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摘要】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但是,在這項教育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1]近年來,人們對家庭教育問題也越來越關注。影視界,各類親子節目紛紛搬上了熒屏,而且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如《飯沒了秀》、《老爸老媽看我的》、《爸爸去哪兒》等。本文就以《爸爸去哪兒》為例,以王寶強父女在節目中的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著重反思《爸爸去哪兒》,旨在給當代家長以啟示。
【關鍵詞】家庭教育 教養方式
一、溺愛型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一)溺愛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通過兒童自己的實踐活動逐漸形成的。在所有的因素中,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廠。《爸爸去哪兒》節目中的娜娜,有著在外人面前沉默寡言、靦腆膽怯,爸爸面前刁蠻任性的一面;也有自立能力差、沒禮貌、以自我為中心的一面。這與王寶強的“在家完全聽女兒的,很享受女兒管”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二)溺愛影響孩子的身體成長
人們往往傾向于把一個人的身體狀況的好壞歸因于先天遺傳因素,卻忽略了后天教育,特別是家庭教養方式對身體的影響。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娜娜的話,定然會發現這個快四歲的女孩經常用安撫奶嘴,也會發現她有輕微的齙牙。醫學研究表明,幼兒長期使用奶嘴的話,會使牙齒咬合不良,引起牙齒、齒槽骨之間的壓力不均,從而使得臉型輪廓發育受到影響,而且也容易形成齙牙。擔心孩子哭泣,心疼孩子哭泣,不敢輕易給孩子斷奶,快四歲的孩子仍需要奶嘴來安撫,這無疑是王寶強溺愛孩子的體現。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例很多。為了更好地“愛”孩子,把最好的愛給最愛的孩子,有些家長不注意孩子的膳食平衡問題,過度地給孩子吃肉,有的家長甚至給處于兒童期的原本就健康的孩子吃各類補品補藥,導致孩子過度肥胖。出現在小孩身上的齙牙、肥胖、瘦弱等一系列身體問題,除了遺傳因素,家長的溺愛也常常是助推手。
古人云:“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愛之,其實仇之。”這是對溺愛最好的解釋。溺愛型的教養方式是家長給孩子的一顆用愛煉成的慢性毒藥,隨著時間的推移,毒性會滲入孩子的每個細胞,影響其身心的健康發展。但這并不是王寶強的初衷,也不是每個家長的初衷。
二、放任型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社會化發展
幼兒是一片白紙,這張白紙的行為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因此,在幼兒的社會化發展中,家長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節目中,前面兩期的大部分活動,娜娜是不參加的,王寶強不知道怎樣說服孩子去做,只能由著女兒的性子來。此外,娜娜面對長輩缺少應有的禮數,王寶強也沒對女兒進行專門的糾正和教育,這與在新疆時林永健告訴大竣對奶奶要有禮貌,以及劉燁對諾一不滿而進行的教育形成鮮明的對比。整個節目過程中,王寶強是很茫然的。
然而,娜娜也有讓人感動的一面,開朗的一面,如第十一期軍訓時“巾幗不讓須眉”、第十四期與林永健一起做活動時能與陌生人自如地交流。但是她的堅強勇敢與開朗是在爸爸不在她身邊的時候所展現出來的。這引起了我們的思考,為什么娜娜在有無爸爸陪同這兩種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表現呢?
