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藝馨
《禮記·學記》有云:“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在常規教學及公開課實踐中,筆者在教與學的交流互動中相互啟發。這個過程中,不僅使我在知識上與學生得到了溝通、啟發,更讓我在情感上與學生達成共識、共享,相互信任。
一、依據學情,調整教學實踐
初次接觸,學生禁錮于很自我的學習狀態之中,基礎薄弱。既定教學目標對于身邊的學生無異于空中樓閣。不僅要顧及中段教學目標,又要兼顧補足低段基,為此我做了如下嘗試:
1.串聯記憶,提升學習興趣
憑借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決定采用系統性的知識學習法來幫助學生補足基礎,將舊知識和新知識聯系起來,達到一個縱橫伸展的效果,從相互聯系中學會系統的應用。于是我決定用這種老家順口溜的方式在生字教學中適當加入形近字練習,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生的歡聲笑語中,字詞進入了他們的心理,有趣的語文課,叩開了他們的心門。
2.抽象與具象相結合,加深記憶
形近字是我們教學的老大難。對于抽象獨體字,我采用口訣方法,幫助學生區分。遇到形旁明顯的字,我會引導學生自覺去分析字形,編口訣,以抽象、具象相結合的方式,提升了學生對字詞辨析的興趣,越來越多的孩子樂于參與課堂,說說自己分析的理由。
二、抓住靈感,課中調整
課堂是鮮活的、變化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它就像一場沒有彩排的即興演出,要及時抓住師生思維碰撞的火花。
1.公開課上的“小意外”
在我教一年級的時候,新教師匯報課上,我抽到一節《畫家鄉》,在給草原的“原”擴詞時,一位小朋友沒舉手就高聲大喊:“花原,花原”。于是我把原和園都寫在黑板上,問孩子們它們是什么結構。一個孩子說了,原是半包圍,園是全包圍。我說:“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原太大了,比如草原、荒原都是無邊無際的,所以是半包圍結構;而園沒有那么大,比如花園、菜園、幼兒園,是能用籬笆圈起來的,所以是全包圍結構?!边@時,那個高喊“花園”的小朋友也用力地點了點頭。
2.拓展思維,授之以漁
四年級的課后習題通常都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而學生最討厭的也就是這類題目,懶惰的孩子甚至一片留白。背誦這類枯燥的道理會讓孩子們無比抗拒。我就通過提取關鍵詞的方法,再連詞成句,這樣仿佛給了學生一架爬上蘋果樹的梯子,既降低了答題的難度,又拓展了思維,讓學生擺脫了抗拒的心理。
三、反思總結,教學相長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推進,讓青年教師成為反思型研究者,不僅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需要,更是學科教學特點的外在要求。以課堂實踐當中的典型片段為切入點,及時反思,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直至指導教學實踐的必由之路,更是青年教師形成獨特教學特色和風格的重要途徑。徜徉在語文學科知識的博大海洋中,即便作為教師甚至研究性學者,我們都必然有自己觸及不到的邊際。術業有專攻,以學生為老師,以課堂實踐為指導,從課堂片段中去反思,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才能實現自身的不斷發展。
編輯 楊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