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蘋
摘 要:魯迅可以說是現代中國的民族之魂,他的作品和精神影響著他的讀者、研究者,以及歷代知識分子和作家。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學革命的主將,所以人們更了解他作為戰士的一面,更關注的是他的雜文與小說,相比之下,人們對《朝花夕拾》的關注度則要小一些。但《朝花夕拾》作為魯迅唯一的散文集,無論是其內容,還是其閑話的風格,寓莊于諧的敘述以及欲揚先抑的寫法,都對我們了解童年和青年時期的魯迅及魯迅性格中與戰士不同的另一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鄉土題材;閑話風;寓莊于諧;欲揚先抑;雜文筆法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
魯迅曾說自己對新文學的貢獻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1],而且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成為文學革命的主將,《朝花夕拾》與魯迅的其他作品不同,它顯得十分平實、自然。《朝花夕拾》創作于1926年“三一八”慘案前后,當時魯迅寫了《記念劉和珍君》等文來怒斥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因此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出走避難,之后又赴廈門大學、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后,魯迅營救被捕學生無果,憤然離職。正如《小引》中所說的,這一切十分地離奇煩雜。他作了十篇散文,并為它們取名《朝花夕拾》。但是按照當時的情景,連回憶都是那么無可奈何,正如李長之所說的:“我們雖然可以頗帶了消閑的意味地來欣賞這些好的散文,但在當時的作者卻是十分難過的,這是可以想見的。”[2]
他以一個寓居者的身份敘述了故鄉的風俗、生活,于是我們便在《朝花夕拾》中看到了鄉土小說的影子。其實這與20年代興起的“鄉土小說”密切相關,魯迅曾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對“鄉土小說”的含義加以界定:“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為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之方面來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 僑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卻不是這作者所寫的文章,因此也只見隱現著鄉愁。”鄉土小說真實地反映了宗法等級制下社會觀念對人們心靈的殘害,迷信落后的習俗對人民的控制。但這些都或多或少的帶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意味。《朝花夕拾》中除了理性的批判,更多的是“個體生命的童年時代與人類文化發展的童年(原始)時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氣。”《朝花夕拾》“展現的是一個‘人間摯愛者對于人類生存的基本命題‘愛與‘死的童年體驗的追憶與成年的思考。”[3]這也是《朝花夕拾》作為回憶性散文區別于鄉土小說的特點之一。
另外,《朝花夕拾》可以說是魯迅著作中比較“個人化”的一部,因此《朝花夕拾》有它獨特的思想內容和敘述策略,所以了解《朝花夕拾》對我們更全面地了解魯迅是很重要的。
一、從“閑話風”中看人性善惡與時代色彩
對故鄉的記憶是魯迅創作的源泉之一。魯迅生于浙江紹興的一個大家族,家中有疼愛他的長輩和要好的玩伴,后來家道中落,處境艱辛,也體味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青年時入學堂讀書,后留學日本,逐漸形成革命民主主義世界觀。于是《朝花夕拾》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對人與人之間真摯、樸實的情感的贊頌。如《阿長與<山海經>》中長媽媽對“我”的關愛和“我”對長媽媽的懷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對先生的敬重,《藤野先生》中對藤野先生寬厚無私,嚴謹負責的精神和濃厚的師生情誼的贊頌;二是對人性中虛偽、丑惡的批判。如在《瑣記》中對衍太太的卑劣行為的蔑視,在《父親的病》中對“名醫”故弄玄虛,貪得無厭的諷刺。三是對封建社會和當時社會現實的批判,《二十四孝圖》體現了封建孝道的殘忍虛偽的實質,以兒童的視角表現對當時封建復古派的極端憎惡。
《朝花夕拾》大都是魯迅把記憶中的故事講給讀者的,這種“閑話風”是魯迅開創的一種現代散文體式。我認為,《朝花夕拾》的閑談漫筆有這些特點:
1.《朝花夕拾》平實的語言和含蓄的表達。魯迅創作《朝花夕拾》是在1926年,回憶都已沉淀下來,再加上魯迅當時的處境是十分艱難的,外界的紛擾就使得回憶成了有效的“鎮靜劑”,對于《朝花夕拾》顯現出來的沉靜,李長之也曾這樣解釋道:“大凡在某一方面情感極盛,又不得宣泄時,那故作平靜,也用以安定了自己的,就是返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逃躲。”[4]比如說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文末說到長媽媽的辭世時也是波瀾不驚的,但是這魯迅接連用了三個對長媽媽不同的稱謂,即:“我的保姆”“長媽媽”“阿長”,則更像是對長媽媽的深情呼喚,平淡的語調蘊含了魯迅對長媽媽的無限懷念,所以說“《阿長與山海經》,乃是一篇平淡一些的好的抒情文字。”[5]另外在《父親的病》中魯迅對父親的愛,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對藤野先生的尊敬,這些至深至厚的情感的表達也都是極平淡的。相比之下,魯迅的情感表達在《野草》中就顯得要強烈得多。《野草》可以說是對自己靈魂深處的審視, 是他創造的另外的世界,這就與《朝花夕拾》中對現實的描寫完全不同了。
2.《朝花夕拾》中,有許多故鄉特有的、風俗化、地域化的事物。魯迅把記憶中關于紹興那個小城的故事向讀者娓娓道來,那些故鄉特有的事物,也是魯迅所懷念的,而這種剪不斷的鄉愁,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魯迅在與我們閑話中的那種閑散的語調。故鄉的百草園中有魯迅童年最歡樂的記憶,還有在床頭貼花紙、五猖會、活無常等都是浙江一帶特有的民俗。
