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地理題材的品德課是品德課中的難點,很容易被上成地理課或語文課,情感因素也很難把握。如何定位目標,體現知情和諧統一?如何讓地理知識變得生動起來,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如何大膽取舍,讓教材中的地理知識更符合學生的實際?只有準確定位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地整合,給地理知識融入情感的元素,才能真正凸顯出其品德味,讓“品”位悠長又悠長。
【關鍵詞】地理題材 品德課堂 品德味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讓其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本學期,我執教了《世界之窗》,這是一篇地理題材的品德課。這種類型的課是品德課中的難點,因為那些地理知識,容易被上成地理課或語文課,情感因素也很難把握。下面是自己在備課中的困惑及設計的思路。
一、如何定位目標,體現知情和諧統一?
品德與社會融合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和能力等多為目標,最終的目的旨在幫助學生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學會做人。因此,我想首要的任務就以引領學生做人為核心,在學生生活、教材、資源的基礎上找準適合學生發展的最佳“生長點”,正確把握教育目標。
《世界之窗》是《共同生活的世界》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本課的關鍵詞是“人種分布、人種文化”。教本是通過一張人種分布圖和若干張杰出人物以及文化圖片來體現的,課文中似乎對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比較注重。根據品德課程的特點,在目標的制訂上我們切不可被顯性的地理知識迷亂了眼,要考慮把地理知識的教學與品德的教育結合起來。就本課而言,最后達成的目標不僅包括地理知識的獲得,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更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即激發學生對人種的正確認識,人種沒有貴賤之分。教材分五個部分,我截取了“地球村和人物榜”二個部分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1.了解不同人種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人種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系。2.知道世界三大人種的大致分布區域。3.知道人種沒有優劣之分,初步樹立種族平等的觀念。
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地球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并不完整,并不深入。如果一味地抓住三大人種的分布區域來學習,那么課堂無疑會出現學生體驗上的斷層,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了地理課。因此,第三個目標就成了擺在眼前的難點,是教學中必須要突破的關鍵。只有確立了正確的目標,才會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地理情感體驗,促動學生的心靈,啟迪學生的思維,展現課堂的人文色彩。
二、如何讓地理知識變得生動起來,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我想在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課上進行一定的地理教學,其目的并不在于讓學生掌握多少地理知識,而應該重在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為今后中學、大學甚至工作打好興趣層面的鋪墊。確定了教學目標后,我又在教學設計上傷腦筋了。如果要調動學生的興趣,將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探究活動無疑是最好的教學環節。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設定了三個探究活動。探究一:三大人種的體貌差異;探究二:三大人種的分布情況;探究三:人種特征與環境的關系。三個探究活動分別采用不同的組織形式進行活動。第一個探究活動通過觀察三幅人種的畫面,小組合作完成人種的體貌差異表。第二個探究活動我將全班分成三大人種,通過看一看、比一比的活動,來認識自己的生活區域。第三個探究活動通過猜一猜、想一想的活動,讓學生了解體貌差異的原因。
由于課堂自始至終將全班分成了三大人種展開活動,學生對自己扮演的人種特別感興趣,整節課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三、如何大膽取舍,讓教材中的地理知識更符合學生的實際?
地理是兒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兒童通過地理知識來建立自身的空間感。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上,要著力將地理教學同兒童的現實生活建立聯系,對兒童實際生活需要而教材中沒能考慮到的地方應該適當加以豐富充實。
在設計探究活動環節時,我也曾好奇為什么跑步最快的總是黑人?為什么黃種人的身材相對比較矮小?為什么白種人的眼睛顏色特別淡?等等。我想學生肯定也有這樣的疑惑,如果在教學中,能加入這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是不是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再者,我還想到了在讓學生扮演人種的時候,或許很多學生不愿意當黑種人,如果這樣我又該怎么去說服她們呢?是不是應該多找找黑種人的優點?于是,在上網大量查找之后,我了解了黑種人爆發力強、黑種人強壯健康的體質特點。在教學中,學生的反應和預料的一樣,結果在我吹捧了黑種人體育特棒的時候,學生自然而然欣喜接受了這個角色。在探究三活動中,我隨機穿插講了一些有關三大人種的特點之后,學生聽得興趣盎然,而自己似乎也一下子成了地理學家,成了學生心中的偶像。我想,課后她們一定也想更多地去了解這三大人種,興趣的培養不就自然而然達成了嗎?
再者,關于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區域。我想讓四年級的學生照著世界地圖一個一個說分布的區域,學生的記憶肯定也是暫時的,而且這課堂的情感目標或許會因此而顯得斷層。怎樣讓學生有興趣去學?我大膽地舍去了一些死記硬背的東西。通過與探究三的結合,讓學生了解了在赤道附近的一般是黑種人分布的地方,靠近兩級的一般白種人住的比較多。環境氣候的不同與體貌特征的聯系也自然而然地結合起來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并不枯燥,相信當他們在腦海中識記了七大洲的分布圖后自然能記住三大人種的分布。
最后,當學習三大人種杰出人物時。我對教材上原有圖片進行了選擇與處理,展示給學生的是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姚明、博爾特、菲爾普斯、劉翔、喬丹、小羅納爾多、周恩來等等。并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杰出人物也列出來,告訴大家是哪個人種。此時,學生已經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深深投入了,一提到自己角色中的人種便立即歡呼起來。當學生沉浸在激動自豪之中時,我便提出:你們覺得哪個人種的貢獻大?一石激起千層浪,爭強好勝的孩子們一開始都說自己的貢獻大。但轉而他們發現其實每個人種都有貢獻。于是“人種不分貴賤”的情感目標便自然達成了。
總之,地理題材的品德課,只有準確定位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地整合,給地理知識融入情感的元素,才能真正凸顯出其品德味,讓“品”位悠長又悠長。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鄔冬星《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案例專題研究》 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