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濤
【摘要】本文基于英漢平行語料庫,對“tend to + 動詞”結構及其漢語譯文對應結構進行檢索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1.存在該結構與“傾向于”的對應,但不是主要形式,主要對應形式是,“tend to”對應漢語概率及頻率副詞修飾不定式動詞對應的漢語謂語;2.與該結構對應的“傾向于”可以替換成概率副詞;3.有少數零對應和對應能愿動詞的情況。
【關鍵詞】翻譯語言 tend to 對應 平行語料庫
引言
對翻譯語言特征的系統描寫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這些方面的研究發現,譯語語言通常會“偏離”(decenter)目的語而更靠向源語。之所以出現偏離,是因為譯語語言受到源語文本的干預,其中的一些語言形式明顯偏離了目的語語言的一般模式。如Blum-Kulka(1986)發現譯語語言中銜接手段會受源語文本影響。譯語文本在產生過程中或多或少受到源語語言對目的語施加的影響,這樣的譯文語言通常被稱為翻譯腔。但也有人認為,翻譯語言是兩種語言之間的“中間地帶”。這種處于中間階段的語言在翻譯理論中被稱為“語際語”,既包含著源語的分析特征,也有目的語語篇的合成特征。然而,對于翻譯語言的研究要突破直覺和感性認識,就需要充分的語料支持。因此,語料庫語言學與描述翻譯學的結合恰恰起到了推動作用。
Baker(1993)預見,語料庫能收錄大量源語文本及譯語文本,輔以新的語料庫研究方法,翻譯學者能揭示譯語文本的內在規律。Tymoczko(1998)也表示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能使翻譯學者查詢并獲得大量數據。這些數據能幫助翻譯學者更全面客觀地描寫和分析翻譯語言。隨著眾多英漢/漢英平行語料庫的創建和應用,涌現出一批針對漢語翻譯語言的研究。其中,漢語翻譯語言中詞匯-句法特征受到廣泛的關注。秦洪武、王克非(2004)利用“北外通用漢英平行語料庫”,發現“so…that”的主要對應形式是零對應,而非“如此……以致”等“前后對應”結構,且漢語原文中沒有與“so…that”對應的固定結構;胡開寶(2009)基于莎士比亞戲劇翻譯語料庫,分析了“把”字句在《哈姆雷特》兩個譯本中的分布和應用,以及英語語句譯為“把”字句的規律和特點,得出其動因分別為認知、句法和語用;胡顯耀、曾佳(2010)基于“當代漢語翻譯小說語料庫 ”, “蘭開斯特現代漢語語料庫 ”及其漢語原創小說子庫,分析了現代漢語翻譯小說中“被”字句的使用頻率及其對應結構,并指出漢語翻譯語言中“被”字句體現出“傳統化”的特征,即趨從和夸大漢語自身傳統的趨勢;許文勝、張柏然(2006)利用學英漢名著翻譯語料庫,對英漢因果關系連詞的使用進行了對比分析;類似的研究還涉及“and”的漢語翻譯、人稱代詞及連接詞的翻譯等。這些研究的對象具體且圍觀,有利于發現漢語翻譯語言中非常規的應用。
一、檢索項及語料庫的選擇
1.檢索項的選擇。本文選擇“tend to + 動詞”結構及其對應的漢語譯文為檢索項。通常,我們認為“tend to”對應的漢語譯文是“傾向于”,這一方面是受到了“tend to/towards+名詞(sth.)”結構“趨向,傾向,趨于”定義的影響,另一方面是,也因為中國學習者常將“tend to”與“intend to”混淆。然而,該結構的翻譯并不為人關注。本文通過檢索并比較“tend to + 動詞”結構及其在漢語中對應的形式,試圖找出該結構在漢語譯文中常用的處理方式。
2.英漢平行語料庫的選擇。本文使用的語料庫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及蘭卡斯特大學搭建的基于網絡的第四代語料庫分析工具CQPweb中的Babel英漢平行語料子庫。
CQPweb 的查詢頁面具備詞表生成、索引分析、詞語搭配計算、主題詞分析等當前主流單機版語料庫工具的幾乎所有功能。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如瀏覽網頁一般輕松使用語料庫(ibid.)。Babel英漢平行語料子庫共收錄327篇英文文章及其漢語翻譯,其中115篇收錄自《英語世界》(World of English),212篇收錄自《時代周刊》(Time),共有語料54.4萬字/詞。
