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琳
在小學生的習作當中,最容易出現的錯誤就是失真現象。小學學生往往為了寫好作文而選擇編造事實,可以將并不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事物和人物收入自己的文章當中;為了抒發感情,矯揉造作,虛情假意,不去尋找生活中真實的酸甜苦辣而是為了寫作而肆意編撰自己的情緒。在“失真”作文當中還往往出現為了獲得教師的贊賞而刻意拔高、曲意奉承的現象。因此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習作當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注意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盡量避免“失真”作文的出現。
一、教師忽視教學本質
小學語文教師在習作教學中經常沒有貫徹到以真為本的教學原則,導致學生的“失真”習作現象出現。以真為本的教學原則要貫徹在小學語文教師教導學生習作的原則當中。“真”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小學學生要寫自己的文章,杜絕抄襲的現象;其二則是小學學生所寫的文章要真實反映身邊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如果其中摻雜了學生自己的想象,也要適當合理,不能完全的胡編亂造,這樣才能杜絕小學生習作的“失真”現象。
二、教師對習作處女作不夠重視
小學學生在寫作當中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他們的處女作,而處女作對于小學學生今后的寫作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如果不重視小學生的處女作寫作,自然也不會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有些教師對于寫實的認識往往不夠,認為習作只是以作為主,不必強求真實性,因此在小學學生的處女作當中沒有進行良好的規范,導致小學生在自己的處女作當中為了完成任務而隨意寫作,造成了“失真”現象。
三、不重視平時素材的積累
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小學學生進行習作的教學中,往往還忽視了平時素材的積累,導致了小學學生在習作當中常常缺乏真實的材料。小學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往往是比較單調的,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學校之間,這讓許多學生都缺少了發現生活中有趣事物的能力和實踐,加上父母過于溺愛,小學學生經常不去參加學校和社會上的各類活動,導致學生缺乏習作材料而選擇在寫作中胡編亂造。
小學學生應該用日記本來記錄生活中遇到的小事和自身的所想所感,在長此以往保持下來的日記當中,必然可以發現更多寫作的素材和內涵的感情,這樣寫作就會不再“失真”。
“失真”現象在現代小學學生的習作中常常出現,大多是因為教師本身在教學中就忽略了對學生真實性寫作的教學原則,并且在習作方法上沒有教導學生養成平時積累素材的好習慣,以此才導致了現階段的小學作文的“失真”現象屢屢發生。
編輯 姚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