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蓓
【摘要】豫劇的形成已經擁有了多年歷史,據研究,豫劇最初源于民間小調,形成為明朝末年,直至清朝才開始流傳于世,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豫劇的外延不斷得到拓展,產生了質的飛躍。豫劇是我國戲曲種類之一,又被稱為:河南梆子”,但隨著文化的積淀,“河南梆子”不能完全代表豫劇,豫劇逐漸擁有了更寬泛的定義。豫劇唱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豫劇唱腔中,抒情性得到了跟大的發揮,抒情表現手法的應用不僅能將素質人物個性,還能將人物感情刻畫出來,在豫劇唱腔中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對豫劇唱腔抒情性的表現特點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豫劇唱腔 抒情性 表現特點 相關探討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在這么多璀璨的文化遺產中,戲曲的光彩是不可忽視的,戲曲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它的發展歷史悠久,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無與倫比的光芒,從古至今,它的魅力經久不衰,在時代發展中得以綿延創新。作為中國戲曲的一種,豫劇也是一種知名的戲曲類型,它的前身是“河南梆子”,自新中國成立后,藝術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化加工,最終形成了豫劇。筆者將會對豫劇唱腔進行分析,拉近人們與豫劇之間的距離,感受豫劇的美,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了解。筆者分別從:豫劇演唱藝術概述、豫劇唱腔板式分類、豫劇唱腔中抒情性的表現特點,三個部分進行闡述。
一、豫劇演唱藝術概述
在現代音樂發展中,藝術家從聲腔基礎上已經將豫劇分為了五大類,分別是:祥符調、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現代流派。祥符調是以開封為中心形成的唱腔,豫東調是以商丘為中心形成的唱腔流派,豫西調是以洛陽為中心形成的唱腔、沙河調又稱為“本地梆”,流傳于豫東南,現代流派唱腔是藝術家對豫劇四大地區唱腔的歸納與總結,并將歌劇元素運用其中,使豫劇得以發展創新。
在豫劇中,唱腔的應用顯得十分重要,在豫劇唱腔的應用中,發聲、吐字是關鍵,豫劇唱腔通常被劃分為七種用嗓方法,包括:大本腔、二本腔、艷腔、陰陽腔、夾本音、炸音、夾板音等。在豫劇演唱中,演員的唱腔咬字應根據河南地區語言聲調為主,并形成自己的風格,對唱腔進行嚴格處理后將戲曲作品中的情感充分抒發出來。
二、豫劇唱腔板式分類
豫劇唱腔板式通常分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筆者將就這幾個板式進行分析,并將這些板式中唱腔的特點進行闡述。
(一)慢板
慢板是豫劇常用的板式,慢板速度緩慢,為4/4拍,慢板開始會有過門,具有旋律優美、變化多樣等特點,低音過板,下行腔過板,上行腔過板,雙過板,單過板,簡過板,高音過板,花腔過板等,變化板有:迎風、金鉤掛、反金鉤掛、連環扣、五音、七折、哭劍、拐頭釘、導板等。慢板的速度伸縮性較大,可以隨其內容情緒的變化用快、中、慢的速度來運用。演唱者在慢板中應發揮抒情性,將思想感情充分融入唱腔中,使整個表現更具感染力。
(二)二八板
二八板在豫劇中也是一種常用的板式,它之所以叫做“二八板”,是因為它的上韻下韻各有八板,二八板變化多樣,與打擊樂的結合相對較多,該板式可以應用在敘事中,將主人公的開心、喜悅之情很好地體現出,同時還能表示緊張、急切的悲痛情緒。在二八板中,演唱者應把握好各種唱腔,根據旋律的變化而變化。
(三)流水板
流水板又稱為“一板一眼”,節拍為2/4拍拍,流水板唱起來上下韻均是一氣呵成,猶如流水一般的輕松自如,故稱為“流水板”。流水板通常是弱起強落,且落在主音或屬音。在流水板中,抒情性作用的發揮相當多,通常用來抒發主人公內心情感。
(四)非板
所謂非板實際上就是無板無眼,也就是說在非板中,演唱節奏比較自由,曲調婉轉或悲傷,既可以表示悲痛心情,也可以表示憤怒情緒。在非板中,演唱者應著重把握好情緒的運用,將主人公的悲傷心情娓娓道來。
