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偉
【摘要】 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課的整合,往往可以滿足具體教學環境的需要,增加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從而成為文字教材的延伸,升華,并可優化整體教學效果,使語文課更精彩。
【關鍵詞】 多媒體 小學語文
在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手段進入課堂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不僅能多渠道地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而且能使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難為易,突破學生對學習時空的限制,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內化 學生的素質,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眼”,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詩,引導學生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 ”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 ”字的精妙,筆者用多媒體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人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地品味詩的語言美,而且很快領悟到了“綠”字的神韻。“綠”字既涵概了“滿 ”、“人 ”、“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的作用,從而淵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體味詩的意境美、爵樂美、藝術美。將學生帶入詩所描繪的境界中,因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提供自悟的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感悟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中介,是衡量學生是否讀懂課文的重要標準。如果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僅僅停留在層面上,那么這種感悟是淺層次的,不完整的。網絡的交互性使學習者不再是信息的被 動接受者,而是發送者,為學生的自悟提供了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 ”的基礎上,提煉出重點問題研讀,而后進行剛上交流。學生可以按照向己的興趣、能力來安排學習方式和內容,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
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在先進入校園網站,輸入關鍵詞 “圓明園”,啟動搜索引擎,在網上進行搜索。然后,學生打開相關網頁進行瀏覽,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發送到編輯區,接下來,學 生點擊編輯區進行信息整理階段。學生對搜集到的信息加工處理,形成自己的觀點,再把它發送到討論區,使學生個人的勞動成果成為共享的知識資源,最后,學生點擊討論區就可以進入課堂討論階段。這時,學生可以瀏覽學習其他同學搜集整理的信息進行討論、交流,激起了許多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對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過去的恥辱,今天的現狀有了一個深刻的了解,還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 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你讀懂了什么?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等問題讓學生再讀課文,因為有了知識的儲備,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喚起情感體驗
馬克思說過:“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亨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要想使學生得到更多的藝術享受,教師必須對作品進行鑒賞,深入文章挖掘情感因素的基礎上,抓住語言訓練重點設計教學,以有效的引導進入作品所描繪的情境之中,感受語言文字所提供的情感信息。
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筆者用多媒體、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讓學生在《月光曲》的情境中,欣賞、品味,激發學習的欲望。課文重點段內容含蓄,筆者用精心制作的軟件,把寧靜的大海,皓沽的月光、似的微云,狂風巨浪,雪亮的浪花展現在學生面前。隨即播放貝多芬的鋼琴曲《月光曲》。這時,優美的曲調、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學生。隨著逐步展示的直觀畫 面和高昂激越的樂曲節奏變化,學生眼前出現了一望無際的大海。教師伴隨樂曲的進行,運用富有感染的語言講道:現在我們所聽到的是鋼琴曲——《月光曲》他的曲作者是被人們稱為“音樂巨人 ”的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他的父親是一位宮廷歌手,自幼就受到音樂的熏陶,對音樂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由于家境貧寒,貝多芬 l1歲就被送到一座劇院的樂隊當演奏員,22歲時他來到了音樂之鄉的維也納,從事教學和創作活動。他的音樂作品反映了資產階極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表現了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隨著教師的講解,學生領悟到了貝多芬遇知音時的激動和對盲姑娘兄妹倆同情,以及對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的的憤恨。
四、結束語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善于通過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理想的環境,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場所,使教學能進入最佳狀態。
參 考 文 獻
[1] 何青華. 多媒體輔助優化小學語文教學[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04) .
[2] 商殿會.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與優化小學語文教學[J]. 中華少年, 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