制,讓家校合力育人增添活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皇城鎮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劉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