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愷 嚴立松
【摘要】軍校文化素質類課程旨在塑造軍校學生高尚的軍人氣質與人生境界,鑄牢其軍人的使命意識與責任感,在部隊戰斗力形成方面越來越顯示出不容忽視的關鍵作用。文化素質類課程的內容決定了該類課程在授課時,不能采取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而應在激活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以互動、討論為主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授與感悟。本文,筆者結合自己在《大學美育》課程中對教學方法的調整,談一談自己對軍校文化素質類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感受。
【關鍵詞】教學方法 大學美育
《大學美育》是筆者所在學校的一門必修課,共計20學時。該課程的教育目的主要是通過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認識力、遠見力、判斷力和洞察力。為提升學生審美能力,促進其任職后的文化工作能力提供助力。為提高授課效果,針對我校具體學情,筆者在本學期對教學方法進行了一些調整與改變。
一、教學方法
再授課過程中,筆者努力打破傳統單一的講授式教學發,采取互動式、啟發式、研討式教學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成績構成
成績構成一般包括平時成績和課程考核兩個部分。改革后《大學美育》課的平時成績主要包括課堂參與度,個人講述,以及課下作業三部分。
由于上課的學生人數較多,不能確保每一個學生在課程中都有發言或展示的機會,因此,在開課前,先由課代表把學生分為六個小組。各小組成員從第一節課開始就固定坐在一起,除本組內部成員外,直至本門課程全部結束,所有人不得隨意更換位置。平時成績中的課堂參與度與個人講述都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分。
課堂參與度主要體現在各小組對老師課上提出問題的回答情況,課前老師先在黑板上寫下一到六組的序號,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后報一下自己的組別,并記錄在黑板上。這樣每堂課,每組的參與情況在下課時便一目了然。個人講述主要是針對課程最后一個專題“軍人美育”而設計,筆者在第一堂課,會告知所有學生最后一個課程專題將由他們自己講述,以小組為單位,主題是“軍人美育”,形式不限,每個小組派一位同學作為代表上臺講述對“軍人美育”的認識與體會。六組講述完畢后進行投票,選出表現最佳的學生與組別。
課下作業主要包括每堂課課后老師布置的作業以及課程內容進行到中段時根據老師給出的材料所撰寫的一篇小文章。老師根據提交作業的準確性、數量與質量給出成績。
(二)教學過程
《大學美育》共計20個課時,包含九個專題和一次課終考核,筆者在每一個專題的設計上都盡量以問題為牽引,例如:在緒論部分談到美的特點時,先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總結美的特點,并把它們記錄在黑板上,隨后由全體同學共同討論黑板上的這些特點,是不是美所具有的本質特點,并加以篩選和刪除。討論完畢之后,給出目前理論界較為公認的對于美的特點的認知,看看與學生的總結有何差別,在大家達成較為一致的共識之后,請學生依舊以小組為單位舉出具體的實例,來驗證剛才所提到的美的特點。在每一個專題都設置兩到三個這樣的問題來進行研討。每堂課結束之前,老師大致介紹下節課的講課重點,讓學生提前自己尋找并閱讀相關材料,以備課堂討論之用,提示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每人負責尋找一個方面的素材,然后進行小組匯總。
除了以問題為牽引,在課件的制作上,筆者采取讓學生和老師一同完善的方式來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在前期教學課件制作時,采取以文字敘述和純音樂元素為主的方式,盡量避免出現圖片和影像,當每一個理論或問題講述完畢之后,其所需的圖片和影音的例證交給學生來完成。要求學生在下次上課的前一天,向老師提交本次課所講述問題的代表性圖片或影音。老師從學生提交的材料中選擇優秀的素材,直接補充進課件之中,并在下節課上課時讓學生講述選擇這一素材的理由。這項任務也是學生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
課程最后一個專題“軍人美育”,采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講述并評選的方式進行。老師在該專題授課前,先選擇一個內容,向學生演示如何通過講述來進行“軍人美育”的過程。隨后讓各小組上報講述代表與選題。專題進行時,通過抽簽的方式決定上場順序,隨后開始講述,每一組講述完畢后,由其它組的學生對其剛才講述的內容進行討論。待所有六組全部講完之后進行投票,選出大家認為最好的組別。最后由老師針對以上六組的講述進行總結。
