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強
?
可汗“不要錢”
□胡志強

美國網絡數學教師薩爾曼·可汗拒絕10億美元風投,放棄一萬億美金商業機會,堅持義務網教,世人謂之曰“人性的發現”。可汗說他的價值在這兒:他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他所獲得的收入,這個比值越大,他的人生價值就越大。
人的價值大約可以比出來,而基于財富多寡評判的“富裕”難有標準,不好比較,這是因為不同的人,價值觀也不同。可汗說,自己的社會價值越大,自己越“富裕”;徐才厚“說”,自己家里的真金白銀越多,自己越值錢。他們二人顯然不同。一個人的物質財富占有量和其生命價值哪個更重要,這是個必答題。
財富,本質地說是屬于社會的,個人財富必須具備社會價值,可以交換,否則一文不值。富裕,是財富占有狀況的個體體驗,沒有普世標準,所以人們大多都是“隨遇而安”,按照自己的標準過生活。生活的標準是:身體健康、精神快樂、物質知足、知識進步、社會和諧……不多。
世界首富、互聯網大咖比爾·蓋茨,花很多錢把家庭弄成了一個智能化的互聯網世界,沒人說他炫富;名導馮小剛花巨款在家里裝了豪華影院,他既喜歡又必須研究電影,也沒有人說他炫富,因為他們只是盡自己所能,做了用較好的物質手段滿足自己需要的事情。尋常百姓,房價暴漲,存款轉為買輛私家車,解決奔波之苦,沒有人說這是炫富;偏遠農家,積整年收入大年夜烹牛宰羊吃頓年夜飯,喝口瓶裝酒,沒人說是炫富。這些人是在創造財富之后,依照自身財富狀況進行自適化消費,在他們同樣自覺幸福滿滿的時候,不能說誰比誰更富裕。國人云: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是對財富最通俗形象的注解。
社會財富的大盤是物質與消費間的動平衡,只消費不創造,不是人。錢,不是財富,只是人從社會財富大盤中領取自己需求的紙質憑證(有時體現為資本),所以,才有不法之徒傾力貪腐。殊不知,當社會被貪腐到無力創造財富時,貪腐所得也會通脹貶值!
可汗說,我拿一萬億美金,會讓很多孩子失去免費輔導的機會,所以,我不要。他做的是,盡可能讓社會財富利益均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