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春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不僅是“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問題的探討,更是我們民族教育理論寶庫中十分可貴的遺產。《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幼兒教育與發展指南》分別提出:組織活動應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的有利條件,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擴展幼兒學習與生活空間;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與物和觀察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因此,我園著力打造了親子農場,以此為平臺充分挖掘生活化教育的價值。
一、“親子農場”活動挖掘的背景價值
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農村“城市化”傾向逐漸加劇,人們的生活環境離自然越來越遠,孩子們在室內玩耍的時間越來越多,而在野外實踐的時間相對減少。因此,我園建構的“親子農場”不僅給孩子們一個主動觀察與發現、付出與收獲的自由空間,而且為孩子們、家長們搭建了合作、交流、分享、成長的平臺。
二、“親子農場”活動中挖掘的生活化教育價值
1.目標價值
(1)依托農場實踐活動,實現五大領域教育目標有機整合。
在農場實踐活動中,語言、社會、健康、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教育目標得以充分體現,孩子們:傾聽、表達、交流——語言目標;關注、協作、關心、尊重——社會目標;身體強健、協調能力增強——健康目標;觀察、感知、探究——科學目標;積累豐富經驗、集聚創作靈感與素材——藝術目標。并在整個實踐活動過程中,自然有機整合。
(2)利用農場實踐活動,建構幼兒階梯式發展目標。
2.活動價值
(1)親歷農場實踐活動,實現從實踐→知識、經驗、技能→實踐的回歸。孩子們在親歷松土、播種、澆水、除草、采摘、收獲等實踐活動中,不僅豐富了生活中的知識與經驗,而且運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實現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價值。
(2)充分利用農場資源、拓展區域活動。利用農場相關資源,開展系列區域活動。如美工區的系列創意活動;科學區的探究活動,表演區的勞作模仿活動等。
(3)同樂分享活動,促進情感及態度的發展。農場成果不僅是幼兒勞作價值的直觀感受,更有分享過程的情感價值,如用收獲的蔬菜進行全園午餐分享活動;給兒童村孩子的捐贈活動;面對社會的買賣、交易活動等。這些方式的分享,為幼兒、家長及社會搭建了互動的平臺,促進了幼兒情感、態度的完善發展與升華。
(4)延伸農場實踐活動內容,生成活動課程。在農場實踐活動中,與植物共生的蚯蚓、蝴蝶、蝸牛等小動物以及土、石、水等環境物質,都深深吸引著孩子,有著孩子發現探索不完的奧秘,隨機利用,隨機生成出相關探究教育內容。
3.教研價值
在與幼兒、家長互動的農場實踐活動中,自然生成實效性的問題,在不斷思考、交流與研討后生成指導策略。如:從“怎樣有效去指導幼兒觀察與探索”的問題研討,生成“3-6歲幼兒觀察與探索指導策略”;從“怎樣與教育目標深層次有機整合”的問題研討,生成“3-6歲幼兒親子農場學習與發展預設目標”。形成“實踐→問題→指導策略→實踐”的研討模式,實現“以研促學、以研促教”的教研價值。
4.家園同步教育價值。在農場實踐活動中,我園聘請有農事經驗的家長作為技術指導員,有些活動由家長組織實施,家長參與農具美化制作及松土、除草等實踐環節,諸多家長參與或指導的活動形式,不僅密切了親子關系,而且密切了家園關系,更提升了家長育兒水平,達到家園同步教育的一致性。
5.特色價值。幼兒園生成園本課程,形成自己的園所教育特色,提升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