三、豫劇唱腔中抒情性的表現特點
不論是在哪種唱腔板式中,抒情性的應用都是必不可少的,抒情性通常是用來表達主人公內心情感,揭示人物個性。豫劇字正腔圓、運氣酣暢且格調新穎,主要代表作包括:《拷紅》、《斷橋》、《紅燈記》、《大祭樁》等,筆者將通過幾個例子來對抒情性的表現特點進行分析,并對抒情性在其唱腔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
抒情性在唱腔中的應用能夠將戲曲中不能表達出來的情感與情緒準確表達出來,也就是說,抒情性在唱腔中的應用十分關鍵,演唱者在演唱時應將自身情緒投入其中才能準確的表達出戲曲中所抒發的情感。例如:豫劇《拷紅》,《拷紅》源于《西廂記》,主要描述了紅娘將崔鶯鶯送往書房與張生約會,后被崔夫人發現,紅娘被夫人拷問,紅娘義正言辭說都是夫人賴婚在先,最終夫人只好成全這樁婚事。常香玉在紅娘慢板唱段里,將哀怨聲、哭泣聲、笑聲充分糅雜在一起,包括“嗨、呀、哇、昂、嗯、啊”的襯字花腔也表現得有板有眼,將活潑可愛、聰明伶俐的紅娘體現得淋漓盡致。抒情性在這段唱腔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將紅娘這個角色刻畫得栩栩如生。
戲曲與電影不同,在電影中,導演可以通過道具、畫面甚至特效來塑造畫面,而戲曲由于舞臺的限制,它很難通過各種手段去刻畫人物,因此,只能利用唱腔去刻畫人物個性,抒情性在唱腔中應用的主要目的在于宣泄情緒與抒發感情,它具有完整與獨立相結合的特征,演唱者的情緒與情感能夠在唱腔中完整的宣泄出來。例如:豫劇《花木蘭》中也有一處慢板唱腔:“這幾日老爹爹疾病好轉,舉家人才都把心事放寬,且偷閑來機房穿梭織布,但愿得二爹娘長壽百年”。主要描繪花木蘭在機房穿梭織布的敘事情節,在這段唱腔中,曲調樸素流暢,讓聽者感受到一種柔和、婉轉、深情之感,其中抒情性的應用不難看出,花木蘭是一個孝順、善良的女子,像這樣的女子最后會選擇替父從軍也是意料之中的。
站在審美的角度,抒情性在唱腔中的應用不僅具有一定的整體性與審美性,還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審美主體在人們的情感上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間,審美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活經歷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不同的人對相同音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在某些時候還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抒情性在唱腔中的應用,將以往的傳統音樂理念與戲曲情節完美結合起來,更好的烘托出表演戲劇性或者抒情性的氛圍,它能夠更好的服務于戲曲的氛圍。將戲曲之中的感情通過抒情唱腔表現出來,能夠讓觀眾體會到更明確、更具體的感受。例例如:豫劇《斷橋》中有一段唱腔:“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攙起,把為妻的屈情事細聽來由,悔不該你聽信那法海禽獸,逼為妻飲雄黃將恩作仇.....至如今懷胎著許門之后,一無親咱二無有故呀,吶里奔投,奴官人拍胸膛你想前想后,誰的是誰的非這天在上頭。”在這段唱腔中,常香玉將悲痛、憤慨融為一體,當唱到“狠上來罵法海不如禽獸”處唱腔擲地有聲,堅實有力,而在“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攙起”處,唱得悲涼婉轉,催人淚下。在整段唱腔中,將白素貞對許仙的愛恨體現得十分到位。而從審美角度來看,觀眾在審視這段時會感受到白素貞那種楚楚可憐的美,內心深處增加了對白素貞這個人物的憐愛,同時也加劇了對法海的憎惡,很好地達到了戲曲效果。
