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必如 白文起 楊裕海
?
重慶地票七年
◎ 謝必如 白文起 楊裕海

今年1月1日,《重慶市地票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自此,引發全國關注的城鄉統籌制度創新——重慶地票制度改革已風風雨雨地走過了7年。
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市于2008 年12月成立了農村土地交易所,同年12月4日,首張地票成功拍賣。地票改革實踐的大幕就此拉開。7年來,重慶市不斷完善復墾、交易、使用和價款分配等環節設計,已基本形成了地票制度框架體系。
據統計,截至2015年12月底,重慶已累計交易地票17.29萬畝、345.66億元;地票質押8354畝,金額12.23億元;地票使用11.7萬畝。
從實踐來看,地票制度在保護耕地、保障農民權益、統籌城鄉土地利用、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成為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制度成果。
從試點探索到建章立制,重慶地票走過了怎樣的道路?地票制度改革下一步該如何走?帶著問題,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訪。
重慶市探索地票改革的思路是,以保護耕地和實現農民土地財產價值為目標,建立市場化復墾激勵機制,引導農民自愿將閑置、廢棄的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形成的指標在保障農村自身發展后,節余部分以地票方式在市場公開交易,可在全市城鄉規劃建設范圍內使用。
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表示,地票這一制度創新,主要基于三方面的理論邏輯。
首先,地票制度是被異化的城鎮化路徑的正常回歸。全球城鎮化的普遍規律是,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農村建設用地相對減少,但農耕地不僅不會減少,還會有所增加。我國城鎮化卻出現了與之相悖的情形。
其次,地票制度是產權經濟學的創新實踐。農村土地為集體所有,農民有使用權,但無處分權。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產權模糊,導致出現了“人人有份,戶戶無權”的狀況,土地產權很難“動”起來。
地票制度針對農村建設用地比較模糊的產權狀況,進行確權分置:土地所有權歸集體,將土地使用權視為一種用益物權歸農民,所有權和使用權按比例獲得各自收益,并將耕地復墾驗收合格票據化形成的地票,交由政府設立的土地交易所組織市場交易。
這樣,把農村閑置的、利用不充分的、價值很低的建設用地,通過指標化的形式,跨界轉移到利用水平較高的城市區域,從而使“不動產”變成了一種“虛擬動產”,用市場之手把城鄉之間連了起來,實現了農村、城市、企業等多方共贏。
再次,地票制度是恪守“三條底線”的審慎探索。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重慶地票制度探索,始終恪守中央反復強調的“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革、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三條底線不能破,是重慶地票制度設計和實踐的基本準繩。
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執行總裁童代志告訴記者,地票制度經過試驗探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自愿復墾、公開交易、收益歸農、價款直撥、依規使用”的制度體系。“地票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更能體現農民在處置農村土地房屋財產上的主動性、自愿性和參與性。”
據了解,地票復墾由農戶或農民集體自愿提出申請,農戶需要保證住有所居,不下指標,不搞大拆大建;配套的農民新村建設布局、戶型設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搞被復墾、被上樓;復墾形成的耕地仍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由原農戶優先承包使用。
地票交易實行市場化定價,由農村土地交易所根據市場供需情況統一組織,公開發布交易信息。“地票成交單價已由首場的8萬元/畝逐步提升到現在的20萬元/畝左右。”童代志說。
“那收益是如何分配的呢?”記者問道。
“地票價款扣除復墾成本后全部收益將歸‘三農’所有,作為農戶實際使用的合法宅基地,收益由農戶和集體經濟組織按85∶15比例分享;屬農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建設用地,復墾交易的地票收益歸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童代志說,這一政策規定尊重了農房是農民在農村主要財產的現實情況,同時考慮了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土地所有權人的權益實現,量化了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收益分配比例,實際操作中得到了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的普遍歡迎。
