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紀德奎 蒙繼元
基于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
文_紀德奎 蒙繼元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挑戰,鄉土文化本身蘊含的德育功能也在逐漸消退。在中小學校中,德育課程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受知識本位影響,當前德育課程不同程度地受到忽視。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鄉土文化?如何使其教育功能最大化?如何開創德育工作的新模式?這些問題成為了當前教育研究者需要進行思考和亟待破解的課題。本文擬提出基于鄉土文化來開發德育課程,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并嘗試闡釋基于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的內涵、價值和開發路向。
“鄉土”一詞較早出現在《列子?天瑞》中,所謂“有人去鄉土、離六親、廢家業、游于四方而不歸者,何人哉?世必謂之為狂蕩之人矣”。這里的“鄉土”即指家鄉或地方。有研究者認為,“鄉土”二字簡單的說來就是屬于吾人所居住之本鄉土地的一切自然和人為的環境而已。[1]也有研究者將其理解為“與自身的內在生命息息相通、構成部分自我的存在,是與自我結為一體的存在”。[2]可以說,作為個體或群體存在的人與鄉土不可也不能分離。
鄉土文化是指產生和存在于某一地域內的、具有該地域特色的人們創造的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的總和。它既包括外顯的建筑古跡,如亭臺樓榭、革命遺址;也包括內隱的文化內涵,如民俗風情、宗教信仰等。它的形成既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如氣候、地形;也受人文因素的影響,如經濟發展、人口遷移等。地域獨特的自然、社會環境與歷史產生的鄉土文化也各不相同。隨著歷史的積淀,鄉土文化表現為人們對該地域價值觀、情感和思維的認同,既是該方水土養育的人類勞動的結晶,又表征著該地區人類活動的過程。
基于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是指通過對鄉土文化的系統選擇與提煉,將其融入到課程體系中,使師生能夠共同對話、理解、體驗和實踐的活動及其進程的總稱。鄉土文化本身承載著德育功能,而德育課程本身也包含鄉土文化內容,但二者只是兩個部分重合的非同心圓,重合部分正是德育的精華所在,相互融合與開發才能使重合部分不斷擴大,將德育的精華更多地釋放出來。一方面,鄉土文化本身承載著德育功能,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鄉土文化都具有正向教育功能,需要將其有意義的部分升華為德育內容;同時,鄉土文化教育價值與功能的發揮需要依托一個具體的情景和平臺,通過課程這一載體便能使鄉土文化價值功能得到系統提升;尤其是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鄉土文化價值體系正徘徊在解體的邊緣,鄉土文化的傳承受到影響,正是通過系統的課程開發,才有助于鄉土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另一方面,德育課程內容比較廣泛,鄉土文化是其重要內容之一。鄉土文化源于鄉土現實生活,通過對其開發,能夠使德育課程內容更加聯系生活情景,突出了德育的適切性,有助于擺脫德育內容知識化的困境;同時,大量的具有優秀傳統特色的鄉土文化融入到德育課程中來,極大豐富了德育課程內涵,也提高了德育課程的質量與品位。因此,提出基于鄉土文化來開發德育課程,不是簡單重復累加,而是雙向提升。
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和實施方式,基于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包括以下三類:一是“美德袋”式德育課程。鄉土課程資源仿佛是一個“美德袋”,將經過精心篩選和編排的鄉土民俗歷史、鄉土人情、名人軼事等優秀文化傳統編寫成有關德育的內容,以美德故事和道德格言的形式向學生講述,使學生在故事熏陶中理解道德的內涵。二是體驗式的德育課程。開展生活論視域下的兼具鄉土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德育活動,如“了解家鄉”“贊美家鄉”等主題活動,參觀烈士革命紀念館、名人故居、歷史古跡等,并引導學生親近鄉土自然,使學生在活動體驗中自然地感悟到鄉土的魅力和可貴,進而對鄉土文化產生自豪感和認同感。三是滲透式德育課程。既可借助各學科教材蘊含的有關鄉土文化的德育思想,進一步挖掘其背后的鄉土意蘊,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亦可通過建設具有鄉土特色的文化場,對學生品德進行潛移默化地熏陶與感染。三種德育課程類型相互補充、互為轉化,將獨白式的道德宣講與教學場域的人文元素巧妙地結合起來,凝聚了鄉土親情,對學生的思想、情感與道德等方面會產生積極影響。
1.接地氣
基于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最顯著的價值就是能夠與學生的鄉土生活聯系起來,使品德信念通過生活實際轉化為道德行為。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決定教育,教育為了生活。教育回歸生活本真,這便啟示我們德育課程的鄉土文化根基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才是真正的課程教育。一個人的道德表現受到情感、態度、需要等價值因素的影響,所以道德教育與充滿熟悉味道的鄉土環境相結合,才能從情感上引發共鳴,形成道德信念。
反觀當前德育課程,由于缺乏鄉土文化氣息,與生活實際相脫離,導致德育課程出現弱化,甚至虛化。特別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人口快速涌向城市,呈現出對鄉土的逃離現象,從家長到學生,都想拼命疏離原本淳厚的鄉土氣息,農村人口空心化直接導致鄉土文化的褪色,這也直接影響了農村留守學生的德育培養。毋庸置疑,生活是倫理道德的基礎,道德離不開生活,它是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個人價值觀念。同樣,鄉土文化是德育課程發展的土壤,為課程建設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蘊涵著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更能突出深層次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延續著本民族的精神氣息。
2.彌補愛
從教育學的視角看,課程是品德教育和情感關懷的有效載體。基于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凝聚著鄉土親情,釋放著一種歸屬感,對學生的心理情感、思想道德等方面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在鄉村中學有這樣一個群體:父母外出打工,學生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家長對孩子的需求、興趣和困惑關注甚少。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叛逆和輕狂,長期以來缺乏父母的關愛,又不愿與老一輩人溝通,他們對精神關愛的渴望迫切而強烈。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學生明顯表現出歸屬感與安全感缺乏,心靈空虛逐漸轉換為性格的孤僻和冷漠,甚至產生嫉妒與怨恨心理。因此,具有濃郁鄉土文化氣息的德育課程恰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他們缺失的情感與關愛。
