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國強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渠道,“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落實,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實現等都要以課堂教學為落腳點,并反映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著基礎教育成功與否(11)。本人就這個問題,提出以下自己的幾點看法:
1熟悉初三的教材,找到高中的“盲點”
一般來說,高中的教師都在高中“打轉”,不會和初中老師交流,因此高一的化學老師對初三的教學都不是很清楚,有些高一的化學知識,在初三早已刪除或作更改,而高一仍然需要用到它,這樣就造成了一些知識的斷層,也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學習困難。因此為了做好初三和高一的化學課堂教學銜接工作,就必須要了解初三化學的教材,并將它與高一的化學教材進行對比和分析,了解哪些概念在初中講過,哪些概念雖講過,但學生不是很清楚,哪些概念還得在高一進行深化等等,都要做到胸有成竹。筆者在初三化學老師的幫助下認真對照了初三化學教材和高一化學教材,列舉出以下幾方面的“盲點”:
①元素化合價:
初三化學中介紹了一些常見元素化合價,而這些化合價僅僅是它們的主要的化合價,其它較為少見的化合價并未列出,這樣高一學生就會認為它們只有這些化合價,解題時會形成成思維定勢。如過氧化鈉中氧的化合價為-1,二硫化亞鐵中硫的化合價為-1,都不是常見化合價。
②燃燒的定義:
初三化學教材對燃燒的認識為:必須有氧氣參加,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但為何要這樣說呢?其中的道理應該向學生講下。高一化學教材對燃燒的定義為:所有發光、發熱的強烈的化學反應都叫燃燒。
③酸、堿性氧化物的定義:
在初三化學教材中并未對酸性氧化物和堿性氧化物進行比較科學的定義,而高一在講電解質時需要用到這些,因此高一老師應補充它們的定義。
④氧化還原反應。
氧化反應在初三的化學教材的定義是:物質得到氧原子的反應。比方說鋁和氧氣的反應。還原反應的定義是:物質失去氧原子的反應。比方說氫氣還原氧化銅。高一則從電子的轉移或得失的角度上去要求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高一老師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改變思維定勢。
⑤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
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在初三化學教材中沒有作過解釋。但在高一中需要準確的使用它們。
針對以上“盲點”,傳統的做法基本都是在高一開學的第一章時,利用2周時間來集中復習和加強。但本人認為這種做法存在以下缺點:
一、不符合高一新生入學時的心理。學生進入高中新的環境,迫切希望能學到新的知識。這時,若單純的復習初三舊知識,勢必會扼殺高一新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二、集中復習,針對性差,難以將新、舊知識有效聯系起來,最多只是“溫故”,而無法做到“知新”因此,本人建議采取穿插銜接的方法。即在舊知識認真復習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利用類比的方法來引出新知識,使新知識自然而然的被學生所接受,完成內化過程,較好地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就要要求高一的化學老師在上新課時碰到了這些“盲點”,首先自已要清楚地知道初中大綱要求學生掌握到了什么程度,高中大綱要求學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并熟悉利用類比等教學方法將新問題轉化為熟悉的舊問題,從而使學生容易接受和消化。這也非常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對學生而言,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的終身學習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13)。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由于我們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絕大多數都在課堂上,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應集中在課堂上加以實施。
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教學生怎樣養成“會聽課”的習慣
學生一節課的效率高不高,關鍵看該生會不會聽課,這個習慣的養成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要培養這個習慣,應 注重培養以下幾個方面:
會聽:上課時,不僅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還要認真聽同學們的發言,并試著判斷同學的發言是否正確。
會看:有些知識點,可以放心的讓學生觀察,由他們來歸納并得出結論。教師不要一味的講,引導并教會學生會看,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非常重要。比如筆者在上《氯氣》這一節時,給學生們放了一段有關氯氣泄漏事故的視頻。
會想:首先要讓學生愿意去想。學生都有懶惰的一面,作為教師應在課堂上督促學生“開動腦筋想問題”,并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做好回答老師提問的準備,即使不會的同學也不要放棄,多想總是沒有壞處的。
二、教學生養成“自主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自主探究式學習”是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一種新型學習模式,其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其實質在于“自主發現”。同傳統的被動性學習相比,它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更關注學習的過程(14)。
要讓學生養成自主探究式學習的習慣,首先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產生問題,有問題才會主動地與老師或同學進行交流,有交流才會有啟發和靈感。
其次,作為教師,可以自己創設一種情景讓學生去思維、大膽的去猜想,并運用已學知識來驗證自己的觀點。例如筆者在講解濃硫酸強氧化性時,曾讓同學們自己想一個方法去驗證它,當時臺下就有同學提到:讓它與碳反應。對此我立即給予了表揚: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若濃硫酸能將碳氧化,則說明濃硫酸的氧化性很強。隨即我又“扔”出了一個問題:你怎么知道它們會不會反應呢?如果會反應,我們如何來驗證它的產物呢?這時,臺下沸騰起來,同學們相互地討論起來,之間也相互地指出對方的錯誤。而后便有一位同學主動地把他的想法告訴了我,先用一個雙孔圓底燒瓶、分液漏斗、酒精燈、石棉網、防沸石作為碳與濃硫酸的反應裝置,加熱下將導氣管通入至裝有無水硫酸銅的試管中,以此來判斷水的存在;然后再將氣體通入至品紅,來判斷二氧化硫的存在;氣體繼續通入至高錳酸鉀溶液中,來除去二氧化硫;再一次通入至品紅,來檢驗二氧化硫是否已除盡;最后將氣體通入至澄清的石灰水,來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這樣同學們不但驗證了濃硫酸的強氧化性,并自己總結出了它們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且給出了一個合理的實驗流程圖: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兩天就能成功的,需要一段有計劃、系統的培養時間。并且它是在學習中養成和發展的。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教授課堂新知識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