此外,重慶市要求,地票制度必須與現行土地管理制度充分銜接,始終依規劃實施復墾和使用地票,地票生產、使用各環節也必須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建設規劃要求,城市規劃區內的農村建設用地不納入復墾,不在規劃建設范圍外使用地票,地票落地后仍按現行土地出讓制度供地。
明晰土地權屬,是實現農民土地財產權益的前提。
地票制度的運行建立在農村土地產權明晰的基礎上。截至2011年底,重慶在全國率先完成了新一輪農村土地房屋登記發證工作,累計核發集體土地所有權證書8.04萬本,宅基地及農房證書660萬本,其他建設用地及房屋證書4.06萬本,做到了應發盡發,為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和地票交易創造了條件。
地票改革在重慶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據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副總裁王曉芹介紹,在重慶已交易的地票中,70%以上來源于渝東北、渝東南地區。這兩個區域在全市發展中承擔著生態涵養和生態保護的功能,發展導向是引導超載人口轉移,實現“面上保護、點上開發”。而地票的使用,95%以上落在了承擔人口、產業集聚功能的主城及周邊地區。
“這種資源配置,符合‘產業跟著功能定位走、人口跟著產業走、建設用地跟著人口和產業走’的區域功能開發理念,有利于推進區域發展差異化、資源利用最優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王曉芹說道。
同時,地票是一種有償使用的指標,促使城鎮用地者更加理性用地、節約集約用地。由于地票落地充分考慮了市場意愿,提高了城鎮規劃實現效率。實施農村建設用地復墾,促進了耕地集中連片,為農業規模化經營創造了用地條件,提高了農村土地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
因為地票運行程序是“先造地、后用地”,這也更有利于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據介紹,重慶農村閑置建設用地復墾后,95%以上面積可轉變為耕地,而地票使用所占耕地僅占63%左右,地票落地后平均省出了約30%的耕地,實現了耕地占補有節余。截至2015年12月,重慶已使用地票11.7萬畝,實際占用耕地7.3萬畝。地票制度實現了耕地“多補少占”,而且保障了補充耕地質量。
此外,由于復墾宅基地生成的地票按純收益85∶15的比例分配給農戶和集體經濟組織,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據測算,重慶農村戶均宅基地0.7畝,通過地票交易,農戶能一次性獲得10萬元左右的凈收益。復墾形成的耕地歸集體所有,仍交由農民耕種,每年也有上千元的收入。
“地票占比太高,會影響其價值;地票占比太低,節約集約用地和反哺農村、農民的效果不明顯。”
“地票制度必須是城鄉建設用地指標遠距離、大范圍置換,就近城鎮化并無適用的,也無意義。重慶地票主要來源于偏遠的渝東北、渝東南的現象就反映了這一問題。”
“對于遠郊農村的閑置建設用地,受區位所限,開發建設機會相對較少,土地價格很低,一旦通過地票交易,就能大幅提升其價值。”
……
對于試驗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下一步應該怎么辦,重慶國土人規劃了地票制度改革新階段的目標和任務。
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局長董建國提出,在經濟新常態下,國家對耕地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地票完善功能、擴大試點帶來新機遇。因此,要科學確定地票在供地總盤子中所占的比例,明確地票的使用范圍。
2016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重慶市地票管理辦法》,明確在自愿復墾、公開交易、收益歸農、價款直撥、依規使用的基礎上,要優化交易方式,突出公開、透明組織交易,完善交易公告啟動、拍賣或掛牌的選取、交易結算等規則,提升交易和結算效率;允許地票轉讓,持有地票超過2年,或者因地票質押到期不能清償債務的,可以并入一級市場公開轉讓;在嚴格要求新增經營性建設用地必須使用地票的基礎上,在全市城鄉建設用地規劃規模不增加、耕地保有量目標不減少的前提下,地票可以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有條件建設區內使用。
下一步,重慶市將進一步完善地票制度,并積極配合有關部委做好地票制度推廣試點各項準備工作,明確擴大地票改革試點優先用于脫貧攻堅,對貧困地區和其他地區按貧困人口單獨包裝的復墾項目,實行“優先復墾、優先質押、優先交易、優先支付價款”;優化土地利用年度計劃配置方式,合理配置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與地票在供地總盤子中的比例,逐步破解城鎮化進程中的城鄉建設用地“雙增長”的難題。
7年的時間過去了,作為一種先期探索,重慶地票改革按照中央的要求,正在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使之在常態化、制度化、法制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原載《中國國土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