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榮
創新能力是人們根據一定目的,運用已有知識,通過思維活動,產生新認識,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因此,培養創新能力是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和一項艱巨的任務。下面,僅從三個方面談一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情緊張,情緒壓抑將導致思維遲鈍和僵化,人的創造潛能只有在和諧、寬松、適宜的環境中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賴于教師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
和諧的教學氛圍由諸多因素形成,但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愛護和尊重,讓學生融進自己的思想感情,自覺地和學生心理換位,跟隨學生建立一種平等遠交近攻融洽的關系,讓每個學生心理換位,跟學生建立一種平等融洽的關系,讓每個學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讓學生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氣氛中充分展開認識活動,為每個學生創造參與學習和展示自我的機會,特別要鼓勵學生的“創見”,尊重學生的“異見”,寬容學生的“誤見”。
如教《田忌賽馬》時,有一學生提出:田忌和齊威王是不是澳門人的祖先?我很奇怪,問其原因,他說,因為澳門人喜歡賽馬,這使全班同學都哈哈大笑。盡管他提的問題與課文主題相距甚遠,但有一絲聯系,因此,我表揚了億。如果以自己的思想來束縛或代替學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去限制和規范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所發表的見解必須跟教師保持一致,否則,或板起面孔不理睬,或大聲訓斥諷刺挖苦。這些表現不但會大大傷害個別學生的自尊心,而且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教師的這種情緒擴散開來,會使教學氣氛變得沉悶、壓抑、緊張。
由此可見,和諧是師生教學活動追求的最高境界,當教師與學生心靈相通,興趣感情融洽時,學生才能自主地學,自由地說,大膽地“創”。
二、讓學生靠自己的能力來學習
當前,一些語文教師陷入到“學生圍著老師”老師的誤區。第一,怕放開手腳,擾亂了課堂程序,浪費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第二,怕放開手腳,學生會提出千奇百怪的,無關緊要的問題。其實這些擔心都是多余的。
讓學生靠自己的能力來學習,不僅可以擺脫教師解析文章固有的模式,而且,在靠自己的能力來學習的過程中,依托語言可以喚起“活的形象”,憑借語言可以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我、推理、判斷等邏輯思維活動,靠自己的能力來學習,就是靠自己已有的經驗和認識來學習,在現有的的基礎上得到提高,這種提高雖然有差異性,但它是真實的,長久的,比教師硬塞給學生的概念、段意、中心豐富得多。
如教《記金華的雙龍洞》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我問:“這些調子是怎樣的?”有的說:“時而窄”時,溪流會發出“嘩嘩”的聲音,如同溪流在歡迎來客;有的說“時而寬”時沒有什么聲音,仿佛溪水尖和旁邊的花草樹木默默辭行;有的說“時而急”使人想起古詩《送孟浩頑之廣陵》中“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詩句;有的說“時而緩”讓人想起歌曲《讓我輕輕地告訴你》中“讓我輕輕地告訴你”那樣親切,溫柔……
三、給學生以創新天地
葉圣陶先生告誡我們:“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源泉。”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能只限于課堂,應放開眼光,給學生自由馳騁的天地,“放鳥歸林”,聽“百草共鳴”。
我出過一道作文《春華秋實》,它具有豐富的內涵。學生只有走出課堂去觀察、思考、想象,才能把作文寫好。因此,只有把學生的視角引向校外這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學生才能從事得到此他在課堂上多得多的東西。學生通過觀察他周圍的一切,不僅能開闊眼界,活躍思維,還把學習的空間從課堂擴展到社會及自然界。這種學習方法,可以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多種途徑和方法,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必須轉變觀察,解放思想,敢于向傳統的教學方法挑戰,才能在培養創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使語文教育真正走入素質教育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