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志剛
?
皇天后土話社神
◎景志剛
神話,一個民族對自然、對世界、對自身最原始、最樸素的理解和想象。天化萬象、地生萬物,在遠古先人的認知中,再沒有比天地更大的力量,天地有靈的觀念自然應運而生。
在古語中,“神祇”一詞便分別指天神和地神。“天神曰靈,地神曰祇”,“祇,地祇也”。從封土為社的天然祭壇,到舉國公祭的皇天后土,再到遍布城鄉(xiāng)的土地公廟,記錄著古老農耕民族對黃土地的原始記憶。
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世傳說,自然是上古神話中有關土地的最早描述。“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英雄的橫空出世,不僅創(chuàng)立了乾坤,還以一己之軀,奠下了萬世之基,“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fā)為草木”,在后世子孫心中永存天地。
同其他民族的造人神話相比,女媧摶土造人的想象更具東方特色。“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做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這以黃土為血肉的新生物種,一定是黃皮膚的東方民族,華夏兒女自此從骨子里便沉積了土地的基因。

女媧娘娘不僅有造人之功,更是救世之主。“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神仙打架,眾生遭殃,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須知這補天所用的“五色石”,同樣也源自土地,乃是土地精華所聚之神物。

待到鯀禹治水的時候,已經是歷史與傳說互相混雜的時代。“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后來鯀因盜竊事發(fā)被殺,“鯀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息壤”這種東西,據(jù)說是一種神土,能夠生長不息,至于無窮,可以堵塞洪水。無論是鯀以之構筑堤壩,還是禹用它鋪設溝渠,擁有神力的息壤實在是功莫大焉!
在古代中國,土地神又稱為社神。“社者,土地之主也”,土地神以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禮等,都被稱為社。
從社神的演化過程來看,其實并非某一固定的神祇。最早被崇拜的社神形象便是土地本身,“有虞之王……封土為社”。這其中的緣由,是因為“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土地實在是太遼闊了,不可能每一個地方都膜拜到,只有堆一個小土丘來祭祀。在今天北京的中山公園內,建于明代的社稷壇上的五色土,還存留著“封土為社”的遠古遺風。
除了土丘,與土地有關的一些東西也被加入社神的行列,如石頭、樹木、木樁等。當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石的本質仍然是土。最早以石作為社神的,是黃河流域的殷商部落以及其后的周部落,“殷人之禮,其社用石”,“社之主,蓋用石為之”。這種祭禮一直延續(xù)到后世,金代中都的社壇“其主用白石,下廣二尺,剡其上,形如鐘,埋其半”;清代北京的社壇“中設石社主,半在土中,祭畢全埋,覆以木蓋”。
出于農耕時代的思維方式,樹木自然也與土地關系密切。“社皆有垣無屋,樹其中以木。有木者,土主生萬物,萬物莫善于木,故樹木也。”古人認為,土地孕育萬物,而樹木是萬物的代表,因此以樹為社來表達對土地的景仰。夏商周三代都曾以樹木作為社神,但具體樹木的種類并不一樣,夏代用松樹,商代用柏樹,周代用栗樹。

原始農業(yè)的發(fā)展、部族關系的強化乃至國家意識的形成,使人們對土地以及人地關系的認識進一步深入。特別是陰陽學說認為,陰陽變化是宇宙有節(jié)律運動的最根本的原理與法則,“一陰一陽之謂道”,“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在先人的眼中,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父為陽、母為陰,母親孕育子女,大地化育萬物,自然應當尊大地為母。隨著“地母”觀念的逐步形成,社神的屬性也開始由自然物向人格化轉變。
在后世傳說中,“地母”大體有兩位:一為女媧。這一說法接近于圖騰崇拜,因為這里的女媧形象并非一個自然人,而是半人半神甚至半人半獸的神祇。“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就連屈原也對女媧的出身提出質疑,發(fā)出了“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的詢問。
另一位“地母”就是后土。“后土,土神也”。關于后土的來歷,更是眾說紛紜。首先最初為男性,“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另有后世學者認為,傳說中的共工氏其實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善于治水的氏族部落,鯀曾擔任該部落的首領,鯀之子即共工氏之子,句龍、后土、大禹實際上是同一個人。隋唐以前,后土均奉為男像,武則天時已經出現(xiàn)女像。到宋代時,其女性角色已為大多數(shù)人所認可,揚州后土祠供奉的就是婦女形象,當時一些正統(tǒng)文人對此還頗有微詞。
基于對部族身份的自我認同,夏商周時代常將土地崇拜與祖先崇拜合并進行。民國學者傅斯年就認為,“蓋夏商周同祀土,而各以其祖配之,夏以句龍,殷以相土,周以棄稷”。
對于古代中國的帝王來說,天地乃是最高的神靈,是皇權正統(tǒng)的來源。土地神既然代表大地,自然也要體現(xiàn)最高的尊貴、權威和禮遇。早在周代,就已形成了分級祭社的體制,國家有大社,王室有王社,諸侯國有國社,諸侯有侯社,大夫以下與百姓一起按地域立社。在這種情況下,社神、社祭在官方與民間的分化不可避免。
為了鞏固皇權的需要,后土在官方的語境中,其作為“土地總神”的地位不斷提升。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由于天地只有帝王才有資格祭祀,后土遂成為歷代帝王、官方的專祀對象。特別是唐宋時期道教興盛,后土被列為地位僅次于“三清”的“四御”之一,尊號為“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與神話中的玉皇大帝齊名,“天公地母”“皇天后土”的信仰體系正式形成。盡管宋代之后官方祭祀逐漸淡出,但民間信奉的熱潮依舊延綿不絕。
與高高在上的后土不同,土地公這位白胡子老頭在民間有著更高的人氣和更好的人緣。土地公又稱社公、土地爺,在等級分明的神仙體系里品階很低,大致相當于古代官員中最底一層的地保。職位雖低,干的活可不少,保佑本鄉(xiāng)本土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六畜興旺等,可以說是集地政、財政、德政于一身,百姓的日常瑣事無所不包。
土地公的原型是誰,并無確切記載,而民間傳說卻不勝枚舉。常見的說法是指張福德,周武王時期的總稅官,辭世后民間感其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尊為“福德正神”。宋代時,一村一坊、一山一丘、一園一廟甚至一店一戶,都可以有自己的土地公。百姓也樂于將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奉為土地公,歷史上的一些名人,如蕭何、曹參、韓愈、張旭甚至岳飛,都曾被不同地方拜為土地公。

土地公在普羅大眾的心中,永遠是白發(fā)蒼蒼、慈眉善目、和藹可親、有求必應的老人。連《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每到一地,也是先喚出土地老兒來問個究竟。
在古代中國神話中,還有一位有名的土地神頗為另類,這就是《封神演義》里的土行孫。他身材矮小,善于土遁,先是助紂為虐,后助周滅紂,死后被封為土府星君。
神話是人類童年的夢。當今天的我們站在黃河岸邊的黃土地上,徜徉于流傳千古的神話傳說,陶醉在瑰麗奇幻的想象空間,聆聽著天邊諸神的耳畔絮語,不知以怎樣的感念和情懷,才能回饋大地母親賜予生命、哺育萬物的恩情。
(作者單位:河南省國土資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