3.魯迅在敘述過程中“我”的介入。仿佛是在與我們交流一般,魯迅在以兒童的視角敘述時,又常常跳出原本的故事,站在成人的角度來反顧當時的體驗,告訴我們他現在的感受。聽了長媽媽講述的美女蛇的故事,讓幼年的魯迅感到做人的危險,并且極想得到一只飛蜈蚣,隨后筆鋒一轉,說直到現在也沒有得到飛蜈蚣,也沒有見到美女蛇。在父親去世前,“我”大聲叫嚷,一直到父親咽了氣,因此父親沒能安靜地離去,以至于二十年后“我”還在為那件事而感到后悔愧疚。魯迅這樣在兒童與成人之間的轉換,有時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情感,但更多的還是用成人的視角來對某些現象進行批判。比如在《二十四孝圖》中,魯迅回憶起兒時聽到“郭巨埋兒”的故事時,魯迅以兒童的目光看到了封建孝道的殘酷,以成人的角度講述那時的經歷,再加上成人的看法與觀點,又與社會現象相結合,在揭露封建孝道的殘忍虛偽的同時,也體現了他對兒童教育的反思。
二、抑與揚、莊與諧、個與類的寫作藝術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對人對事的愛憎褒貶是涇渭分明的,為了更明確地表達這種情感,魯迅常常采用抑與揚、莊與諧的敘述策略以及個與類的雜文筆法。宏觀上的抑揚,微觀上的莊諧以及雜文筆法中的個類,是《朝花夕拾》中主要的藝術特色。
首先,整體上的抑與揚的轉化是魯迅敘事的主要方法之一。《阿長與<山海經>》中的先抑后揚,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連名字都不為人所知的鄉下女工的形象。在文章開頭,魯迅就為我們列舉了長媽媽的一些庸俗作風:喜歡道人是非,睡覺時在床中央擺成“大”字……接著又向我們抱怨長媽媽那些讓人很不耐煩的規矩和道理,讓人覺得她愚昧而又可悲。后來“長毛”的故事讓我對她有了敬意,到后來長媽媽謀死了“我” 的隱鼠,這使我對她的敬意完全消失,甚至都想為隱鼠報仇。然而,這一切的反感情緒,都在長媽媽為我買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經》時完全消滅了。她真誠熱情、純真善良的一面,正是魯迅對她寄予無限深情的懷念的原因。
如果說先抑后揚表現了魯迅對長媽媽的懷念,那么《二十四孝圖》中的先揚后抑就表達了魯迅對封建孝道的憎惡。《二十四孝圖》是長輩贈予“我”的,也是“我”的第一個畫圖本子,又為我獨有,本來是使“我”極為高興的一件事,但當“我”請人講完所有的故事后,對做孝子的計劃就都絕望了。“哭竹生筍”可疑,“臥冰求鯉”危險,“老萊娛親”反感,“郭巨埋兒”可怕,以至于“我”不再想做孝子了。一揚一抑之間深刻揭露了封建孝道對兒童心靈的戕害。
其次,在具體的文段當中,魯迅常常把一種嚴肅的情感用詼諧的語言表達出來。這種詼諧的表達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語氣詞的使用,二是對人物動作、外貌等的調侃、描寫或議論,三是古今雜糅的手法。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課堂上讀書時的情景,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從先生讀書時的語氣中,那幾個孩子們調皮和天性歡樂的一面,都在魯迅筆下顯現出來。另外他還說清國留學生的辮子“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這樣一來,對紈绔子弟的失望與厭惡,都暗含在幽默諷刺的語言中了。“古今雜糅”的手法則體現在幼年的魯迅即將離開百草園的時候:“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Ade”是德語中“再見”的意思,這應該是成年的魯迅在回憶時添上去的。魯迅曾把自己創造的用 “古今雜糅”來產生詼諧幽默的效果的手法稱為“油滑”,這種手法在后來的《故事新編》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最后是魯迅雜文筆法中“個與類”向散文的滲透。其中較為典型的便是《狗·貓·鼠》了。《狗·貓·鼠》是針對現代評論派的“正人君子”們寫的,揭露了他們像貓一樣的媚態與虛偽,同時在回憶往事與針砭時弊中包含了對暴虐者的憤恨和對弱小者的同情。再比如在《瑣記》中,魯迅這樣描寫江南水師學堂頭二班的學生:“便是空著手,也一定將肘彎撐開,象一只螃蟹。” 隨后又記起“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腳躺椅上,發現了這姿勢,然而這位老爺卻并非雷電學堂出身的,可見螃蟹態度,在中國也頗普遍。” 魯迅由回憶中的“螃蟹形象”轉到對當時中國社會上“螃蟹態度”的批判。這種由“個”到“類”延伸,是魯迅思維的體現,也是魯迅情感的自然的遷移。他將“一個”上升到“一類”,又在“一類”中保留了“一個”的具體特征,完成“個”與“類”的結合與統一。
總之,魯迅先生和他的作品、精神,是一個常談常新、無法窮盡的話題,是珍貴的寶藏,擁有魯迅是我們的民族之幸。真正理解魯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注釋:
[1]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魯迅全集》第六卷,第238頁.
[2]李長之:《魯迅批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123頁.
[3]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9頁.
[4]李長之:《魯迅批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123頁.
[5]李長之:《魯迅批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124頁.
參考文獻:
[1] 魯迅:《朝花夕拾》,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63頁.
[2]魯迅:《朝花夕拾》,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89頁.
[3]魯迅:《朝花夕拾》,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60頁.
[4] 魯迅:《朝花夕拾》,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79頁.
[5] 魯迅:《朝花夕拾》,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