有王寶強在身邊的時候,娜娜的心里是有依賴的,她知道,爸爸是寵愛她的,不想做的事情爸爸會包容她的。離開了那個依靠,她只能學著獨立,融入周圍的環境。除了娜娜,林大竣也是一樣。剛開始,有潔癖的林大竣在所有人的鼓勵下都不敢下泥潭,但是在第十四期沒有爸爸在身邊的時候,他和劉燁配合的很好,不僅下了泥潭,而且還拔藕、摸泥鰍。這是小孩普遍的一種心理。如果家長們注意到了這一點,便不會助長孩子的任性,而是與孩子有效溝通打開孩子的心門,使他們敢于挑戰自我。
由此可見,放任型的教養方式在孩子的社會化發展中產生極大影響。對幼兒來說,最好的早期教育就是學會“玩”,學會游戲。家長給孩子提供“玩”的機會、“玩”的道具、“玩”的伙伴,讓他們在娛樂中得到發展,讓他們在和父母、伙伴的娛樂中,學會合作,培養情感,形成自己的個性。[2]當孩子有了“玩”的機會、“玩”的道具、“玩”的伙伴時,家長要做的就是放開手鼓勵孩子去實踐、去交往,而不是順著孩子的想法,助長其膽怯、懶惰與依賴心理,使其放任自由地發展。
三、教養方式背后的背景因素
教養方式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家長素質、人生經歷、家庭關系、社會觀念等因素都會影響教養方式。
(一)生活經歷對教養方式的影響
生活經歷總會在人的思想上刻下深深的烙印,影響其行為。王寶強出身貧寒,幼時成為少林弟子,靠著草根成名的背后是道不盡的辛酸與淚水,可以說,他是窮養長大的。所以他把自己童年缺失的愛彌補在了女兒身上,過分的彌補便成了溺愛,“在家一切聽女兒的,很享受女兒管教”。與其他爸爸相比,王寶強沒有知識背景,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學校教育。有限的知識使他面對女兒在節目中的一系列問題時很無助,很茫然。他不能和女兒有效溝通,也不懂得怎樣引導女兒。
(二)父親角色的缺位對教養方式的影響
受中國“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思想的影響,大多數家庭是丈夫在外工作養家,妻子在家全心照顧孩子。這樣,參與孩子成長與教育的幾乎只有妻子,父親在孩子的教育中可以說是缺位的。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于后天努力,80%取決于父親教導。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孩子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父親則是塑造孩子對人生的看法,關系到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見,父親在孩子成長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娜娜的性格,與成長中缺少爸爸的陪伴與教育是分不開的。王寶強作為一名草根明星,他的事業心可以說是很強的,忙于工作的同時卻忽視了對女兒的陪伴與教育。因此,他對女兒的溺愛可以說是自己補償心理的體現,他的內心是意識到自己在孩子成長中的缺位的。
(三)“窮養兒子,富養女”對教養方式的影響
“窮養兒子,富養女”這句民間古訓是時下備受追捧的育兒圣典,但人們往往曲解了“窮”與“富”的真正內涵。從娜娜穿的衣服以及王寶強對女兒的嬌慣,我們不難看出他也將“富”的含義曲解了。這樣的“富”養出的往往是公主病患者,這樣的思想對教養方式的影響是有百害無百利的。同樣是養女孩,夏克立對夏天的教養可以說是正真的“富”,有愛的溫馨表達,也有愛的體罰與教育。真正的富養,是花費更多的理性思考、智慧心血、時間付出和資源投入。
四、娛樂背后的啟示
當我們談論《爸爸去哪兒》時,我們到底該談些什么?
就在《爸爸去哪兒》播的如火如荼的時候,網上有一段諷刺的評論:年輕的媽媽獨自陪著年幼的孩子在家中看電視上的爸爸如何帶孩子,而自己的丈夫也許還在單位加班,也許在外應酬,也許只是呆在臥室里打游戲、玩電腦,他們的孩子卻過著沒有父親陪伴的生活。爸爸去哪兒了?孩子們的爸爸都去哪了?我們的爸爸們在聽到大街小巷播放的《爸爸去哪兒》的主題曲時,看到各大商場的關于《爸爸去哪兒》的玩具與服裝時,有沒有思考當孩子看《爸爸去哪兒》時自己去哪兒了?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有多少陪伴與教育?
在“二孩”政策開放的今天,教養方式更是一個值得家長注意的問題。“二孩”家庭中,家長的經濟負擔比以前更重,同時在孩子身上的精力也被經濟等各種因素分散。如何在使孩子在“二孩”家庭中身心獲得更好的發展,這也是家長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從小看到老”、“三歲之魂,百歲之才”、“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他們的每句話、每個舉動、每個眼神,甚至看不見的精神世界都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3]這些讓我們看到了兒童期在一個人發展中關鍵性,也看到了家長在孩子發展中的重大影響。節目中爸爸們的教養方式,是每個家長都應該思考的。愿每個家長都能經常反思、檢查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改進不足,與時俱進,讓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綺蔚.淺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其關系[J].學園,2010年第10期
[2]梁龍.批判中國人的教子方法[M].哈爾濱出版社.2006:109
[3]錢英姿.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談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J].中國教育現代化,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