二、授課體會
通過調整教學方法,本學期的《大學美育》用學生自己的話說就是“不想睡了”。還有同學私下交流時說他們對一些原本沒有興趣的藝術形式產生了興趣,或是對原本有一定了解的藝術作品有了更深、更新的體會。這些都使筆者感到欣慰,總結起來,本學期教學方法的改革讓筆者感受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想要“不想睡”,先要“不能睡”
作為課堂第一責任人,要做到使學生“不能睡”,對老師來講其實并不難,常規的套路,我們可以通過讓瞌睡的同學回答問題來實現。但這種方式往往會給學生帶來更為嚴重的逆反心理,也會不同程度的影響老師的授課心情。筆者認為,可以通過發揮文化類課程的優勢,根據學生的聽課狀態,適時調整授課內容,最簡單的,通過播放一些音視頻的方式,來緩解學生的聽課疲勞感,從而提升他們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注意了。除此之外還可以多通過以小組問題研討的方式進行教學,并把研討的過程與參與度計入考試成績之中,這樣可以化整為零,老師不用把注意力放到全部同學,而是關注每一個小組,通過小組討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增加課堂的活躍度。這樣,即便是最愛睡覺的同學,也不好意思把自己排斥在小集體之外。
小組討論可以說是“不能睡”的一個有效手段,通過“不能睡”到“不想睡”還需要老師在課堂教學內容和手段上多下些功夫,同時,老師的個人魅力在其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老師要注意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與完善。對于文化類課程的教學,要多讓學生講,老師作引導。講的類型可以是有主題的演講,也可以是針對具體問題的闡述。重點在于增加學生課堂的主角意識,當學生越來越感到課堂是展示自己的舞臺時,睡覺的情況自然會隨之減少甚至消失。
(二)講授式教學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一直是課堂教學的一種主要手段,雖然現在各種教學方法的改革基本都是向講授式教學宣戰,但筆者認為,講授式教學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不能因為提倡教學方法的改革就大有把它趕盡殺絕的意思,只是面對當下學生不同的接受心理與生長環境,講什么?怎么講?是其中的關鍵。
講什么?筆者認為,要講大部分學生通過閱讀無法獲得,或是閱讀中容易出現障礙的信息和知識點。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捷。老師如果講的全是大綱要求的知識點,不注意追尋知識發展的前沿,很容易讓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顯得落后和膚淺。因此,課堂講授應該把力氣放在對學科知識前沿的引導,以及學科重點難點問題的討論方面,這樣課堂教學才更有意義,當學生從老師那里獲得的知識70%以上都是新鮮的,或是比他們的了解更為深入的時候,學習興趣自然會變得濃。
(三)雙向準備勢在必行
本文說講的雙向準備,指的是老師對課堂教學的準備,以及學生對課程學習內容的準備。老師對課堂教學的準備包括對學生學情的了解,本門課程目前的發展現狀以及課堂教學如何設計這三個方面。其中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是重點。文化類課程的課堂教學,想要達到好的授課效果,就必須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角,從身份定位方面,不能把自己設定為一個權威的知識傳授者,而應該是信息、知識的傳遞者和討論者。豐厚的知識儲備是自信站在講臺的基礎,平等的心態則是能和學生親近,促進課堂氣氛與教學效果的關鍵。
作為學生而言,想要使課堂成為展示自己舞臺的前提,要在課下做好充分的準備,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除了對資料的掌握和梳理之外,還需要有良好的表達能力為支撐。如果學生在課下可以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準備,甚至可以做到舉一反三,發散思維的話,課堂教學時就可以省去很多對普適性信息的介紹,使教學可以直奔重點。大家集中精力針對學科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發現的困惑或興趣之處展開研討,這樣的課堂必將是一個充滿生氣與活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