二、檢索過程
本文利用Babel英漢平行語料子庫自帶的檢索功能,使用“tend* >>5>> to >>5>> +_V*”作為檢索項,即搜索“tend”一詞的所有形態(tendency, tends, tended, tending),其后5個單詞范圍內出現“to”,并在之后5個單詞范圍內出現動詞,得到英語原文中的“tend to”結構及其漢語譯文的平行對應索引。檢索項中設置的5個單詞跨距,是為了避免遺漏“tend not to”及“tend to, in some cases”等形式。隨后,在檢索到的語料中將不符合“tend to + 動詞”結構的平行語料索引刪除,將剩余的索引進行分類。
三、“tend to + 動詞”結構對應的漢語譯文形式
經過檢索,符合本文要求的索引結果頻次共有23對,在本文所用的語料庫中的頻率為93.99次每百萬字/詞。“tend to + 動詞”結構內的不定式動詞與漢語譯文句子的謂語動詞對應,而“tend to”的對應方式可以分為五類,分別是:頻率副詞、概率副詞、“傾向于”、能愿動詞、零對應。其分布如下表:
1.頻率副詞。“tend to + 動詞”結構對應到漢語譯文中的頻率副詞包括“常常”、“總是”、“個個”、“一般都”,等。這些頻率副詞修飾謂語,說明動作發生的客觀頻率高。如:
(1)There are a few misspellings that children tend to make, but the courtesy and the emotions are vivid.
信中有幾處小孩子常出的拼寫錯誤,但禮貌的言辭和感激之情躍然紙上。
(2)NBA stars, of course, tend to be tall, but theres usually a sense of elongation, of a body, like gum stretched long and thin.
雖然NBA球星個個身材高大,但是一般情況下,身高和形總有一定的反比關系,就像口香糖,越長就越細。
通過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tend to + 動詞”結構對應的頻率副詞所修飾的動作或情況,不受外在條件限制,而是一般規律,本身就有較高的頻率發生。
2.概率副詞。“tend to + 動詞”結構對應到漢語譯文中的概率副詞包括“容易”、“就會”、“可能”等。它們表示說話人對于事件的判斷,并對小句的命題進行說明(ibid.),如:
(3)With a nail file always within reach, they tended to groom rather than bite.
由于指甲挫總能伸手可及,他們就會去修指甲,而不啃指甲了。
(4)In nature viral diseases tend to break out when populations soar and become densely packed.
在自然界中,當生物種群的數量迅猛增長,達到高度密集的時候,病毒性疾病就容易爆發。
在漢語譯文中,“就會”對應了“由于”形成因果關系,“就容易”對應了“當”形成條件關系。因此得出,“tend to + 動詞”結構對應的概率副詞是對前文條件或原因的一種反饋,表示在前文所述情況的限制下,某種結果會有較高的概率出現。
3.“傾向于”。通過本次檢索發現,確實存在將“tend to + 動詞”結構翻譯成“傾向于”(或“趨向于”)的情況,如:
(5)“The technology gives us another way to reach them, especially parent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ho tend to be less involved.”
技術給了我們另一種方式去接近家長,特別是中學生的家長,因為他們都傾向于少參與學校事務。
4.零對應。在某些檢索結果中,并沒有發現明顯對應“tend to + 動詞”結構的漢語譯文。如:
(6)But people who, for genetic reasons, tend to get Alzheimer's at an early age in their 40s or 50s seem to shape the protein into a stickier version that is more likely to clump together.
