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恬
數學是一種理性的精神,使人類的思維得以運用到最完善的程度。這是美國數學家克萊因對數學的詮釋。翻開歷史的長河,數學是理性文明的火車頭,數學知識本身就散發著理性之美,數學教師就應該踐行理性教學狀態,使得我們的數學課堂呈現出理性色彩。然而事實卻恰恰沒有如此,這就值得我們數學教師進行深思。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會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小明和15個同學去坐船,每條船最多坐5人,至少要幾條船?”有的學生列好算式:16÷5=3(條)……1(人)。回答的時候寫的是至少要3條船。老師看到這樣的答案時很生氣:“怎么會是3條呢?”接下來會把這位孩子叫起來,問道:“某某同學,你現在就是那多余的1人,你不要坐船嗎?”學生還來不及思考,老師便迫不及待地說:“難道你游過去嗎?下次我們去坐船,你就游過去吧!”這時全班哄堂大笑,只有這位同學尷尬地低下了頭。
小學生有時的錯誤會讓作為教師的我們覺得難以理解,甚至覺得很滑稽。更糟糕的是有時候反復強調之后,學生還是出現各種奇怪的錯誤。所以,諸如上面的教學場景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
但是,如果我們能多一點理性,靜下心來好好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行為,便會發現我們的處理方式是多么的感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認識到這一點:沒有學生想把題目做錯,每一種錯誤都可在其背后找到錯誤的根源——有的是態度問題,有的是思維問題,有的是知識缺陷。案例中的教師沒有分析學生出錯背后的原因,只是抱怨學生的可笑。沒有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反而讓別的同學感受這種錯誤的可笑。環境造就人,墨子說過:“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老師是解氣了,可隨之的負面效應也接踵而來:做錯的孩子覺得自己特別失敗,自信心受到打擊;做對的孩子學會了嘲笑別人的錯誤,自負心開始膨脹。這樣的結果,是我們教師不愿意看到的,但是類似的教學案例卻在我們的教學中屢見不鮮,原因是教師太過于感性,拋棄了教育工作的本質,而沒有顧及自己的某一行為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就是陶先生常說的:“春風風人,春雨雨人。”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理性思維是教師的一份修養,也是一種素質,更是教師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正是因為學生在知識習得中發生的一些錯誤,才產生了教學的需要。因此,當我們面對孩子們各種幼稚、可笑的答案時,我們千萬不能用諷刺、挖苦這樣的方式去對待,更不應該誤導其他孩子和我們一起去嘲笑他們。這樣教育就失去了最有價值的元素,貽誤了孩子的成長。我們應該真正地俯下身去,切身體會他們的思維;拋開自己的怒氣,真誠的了解他們的想法。只有當我們這樣去做了,我們才能切實地感受到這些學生為解決問題所做的努力,并發現他們思維中存在的許多閃光點。只有當我們這樣去做了,我們就會把學生的思考過程當作一幅漂亮的畫面,而不至于僅僅盯著其中的一個小缺憾。當我們有了這樣的心態,我們就會和其他同學一起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思維中存在的不足。在這個幫助和被幫助的過程中,出錯的學生完善了思維,沒有出錯的學生學會了審視與幫助,執教的教師也更加了解了孩子的心理,這樣才會抓住課堂中的教育契機,因為我們課堂的一個小細節,很可能會在孩子的心里播撒下變通力的種子,一點點積累,總有一天會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數學教學需要理性,數學教師更要理性地對待自己的課堂,對學生成長中的錯誤有深邃的洞悉,這種理性不是掛在嘴上用來教導別人的,而是應貫穿數學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細節。以數學新課標為航向,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數學教師充滿理性,讓數學教學真正綻放理性的光芒!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