抒情性在戲曲唱腔中的應用已經屢見不鮮了,抒情性不僅能夠充分渲染主人公的內心情感,而且能夠將此種情感通過一種可感與形象的方式表達出來,它在戲曲表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唱腔最重要的功能是抒情,抒情不僅僅是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一種音樂形式,例如:豫劇《打金枝》是一首知名的戲曲,故事主要講述升平公主與郭曖之間的故事,郭曖因為升平公主不去向郭子儀拜壽而憤怒,最后打了公主。表演者通過身段動作將郭曖的內心情緒體現得淋漓盡致,升平公主因被打而大怒,并向父母哭訴,在此處皇后有一唱到:“萬歲莫要動真氣,妾妃有本對君提.....為君的應有容人義,念只念老親翁年邁蒼蒼白了須。消消火壓壓氣,哪有個岳父大人斬女婿”。在整個唱段中,抒情性也得到了有效應用,皇后勸阻皇帝不要動怒,抒情意味濃厚,觀眾可以通過表演者的唱腔中的情緒感受到戲曲的張力,從而產生共鳴。抒情性與唱腔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它能夠生動刻畫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心理寄托,將人物所想表達的情感進一步強化,有效推動了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
在現代流派中,豫劇融入了歌劇,以《蘇武牧羊》為例,和傳統戲相比有了很大的創新,非戲迷也能很享受很投入地欣賞,但看完到時覺得似乎豫劇的味道有點淡化了,或者說是有點趨向于現代版。《蘇武牧羊》大膽融合了舞劇、歌劇、話劇等藝術元素,拓寬了豫劇藝術的表現領域,呈現了豫劇的另一種風格,極具視覺沖擊力令人頗有新鮮感,出色的表演是藝術的靈魂,《蘇武牧羊》最打動人的正是人物的表演,有段唱詞:“聽大雁叫長空聲聲嘹亮,扯起我綿綿的思緒,萬里長, 萬里長, 萬里長.........閨中妻想必是日夜淚眼望,她怎知我只身北海來牧羊此外。”在這段唱詞中,表演者通常抒情性唱腔將蘇武哀怨、悲傷、思念的情緒體現出來,唱出了人物內心的糾結,催人淚下,使觀眾感同身受。
綜上,筆者對《拷紅》、《花木蘭》、《斷橋》、《打金枝》戲曲中的慢腔唱段進行了分析,發現抒情性在這個名段中皆有應用效果,不僅刻畫了主人公的性格特點,推動了情節發展,還加強了唱腔的柔和婉轉度,在豫劇的發展過程中,抒情在唱腔中的應用已經逐漸的演變成了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一般而言,抒情性在唱腔中的應用能夠充分抒發戲曲中的主人公情感,對整個戲曲起到烘托的作用,除此之外,它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引發觀眾的共鳴,增加舞臺表現效果。
結束語
眾所周知,我國戲曲的發展歷史悠久,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綜合了歷史、舞蹈、文學、音樂等不同的學科和藝術形式。戲曲藝術包含著社會思想及歷史觀念,既是中華名族亙古不變的精神財富,又是民族的藝術瑰寶。唐代的歌舞音樂與宋代的說唱藝術均是其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戲曲表演中,戲曲的主體是唱腔,要推動戲曲音樂的發展,必須從唱腔的創新入手,在發展中繼承傳統,在創新中發展。豫劇作為我國戲曲的一種,我們必須加強對豫劇的研究,對其唱腔進行了解,并通過各種練習來加強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學會講抒情性應用其中,學過以情動人,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加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將豫劇文化發揚光大,并對其進行不斷創新深化,為民族藝術的發展助一臂之力。
【參考文獻】
[1]王璨. 談豫劇唱腔的抒情性表現特點[J]. 音樂研究,1986,01:92-100.
[2]杜蓓. 論河南豫劇常派唱腔的藝術魅力[J].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1:129-133.
[3]劉超男. 豫劇音樂的藝術構成與特色[J]. 大舞臺,2014,01:13-14.
[4]王叢. 論河南豫劇常派唱腔的藝術魅力[J]. 大舞臺,2014,09:5-6.
[5]黃莉麗. 河南曲劇唱腔音樂試探[J]. 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01:30-35.
[6]郭克儉. 豫劇唱法初探[J]. 戲曲研究,2002,02:154-162.
[7]張瑜,王樂為. 淺析豫劇的音樂特征[J]. 藝術研究,2013,0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