由于實證主義和科學主義至上的影響,當前有些學校德育幾乎等同于知識教學,德育知識科學化與神圣化,這種知識觀直接導致事實與價值的剝離。有研究調查發現,“城里小學思想品德課一般是每周三節,農村學校多為一節,且這些課經常被‘主課’代替,客觀上造成了道德教育的缺失。”[3]究其原因,知識本位與德育課程脫離實際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開發和建設具有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提升德育課程內涵質量,不僅能夠增強情感關懷,還能夠樹立學生的正確價值判斷,使其產生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
3.促發展
2005年,針對鄉村文化建設,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文化上的高度自覺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必將激勵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離不開鄉土文化的建設;堅持社會和諧發展,離不開鄉土學生。開發基于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能夠最大程度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有助于我國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基于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更能夠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德育課程的目的是塑造品格,提高道德水平。蔡元培強調,“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有了知識,有了品性,才能有益于社會。學生在校期間只有接受了良好的德育,才能具有鄉土情懷,才能感恩家鄉和回報社會。但是,目前農村學校學生考入大學的比率相對較低,而且中學輟學率高。這樣的群體進入社會以后,如果缺乏道德認知,加上偏差的人生觀和不良的行為習慣,定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發與建設具有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并有效實施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1.尊重鄉土特色,彰顯課程品性
基于鄉土文化德育課程的開發要尊重本地鄉土文化特色,鄉土文化是教育學生的最好素材,也是最有營養的心靈雞湯。鄉土文化不僅能涵養學生的鄉土情懷,甚至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可以說,鄉土文化是德育課程的源,德育課程是鄉土文化的根。有根,鄉土文化才能發展壯大;溯源,德育課程才能得到滋養。
基于鄉土文化德育課程的開發更要彰顯選擇與包容的課程品性。在尊重鄉土文化特色的同時,要提高辨別鄉土文化優劣的價值判斷能力,摒棄不合時代的落后思想,弘揚正確的文化。在對待鄉土文化和我國主流文化時,要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既要強調鄉土文化的個性,又不可割裂與主流文化的銜接。基于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開發是一個持續的動態過程,所以需要以動態的眼光和開闊的視野來選擇鄉土文化,處理好與主流文化的關系,提升德育課程的內涵與品味,彰顯其課程品性。
2.貼近生活情境,升級鄉土教材
基于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要具有生活情境性,使德育對象具有親緣感和溫情感,以獨到的鄉土文化賦予該片土地的學生以真實的鄉土蘊涵。鄉土文化生活是學生德育的起點,是激起學生學習熱情的原動力。將自己家鄉的青山綠水、鄰里關系、倫理道德等自然淳樸的文化品格編排在德育課程中,使學生再現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情境,效果會更佳。
提煉與升級鄉土教材就是開發具有鄉土特色的德育課程的有效途徑。鄉土教材就是“以學生所在地區的地理、歷史、生物等知識為內容的補充教材。一般由學校或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編寫。鄉土教材有利于學生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認識家鄉、了解和熱愛家鄉,立志將來為建設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4]《教育大辭典》也闡釋了鄉土教材有利于教學緊密聯系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樹立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愛國主義思想。因此,對鄉土教材進行開發與升級,將其具有教育內涵和意義的部分提煉成為德育課程的重要內容,這樣的德育課程能夠將與生活密切聯系的鄉土文化元素融為學生的意義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將其轉為學生的精神內涵。
3.樹立主體典范,構建支持體系
在基于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開發中,教師的道德業績就是最好的德育載體。教師不僅是德育載體,更是課程開發的主體。我國著名學者顧明遠曾呼吁,“繁榮鄉土文明,關鍵在鄉村教師。他們與鄉村文化密切相關。村里沒有教學點,沒有教師,那么這個村也就沒有文化了。鄉村教師有水平,就可以挖掘和保持當地的文化。所以,培養教師是第一位的,我們必須尊重老師,相信老師,依靠老師”。同樣,基于鄉土文化的德育課程的開發,教師尤其是鄉村教師責無旁貸。鄉村教師是鄉土文化的真正推動者,是鄉土德育課程開發的主力軍。但是,根據相關調查,當前農村教師薪酬存在酬額相對偏低、差異依然較大、分配不夠合理等問題。缺乏足夠激發農村教師任教的積極性和長期性,致使部分農村教師產生離農脫教、消極無為的思想和行為。[5]因此,應該構建鄉土德育課程開發的支持體系,地方政府、社會和學校應該形成合作機制,優先保障教師權益,提高教師待遇,讓堅守在一線和鄉村的教師真正擁有志業感,在鄉土德育課程的開發中發揮更大作用。
[1]王伯昂.鄉土教材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8:1-2.
[2]佐藤正夫.教學原理[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13.
[3]周琢虹.農村留守兒童精神世界的困境與消解——以江西省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2(10):197-200.
[4]張念宏.中國教育百科全書[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66.
[5]容中逵.農村教師薪酬問題研究——來自浙江、河北、四川三省的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14(3):144-150.
【紀德奎,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蒙繼元,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 敏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國家一般課題“農村中學生鄉土文化教育認同研究”(BHA15007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