不過,對那些因遺傳因素在較早年齡段——四五十歲——患阿耳茨海默氏病的人群而言,他們內的蛋白質粘度較高,凝結的可能性較大。
(7)TOMATOES-Scientists have long known that men who eat cooked tomatoes, such as in pasta sauces, tend to have lower rates of prostate cancer.
西紅柿:科學家們很早就知道,一些吃西紅柿熟食,比如番茄醬的男士,他們得前列腺癌的比例較低。
但是,從例(6)和例(7)原文不難發現,這兩個句子與對應概率副詞的原文例句非常相似,前文含有影響后文的限制條件,相應的,其漢語譯文可以添加概率副詞如下:
(6i)不過,對那些因遺傳因素(容易)在較早年齡段──四五十歲──患阿耳茨海默氏病的人群而言,他們內的蛋白質粘度較高,凝結的可能性較大。
(7i)西紅柿:科學家們很早就知道,一些吃西紅柿熟食,比如番茄醬的男士,他們得前列腺癌的比例(會)較低。
一般認為,漢語屬于意合語言,邏輯關系常隱而不顯。在“tend to + 動詞”結構的零對應漢語譯文中,可以認為是省略了承載邏輯關系的概率副詞。這也說明漢語意合特征對譯文有很重要的影響。
5.能愿動詞。通常來說,漢語能愿動詞的情態意義可以分為“主觀判斷類”和“推測類”。主觀判斷類表示對于某些主客觀條件、某些價值、某些情理或者事理的一種主觀判斷(趙延, 2014)。本文中“tend to + 動詞”結構對應的就是表達意愿的主觀判斷類能愿動詞,包括“想”和“喜歡”。如:
(8)I tended to veer slightly away from the edge of the roadway and the drop-off beyond.
我極力想把車開向里側一些,躲開那可能滑下陡坡的邊沿。
四、“tend to + 動詞”結構與“傾向于”
本文以“傾向于”為檢索項分別在蘭卡斯特漢語語料庫第二版(LCMCv2)和浙江大學漢語譯文語料庫(ZCTC)進行檢索,結果顯示“傾向于”在漢語原文中的出現頻率僅為4.9次/百萬字,而在漢語譯文中的出現頻率明顯要高(13.76次/百萬字)。而且,漢語原文中,“傾向于”之后銜接的成分基本為名詞,相對比而言,本文對應“傾向于”的索引中,其后銜接成分全部為動詞,與漢語原文中“傾向于”的用法出入較大。因此,本文認為,與“tend to + 動詞”結構對應的“傾向于”明顯偏離了目的語語言的一般模式,造成了“翻譯腔”。
通過對本文中對應“傾向于”的索引進一步觀察,發現其中有一個索引結果,漢語譯文中包含了“都”和“傾向于”兩種對應:
(9)“The technology gives us another way to reach them, especially parent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ho tend to be less involved.”
技術給了我們另一種方式去接近家長,特別是中學生的家長,因為他們都傾向于少參與學校事務。
剩余的4個索引結果對應的譯文中,“傾向于”(或“趨向于”)都可以替換成頻率副詞。以下給出剩余索引結果的英語原文和對應的漢語譯文,括號內的頻率副詞替換了原本譯文中此處的“傾向于”:
(10)I tend to be tolerant of most vices in life, and also in investing.
我(一般都)容忍生活中的大部分不道德行為,在投資方面也是如此。
(11)The keiretsu tend to protect their money-losing businesses.
系列(往往)保護那些虧損企業。
(12)In the past, so-called licensed goods from European companies were often cheap promotional giveaways, so retailers tend to view licensed products as a form of advertising not worthy of shelf space.
在過去,來自歐洲公司的所謂特許經營產品通常是廉價促銷贈品,所以零售商們(一般)把特許經營產品看作是一種廣告形式而不值得在零售商店展示。
(13)Indeed, in cultures where women still give birth exclusively in the company of other women, births tend to rely on fewer drugs and less surgical intervention.
