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平
摘 要:以“讀懂題意”及“解題思路”兩個方面為切入點,就小學數學應用題目的解答技巧進行了簡單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讀懂題意;解題思路
一、讀懂題意要求是解答應用題的前提
受到年齡因素、生活閱歷等因素的制約,小學生在讀題時時常會遇到一些不熟悉、不了解的字詞或者短語(“增加了”“增加到”“降低了”“降低到”等),如此就極大地阻礙了他們對數學題目的理解,更談不上對應用題目進行正確的解答了。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弄清楚、弄明白應用題目中出現頻率較多的數學用語,并輔助于一些實例講解。相信這樣一來,這些原本生澀、難懂的數學用詞將真正轉化成為學生自己的數學語言,從而為其在日后的應用題解答過程中提供切實的積極幫助。
如,在“李東拿10元錢買文具。他買圓珠筆用去2元,剩下的錢買鉛筆,每支鉛筆4元。他可以買幾支鉛筆?”的解題教學過程中,我就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購物經驗針對“剩下的錢”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剩下的錢即原有的錢在支出一些之后仍多出的部分,在該題中剩下的錢為10-2=8元。如此,學生日后對類似數學應用題目的解答便手到擒來了。
二、正確的解題思路是解答應用題的必要途徑
學生在應用題目“三年級一班女生植樹15棵,男生植樹比女生多6棵。全班共植樹多少棵?”解答時很容易簡單地把15與6相加,并計算出21棵的錯誤結果。這便是學生缺乏正確解題思路的具體表現。其實,在我看來,上述學生易犯的錯誤完全可以避免。
三年級數學應用題同一、二年級應用題相比難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為此,教師在應用題目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捋清典型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即首先要明白應用題目中到底講的是什么事?隨后,要將題目中涉及的幾個關系量一一分析清楚;最后確定先計算什么、后計算什么、用何種方式計算。只有學生心中有了條理分明的解題思路,他們才能在題目解答的過程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從而確保正確的計算結果。
小學數學應用題解答技巧尚有很多,但無論是哪種技巧或者捷徑,都離不開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對教學實際情況的認真總結、分析與實踐。希望更多的教育同仁能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探索與研究,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應用題這一數學題目類型。
參考文獻:
張志剛.小學數學應用題解答特征及分析方法研究[J].考試周刊,2013(0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