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摘 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信息呈爆炸性增長,會計信息的利用程度對處于經濟發展中重要地位的國企而言也越來越高,但由于制度的缺陷、會計職業道德的弱化等原因,領導授意、會計人員利用信息系統徇私舞弊時有發生,極大地破壞了市場竟爭秩序,成為影響國企經濟健康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從各個方面改革入手粗淺提出綜合治理對策思考。
【關鍵詞】國企;會計信息;失真;成因分析;對策
在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國企是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各種大量的會計信息作為會計工作基石也已構成了整個社會經濟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它要求客觀、公正、準確地反映反映企業實際的生產經營情況、財務狀況,其真實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決策和評價的的基本前提和條件。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會計信息質和量的要求都在不斷提高,但一些國企利用錯誤的會計信息,誤導經濟行為,損害各方利益,導致企業虧損,擾亂經濟秩序,誘發經濟犯罪,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危害,本文旨在透過國企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分析其失真成因,從各個方面入手,提出防范及綜合治理信息失真的對策思考。
一、數據時代下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具體表現形式
會計信息是指會計主體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有關企業狀況的信息,是企業從會計視角所揭示的經濟活動情況,包括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等。數據時代下,國有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上主要存在規范性失真、操作性失真、技術性失真、違法性失真,失真表現形式如:費用攤銷或計提折舊、存貨的計價等會計方法人為操縱,會計虛開發票導致的銷售收入不實,人為調節期間損益,隱瞞或虛報經營成果,原始憑證不合法,偽造或變造會計資料,信息系統內交易刪除或內外兩套賬等等會計信息失真現象。
二、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一)來自企業領導者的壓力及自身利益驅使令會計行為不具有獨立性
會計人員與國企利益息息相關,會計人員、會計負責人為國企中高層領導聘用,其報酬及職位升遷為領導所左右,導致會計行為方式容易按領導意圖操作,不具有獨立性,加上利益捆綁,徇私舞弊,為其服務而出現“經理利潤”、“廠長利潤”,不能如實反映企業的真實業績。
(二)來自內控制度缺失或監管漏洞留下的舞弊的空間
部分國企內部稽核、內部牽制等內控制度不健全,沒有很完善的監督機制,工作責任不清晰,社會監管不夠,內部審計部門由于審計人員配備不足及素質不高而形同虛設,一些注冊會計師業務素質較低,從業經驗不足,不能辨認真假,更為低質量會計信息留下了生存空間,加上利益驅使下社會中介機構不能客觀公正的執業及很好地履行經濟警察的職能,使有些經審計確認的會計信息仍缺乏可靠性。這些都留下舞弊的空間。
(三)來自會計自身的業務水平和道德素質低下帶來的操作規范失誤
由于國企用人機制的原因,存在任用非專業或專業技能水平不高的人員,在工作中處理相關業務時容易出現專業判斷失誤或計算操作等錯誤而導致的過失性會計信息失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淡薄,責任心不強,公私不分,在國家、社會公眾利益與企業利益發生沖突時,不能堅持原則而違背職業準則,違法亂紀、弄虛作假、謀取私利,為違法違紀行為出謀劃策,甚至參與偽造、變造會計信息,從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國家正常的財經法律秩序,給國企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四)來自收入分配制度激勵機制的不適應經濟發展引發的人為操縱
由于國企收入分配制度還未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各地區間,行業間收入差距加大,沒有良好的激勵機制引導,促使企業管理者對創造業績的積極性不夠,站在小眾利益的角度鋌而走險,人為授意操縱違反財經法紀做假賬、設帳外賬、私設“小金庫”,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五)來自社會環境和市場經濟制度的不完善帶來的企業自律意識缺失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階段,會計信息的大環境離不開政府法律法規、市場監督機構行政制度的支持,當前《會計法》和《公司法》進行約束監督管理的監管體系尚不完善,沒有一個成型的管理者市場,部分國企缺乏最起碼的自律意識,惡意違規屢見不鮮,政府對國企決策層監管力度不夠,且對管理無法量化評價,難以考核國企營利能力及強化國有資產的管理。
三、數據時代下國企綜合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一)建立會計內部監督、社會監督結合的監督機制
國企應健全完善的內控體系,建立內部稽核制度和內部牽制制度,保障會計人員提供真實、完整、準確的會計信息,保障內審人員依法獨立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進行監督,以便更好地發揮企業的內部監督作用。在企業內部設置稽核工作崗位,主要包括審核財務、成本、費用的齊全,編制依據的可靠性;審核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規定;審核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的內容是否真實、完整;審核各項財產物資的增減變動和結存情況。在企業建立內部牽制制度將企業內不相容職務進行分離,如錢賬分離,物賬分離,相互牽制。并對“三重一大”事項進行科學決策、集體聯簽,通過健全內控的機制有效利用社會監督機制,定期由注冊會計師及其所在的會計師事務所依法對委托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的審計、簽證的監督。同時建立舉報人保護制度,鼓勵和單位及個人對違法行為的檢舉。
(二)建立健全對會計人員的監管機制,提高會計業務水平及道德建設
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規定:“國家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任用會計人員應當實行回避制度。單位領導人的直系親屬不得擔任本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直系親屬不得在本單位會計機構中擔任出納工作。”國企可對會計實行委派制,從會計信息源頭開始規范,國企還應當建立會計人才“誠信庫”,結合財政部門對會計從業資格證的注冊、登記、年檢工作對會計職業道德進行監督檢查。對于不能遵守會計職業道德,對外提供不真實會計信息的會計人員,根據情節輕重進行暫停從業、曝光、取消從業資格等處罰;對抵制外來干預,自覺遵守會計職業道德行為的會計人員,進行表揚、獎勵。真正做到 “棄惡揚善”,使會計人員自覺遵守“紅燈停、綠燈行”行業規則,使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暢通無阻,及時地、充分地披露給社會公眾,為社會公眾服務。國企還須重視會計人員專業技術資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切實抓好會計人員的日常管理和后續教育,從整體會計素質水平的提高上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真實可靠。
(三)建立有效的國企業績評價及激勵體系
改革國企收入分配制度與激勵機制,建立起能客觀公正地反映企業經營者業績和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充分引入競爭機制,改變依靠未經核實的“數字”來評價企業經營者的業績的方式。在按勞分配的分配制度下,實行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并借鑒國外先進的分配方式,如年薪制、股票期權制等逐步縮小各種收入差距,合理保證有效激勵。
(四)加快國企改革步伐并嚴格執法
加快國企改革步伐,建立產權明晰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及企業內部財務內控體系,規范財務行為。通過構造多元化的公司股權結構,對持股結構的調整,分散大股東的股權,增加股權之間的相互制衡,使企業自覺遵守經濟規律,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資料。嚴格執行《會計法》,提高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加大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打擊力度,使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者得到法律的制裁,增大使會計信息失真的犯罪成本,令不法者望而卻步,從而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會計信息失真的舞弊行為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從防范、發現到審計舞弊,是一個綜合治理的過程,更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到會計信息失真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又要堅定信心、采取有效的對策,追根溯源,堵塞漏洞,達到減少、遏制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發生,保證國企這支重要的經濟力量壯大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會計準則研究》 劉峰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會計信息批露的規范問題研究》2001.4 會計研究王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