在一些婦女分娩時仍然完全由女性陪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里,婦女生產的確(一般)較少依賴藥物或受手術的干預。
由此可以看出,將“tend to + 動詞”結構翻譯成“傾向于”,受到了源語語言對目的語施加的影響。“傾向于”包含源語的分析特征,即語法結構貼近源語,漢語譯文中“傾向于”后連接動詞。根據英語原文提供的語境,漢語譯文中的“傾向于”可以替換成頻率副詞。
五、結語
范文卿表示,也因為中國學習者常將“tend to”與“intend to”混淆。而且受“tend to/towards + 名詞(sth.)”結構“趨向,傾向,趨于”定義的影響,常將“tend to + 動詞”結構譯為“傾向于”。本文通過檢索“tend to + 動詞”結構,歸類并分析了該結構的各種對應形式,結果如下:
1.確實存在“tend to + 動詞”結構與漢語譯文“傾向于”對應的情況,但不是主要對應形式。其主要對應形式是漢語譯文中表示頻率及概率的副詞,修飾不定式動詞對應在漢語譯文中的謂語動詞;
2.與“tend to + 動詞”結構對應的漢語譯文“傾向于”可以替換成頻率副詞,表示客觀情況出現的高頻率和規律性;
3.英語原文中“tend to + 動詞”結構承載對應前文的邏輯關系時,在其漢語譯文中可能出現零對應;
4.只有少數情況下,“tend to + 動詞”結構對應漢語譯文中的能愿動詞。
參考文獻:
[1]Baker,M.(1993).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233,250.
[2]Blum-Kulka,S.(1986).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Discourse and cognition in transl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17-35.
[3]Cettolo,M.,Girardi,C.,& Federico,M.(2012,May).Wit3:Web inventory of transcribed and translated talks.In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Machine Translation (EAMT) (pp.261-268).
[4]Hardie,A.(2012).CQPweb—combining power,flexibility and usability in a corpus analysis to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17(3),380-409.
[5]James,C.(1980).Contrastive Analysis.Essex:Longman Group Ltd.
[6]Toury,G.(2012).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Revised edition (Vol.100).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7]Tymoczko,M.(1998).Computerized corpora and 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Meta,43(4),págs.652-660.
[8]范文卿.基于語料庫的近義詞辨析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a(9).
[9]范文卿.語料庫視角下的近義詞tend和intend辨析[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15b,19(3):33-36.
[10]胡開寶.基于語料庫的莎劇《哈姆雷特》漢譯文本中“把”字句應用及其動因研究[J].外語學刊2009(1):111-115.
[11]胡顯耀,曾佳.翻譯小說“被”字句的頻率、結構及語義韻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3):73-79.
[12]李雯雯.基于雙語平行語料庫的英漢翻譯語言分析[J].才智,2014(26).
[13]呂孟巧.基于平行語料庫的漢語譯文語言分析——以“and”的漢語翻譯為例[D].Doctoral dissertation,廣西大學,2013.
[14][英]韋邁爾.牛津高階英語詞典:第7版:英語版[M].商務印書館,2009.
[15]秦洪武,李嬋,王玉.基于語料庫的漢語翻譯語言研究十年回顧[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37(1),64-71.
[16]秦洪武,王克非.基于語料庫的翻譯語言分析——以“so…that”的漢語對應結構為例[J].現代外語,2004,27(1),40-48.
[17]石定栩,孫嘉銘.頻率副詞與概率副詞——從“常常”與“往往”說起[J].世界漢語教學,2016(3).
[18]許家金,吳良平.基于網絡的第四代語料庫分析工具CQPweb及應用實例[J].外語電化教學,2014(5):10-15.
[19]許文勝,張柏然.基于英漢名著語料庫的因果關系連詞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6,38(4):292-296.
[20]趙延.漢語能愿動詞與英語情態動詞的差異之我見[J].商,2014(21):28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